在俄烏沖突的復雜棋局中,波克羅夫斯克(紅軍城)和米爾諾格勒(季米特洛夫)的戰況愈發激烈,成為全球軍事觀察者矚目的焦點。截至11月1日晚,俄軍的進攻如洶涌潮水般持續加強,在紅軍城第8區,其地面部隊展現出強大的作戰能力,接觸線完全推進到伊萬·馬澤帕街。迪納斯、磚廠和運輸醫院這些戰略要點已被俄軍完全占領,戰斗的焦點隨之轉移到了高層建筑區,這意味著雙方將在這片相對復雜的城市環境中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
![]()
與此同時,在季米特洛夫,俄軍也毫不松懈,繼續擴大對中央礦區和5/6號礦區的控制范圍。特別是在紅軍城包圍圈東南部最深處,俄空軍轟炸機猶如空中利刃,使用巨型精確制導航彈進行清場作業。這種強大的火力打擊,不僅對烏軍陣地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更在心理上給烏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俄軍此次的進攻行動具有高度的協同性和針對性。地面部隊的穩步推進與空軍的有力支援相互配合,形成了立體化的作戰體系。在紅軍城,對關鍵區域的控制為后續的作戰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高層建筑區的戰斗則考驗著雙方的巷戰能力和戰術運用。在季米特洛夫,對礦區的控制不僅關乎資源獲取,更能切斷烏軍的部分補給線,進一步壓縮烏軍的生存空間。
![]()
烏軍困境凸顯:指揮混亂與士氣崩塌
被困在紅軍城包圍圈內的烏克蘭第25機械旅,成為了這場激烈戰斗中的悲劇主角。數十枚1500公斤巨型航彈的輪番轟炸,如同一記記重錘,徹底打垮了烏軍第25旅殘部最后一點抵抗信心。歐媒記者的報道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烏克蘭武裝部隊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開始擅自從米爾諾格勒(季米特洛夫)撤退。在米爾諾格勒以南,烏軍從仍由他們控制的利西夫卡北部撤退,鄰近的蘇赫戈亞拉也出現了抗命撤退行為。
這種無序的撤退行動,暴露出烏軍內部存在的嚴重問題。由于缺乏空中支援和地面接應,烏克蘭第25旅的撤退實際上演變成了一場大潰逃。俄羅斯媒體公布的一段視頻更是讓人對烏軍的處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2名烏克蘭武裝部隊士兵在蘇霍戈亞拉地區投降后透露,烏克蘭武裝部隊指揮官威脅他們并要求他們留在原地抵抗,還聲稱援軍即將到來。然而,現實卻是他們沒有食物和水,援軍和補給也一直沒有到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命,他們最終決定投降成為俄軍的俘虜。
最先投降的烏軍士兵還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們幫助俄軍向烏克蘭第25旅殘部的控制據點喊話,成功勸降了300多名彈盡糧絕、不知所措的烏軍士兵。這一系列事件充分反映出烏軍指揮系統的混亂和士氣的低落。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魯日內公開指責包括紅軍城在內的烏東前線通訊指揮混亂,軍方高層為了面子不顧前線部隊的生死,這種內部的矛盾和問題無疑給烏軍的作戰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
戰場影響深遠:局勢走向撲朔迷離
俄軍對紅軍城和季米特洛夫的火力打擊,讓包圍圈內的烏克蘭第155旅、第79旅,以及處境最危險的烏克蘭第25旅陷入了絕望的境地。最新戰報顯示,烏軍逃離后,俄軍已接管蘇霍戈亞拉村。這一戰果不僅擴大了俄軍的控制范圍,更在戰略上對烏軍形成了進一步的壓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紅軍城和季米特洛夫的戰況對整個俄烏沖突的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俄軍在這兩個地區的推進,有助于鞏固其在烏東地區的戰略優勢,為后續的作戰行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烏軍的潰敗和指揮混亂問題,可能會引發國內對軍方高層的不滿和質疑,進而影響烏克蘭的戰爭意志和作戰能力。
![]()
對于國際社會來說,這一戰況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擔憂。沖突的持續升級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道主義災難,對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造成更大的威脅。國際社會普遍呼吁雙方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爭端,避免進一步的軍事沖突。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