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城已成絕地。
烏軍殘部被壓縮在季米特洛夫煤礦的地下坑道中,地面陣地幾乎盡失,補給線徹底斷絕,連直升機突襲都被俄軍無人機全殲于落地瞬間。
11名特種兵無一生還,數個主力旅困守60平方公里包圍圈,既無援軍,也無撤退命令。
大家好呀,小漢今天這篇國際觀察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這場仗。
![]()
困獸猶斗
2025年11月初,頓巴斯的冬天來得格外冷。在紅軍城(烏克蘭稱波克羅夫斯克)這片焦土之上,戰火從未停歇。
從10月下旬開始,俄軍逐步收緊對紅軍城的包圍圈。
他們沒有選擇正面強攻,而是用小股部隊滲透、切斷補給線、控制交通樞紐的方式,一點點壓縮烏軍的活動空間。
![]()
到了10月31日,俄羅斯國防部宣布,紅軍城方向的烏軍已被基本合圍,面積達60平方公里的區域陷入孤立狀態。
通往外界的兩條主干道被俄軍火力封鎖,無人機日夜巡邏,任何試圖運輸物資的車隊都會遭到毀滅性打擊。
![]()
烏軍的情況越來越糟。士兵們面臨彈藥短缺、食物不足、醫療資源匱乏的局面。
有被俘烏軍士兵在視頻中坦言:“子彈打光了,傷員躺在地上沒人管,渴了只能喝污水。”
這不是宣傳,而是前線真實寫照。更致命的是,指揮系統開始脫節,部分部隊失去聯系,撤退命令遲遲不下。
![]()
就在這種背景下,一場注定失敗的行動悄然展開。
10月31日晚,一架美制“黑鷹”直升機低空飛行,將11名烏克蘭特種部隊成員投放到紅軍城西北郊區的一片林地。
他們的任務是深入敵后,打通一條通道,或許是為了接應被困的重要人員,也可能是想為后續反攻創造突破口。
![]()
然而,行動從一開始就暴露了。俄軍早已通過情報掌握動向,在著陸點周圍布下FPV無人機伏擊網。
短短幾個小時內,這11人全部陣亡。
有的死于田野奔逃途中,有的躲在建筑內被無人機鉆窗擊斃。無人生還,也沒有俘虜的消息傳出。
![]()
這次行動不僅沒能打破僵局,反而成了壓垮士氣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方媒體后來分析認為,這根本不是一次戰術突襲,而是一次絕望中的賭博——明知前方是死路,也只能硬著頭皮往上沖。
![]()
命運十字路口
進入11月,戰場形勢進一步惡化。
盡管澤連斯基仍在公開講話中強調“打擊占領軍取得成效”,并點名表揚第79空降旅、第55炮兵旅等多支部隊,但這些表揚更像是為了穩住國內情緒。
真正的情況是,紅軍城的防御體系正在瓦解。
![]()
據多方信源確認,截至11月4日,俄軍已控制紅軍城大部分城區,包括機場、火車站和多個關鍵路口。
烏軍殘部退守至市中心少數幾棟建筑和工業區,部分兵力甚至被迫轉入地下設施避難。
更有消息稱,季米特洛夫煤礦內的地道網絡已成為數千名烏軍最后的藏身之所。
![]()
雖然有說法稱礦區內儲備充足,能支撐長期抵抗,但從實際作戰能力來看,這些部隊已喪失機動性和反擊力量,更像是被困的困獸。
更令人震驚的是,烏軍高層似乎仍未下達正式撤退命令。
烏克蘭前國防部副部長維塔利·德涅加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呼吁:“我們實際上已經幾乎失去了紅軍城,繼續守衛季米特洛夫毫無意義。”
![]()
他警告,如果再不撤軍,將導致數個主力旅徹底覆滅,“不只是失去士兵,更是失去整個戰斗骨干”。
這不是孤例。早在幾天前,軍事專家奧列格·斯塔里科夫就指出,烏軍仍有能力組織有序撤離,但指揮部始終猶豫不決。
這種“寧可犧牲也不承認失利”的心態,讓前線士兵付出了慘重代價。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烏軍軍官表示:“我們不是不想走,是沒有命令。上面怕擔責任,我們就只能在這等死。”
![]()
與此同時,俄軍并未放緩攻勢。
他們在北線鞏固13號檢查站,準備沿森林帶進攻格里希諾;東線則持續推進,占領莫斯科村核心地帶,并在米爾諾拉德站穩腳跟。
每一寸土地的易手,都伴隨著數百人的傷亡。過去24小時內,僅新帕夫利夫卡至紅軍城一線,烏軍就損失超過550人。
![]()
戰略失衡
紅軍城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僅因為它是交通樞紐。
它連接著庫皮揚斯克與頓涅茨克腹地,掌控此地意味著掌握了東線后勤命脈。一旦失守,烏軍在整個東部戰區的防線都將面臨崩盤風險。
美國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直言,這相當于二戰時期的斯大林格勒,輸不起。
![]()
但現實是,烏軍在此地的兵力嚴重不足。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道,當地烏軍守備力量不到6000人,而對面俄軍集結了約4萬人,配備數百輛坦克和裝甲車,空中支援強度達到每月數千枚航空炸彈。
雙方兵力對比接近8比1,火力差距更為懸殊。
![]()
更要命的是,烏克蘭的遠程打擊能力依然受限。
盡管澤連斯基本人多次請求美國提供戰斧導彈,但特朗普政府并不同意援助。因為美軍自身庫存也不寬裕,2026年預算只計劃采購57枚。
而俄軍則不斷調整戰術,他們不再依賴大規模沖鋒,而是將部隊拆分為2至3人的突擊小組,在無人機引導下進行精準滲透。
![]()
這種方式極大降低了傷亡率,同時持續消耗烏軍防線漏洞。
由于人力緊張,烏軍無法做到全線布防,往往一處被突破,整條戰線就會動搖。
在這種不對稱對抗下,所謂的“反攻”早已名存實亡。
![]()
烏軍所謂的局部勝利,比如奪回沃爾內村或在伊萬諾夫卡一線推進一公里,更多是因為俄軍不同集團軍之間協調不力所致。
一旦俄方統一指揮、集中兵力,這些微弱進展很快就會被抹平。
更諷刺的是,當烏軍還在為守住幾平方公里土地拼盡全力時,國際輿論已經開始討論“戰后安排”。
![]()
俄羅斯方面頻頻釋放信號,愿意臨時停火,允許記者進入包圍圈采訪。
而烏克蘭卻禁止本國及外國記者前往前線區域。俄方指責這是為了掩蓋真實戰況,避免引發恐慌。
無論動機如何,這一舉動本身就說明:基輔方面清楚,一旦真相曝光,民心可能瞬間崩潰。
![]()
大勢已去
到了11月5日,局勢愈發清晰。多家外媒綜合評估認為,紅軍城事實上已經陷落。
盡管烏克蘭官方仍否認“完全失守”,但從軍事角度看,該城已不具備戰略功能。
鐵路中斷、公路被毀、補給斷絕,剩余烏軍既無法有效作戰,也無法安全撤離。
![]()
俄羅斯媒體甚至發布了所謂“解放紅軍城”的全景視頻,畫面顯示俄軍已控制部分街道核心地段。
結合多方情報來看,烏軍已喪失對該市的有效控制權。
此時,曾經被視為精銳的第79空降旅、第25空突旅、第155機械旅等部隊,正被困在越來越小的口袋中。他們要么選擇投降,要么等待最終清剿。
![]()
而烏軍第一亞速軍已明確拒絕增援該方向,理由是“無謂犧牲”。這意味著,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改變結局。
前防長德涅加的話再次響起:“堅持毫無意義。”這不是懦弱,而是基于現實的判斷。
戰爭不是靠口號打贏的,也不是靠犧牲就能換回勝利的。當戰略主動權徹底丟失,當兵力、火力、后勤全面落后,繼續死守只會帶來更大災難。
![]()
有些人總以為,只要不簽停戰協議、不宣布投降,就不算輸。
可戰場上從來不講形式主義,一座城市丟了就是丟了,一支軍隊被打散就是被打散。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在鋼鐵與火藥面前不堪一擊。
這場圍繞紅軍城的戰斗,本質上是一場關于“面子”與“里子”的較量。
![]()
烏方高層寧愿讓士兵在廢墟中耗盡最后一顆子彈,也不愿承認戰略失敗。
而俄方則用最原始但也最有效的圍困戰術,一步步蠶食對手的生命力。
最終的結果不會因誰喊得大聲而改變,歷史只會記錄誰占據了土地,誰控制了交通線,誰決定了戰場節奏。
![]()
至于那些跳傘突入火海的特種兵,那些在地道中等待命運裁決的士兵,他們的勇氣值得尊敬,但他們的犧牲無法改變大局。
戰爭打到這個階段,勝負早已分明。拒不接受現實,只會讓更多人淪為無謂的陪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