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北約軍隊戰斗力的討論甚囂塵上。有觀點直言“北約軍隊敢下場參戰,死得更快”,還聲稱“烏克蘭地面部隊戰斗力超過所有北約32國陸軍戰斗力”,這一論斷雖顯大膽,卻也引發了我們對北約陸戰能力的深度審視。
![]()
以紅軍城附近皮什恰內村礦井區域的戰斗為例,這場持續數月的激烈交鋒堪稱一場軍事“拉鋸戰”的典型樣本。俄軍為了在該區域取得優勢,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FAB - 500滑翔制導炸彈、FAB - 3000超重型滑翔制導炸彈輪番上陣,對目標區域進行反復轟炸打擊,其強大的破壞力足以讓任何堅固的防御工事化為廢墟。不僅如此,坦克炮擊、重炮覆蓋等傳統火力打擊手段也毫不吝嗇地傾瀉而出,將整個區域變成了一片火海。與此同時,無人機憑借其靈活性和精確性,鉆進廢墟中進行精確打擊,讓烏軍無處遁形。電子干擾手段的運用,更是切斷了烏軍可能的通信和指揮鏈條,使其陷入混亂。
然而,就是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條件下,烏軍與俄軍在坑道里繼續展開殊死搏斗。烏軍沒有制空權,在炮兵火力上也處于劣勢,卻能在狹小的區域內堅守數月之久。這種頑強的戰斗意志和堅韌的作戰能力,著實令人驚嘆。反觀北約國家陸軍,若置身于同樣的戰場環境,是否能做到像烏軍這般堅持呢?
![]()
以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軍隊為例,它們在和平環境下有著完善的軍事體系和先進的裝備。但在實戰中,面對如此高強度的持續打擊和惡劣的作戰條件,恐怕很難承受。法國軍隊以其精銳的作戰部隊和現代化的裝備聞名于世,但在沒有充分準備和優勢火力支援的情況下,要在這種類似“絞肉機”的戰場中堅持數月,難度可想而知。意大利軍隊和西班牙軍隊同樣如此,它們在常規軍事訓練和演習中表現出色,但實戰與演習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旦進入真正的戰場,面對敵人的猛烈攻擊和復雜的地形環境,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會迅速累積,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出現崩潰的跡象。
美國步兵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有觀點認為美國步兵2個小時沒有B - 52戰略轟炸機支援,心理就要塌方。這并非毫無根據的夸張說法。美國軍隊長期以來依賴強大的空中支援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在作戰中形成了對火力優勢的高度依賴。一旦失去空中掩護和火力支援,士兵們的作戰信心會受到極大影響。在2009年10月3日阿富汗東北部努里斯坦省的那場戰斗中,就充分暴露了美軍步兵的這一弱點。
![]()
美軍陸戰“軟肋”暴露:努里斯坦省戰斗的深度剖析
2009年10月3日,阿富汗東北部努里斯坦省的美軍據點遭遇了一場嚴峻的考驗。300名阿富汗塔利班輕步兵對由53名美軍和1個阿富汗步兵連防御的據點發起了攻擊。(相關戰斗情況有諸多軍事報道和歷史資料可查)
從兵力對比來看,塔利班武裝在人數上占據著絕對優勢。他們以輕步兵為主,雖然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和頑強的戰斗意志,向美軍據點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而美軍方面,雖然裝備精良,擁有先進的單兵武器和防御設施,但兵力相對較少。
![]()
在這場戰斗中,美軍步兵的表現令人深思。面對塔利班武裝的攻擊,美軍步兵差點沒能守住陣地。為了穩住局勢,美軍迅速出動了2架F - 15E戰機、A - 10攻擊機,甚至還動用了B - 1戰略轟炸機進行了長達8個小時的轟炸,才勉強守住陣地。這一戰斗過程充分顯示了美軍步兵在獨立作戰能力上的不足。
美軍長期以來注重聯合作戰,依靠空中優勢和遠程火力打擊來削弱敵人。在這種作戰模式下,步兵往往扮演著引導火力、占領陣地的角色。然而,一旦空中支援無法及時到位,或者面臨敵人的近距離突襲,步兵的作戰能力就會受到嚴峻挑戰。在努里斯坦省的這場戰斗中,美軍步兵在沒有足夠空中支援的情況下,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力進行抵抗,但效果并不理想。
![]()
這也反映出美軍在軍事訓練和作戰理念上存在的問題。過于依賴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外部支援,導致士兵在獨立作戰和應對復雜戰場情況時的能力不足。在未來的戰爭中,戰場環境會更加復雜多變,通信中斷、支援延遲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如果美軍不能提高步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應變能力,那么在類似的戰斗中仍然會面臨巨大的風險。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