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鄭麗文選擇在《德國之聲》這個西方媒體平臺上公開亮相,拋出一句驚人的話:“如果兩岸不能回歸和平穩定的關系,其他一切免談。”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媒體專訪,而是一場精心安排的政治“攤牌”。
她不僅三次強調“和平”,還直言臺灣防務預算不應提升至GDP的5%,質疑對美軍購長期付款卻遲遲拿不到裝備的現象。她甚至反問記者:“德國有嗎?”對方只能搖頭。鄭麗文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這個平臺發聲?她是真心想推動兩岸和平,還是只是借機鞏固權位、取悅外部勢力?
![]()
鄭麗文這番表態的背景并不簡單。她的講話出現在一個非常敏感的節點。當時的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朱立倫、江啟臣等人并未徹底退出權力競爭。一旦她不能在黨內建立威信,那主席的位置隨時可能被人“掀桌子”。
這個節骨眼上,她沒有選擇在島內媒體發聲,而是繞過本土輿論環境,直接在《德國之聲》專訪中發出聲音。這種做法顯然別有用意。她不是在對臺灣民眾喊話,而是在向外部釋放信號。
![]()
她講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和平”。不僅在采訪中三次高呼,還把和平稱為“一切發展的前提”。她強調如果沒有和平,臺灣的經濟、社會、民生都無從談起。她的這番話聽上去像是穩定大局,實則刻意避開了“統一”這個敏感而關鍵的話題。
要知道,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來,島內的“臺獨”勢力就在和平環境中不斷壯大。蔡英文更是通過“去中國化”教育和政策,持續削弱島內的民族認同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單純呼吁“和平”,如果不提“統一”,那和平就成了毫無根基的空話。
![]()
鄭麗文在專訪中也提到“九二共識”,但她的說法是“要賦予新內涵”。這句模糊表態,很難讓人看出她是否真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對統一的態度,她更是輕描淡寫地說“水到渠成”,顯然沒有將其當成當務之急。
臺灣民眾關心的并不只是和平,而是這個和平是否真實可靠。如果和平只是建立在“回避問題”之上,那本質上仍是一種政治投機。
![]()
鄭麗文還談到了臺灣的軍事預算問題。她直言,臺灣不應將GDP的5%用于軍費,并指出對美軍購存在嚴重不合理:“付款拿不到裝備。”這句話在島內引發不少共鳴,畢竟近年來臺灣花了大把預算買武器,結果不僅交貨慢,還讓財政吃緊。
但她并未深挖問題的根源。她只是質疑軍費使用是否合理,卻始終沒有觸碰到美方在臺海問題上的深層干涉。也就是說,她不敢徹底撕破臉,只是適度表達不滿,試圖在“抗中”與“親美”之間找一個模糊地帶。
![]()
這種態度,被外界稱作“小罵大幫忙”。表面上看是對美方批評,實質上仍在爭取西方的理解與支持。她既不敢觸碰“臺獨”的紅線,又不愿正面強調“兩岸一中”的原則。
這種模糊立場,可能短期內能幫她在黨內穩住陣腳,但從長遠來看,風險極大。國民黨內依舊存在大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成員。如果她繼續回避統一議題,只強調和平,不僅可能被黨內質疑“立場不清”,還可能引發內部更大的分裂。
![]()
從島內政治格局來看,民進黨仍在不斷操作“抗中保臺”的政治口號,極力推動“臺獨”路線。鄭麗文如果只打“和平牌”,而不從根本上反制民進黨的“獨派”思維,那她的路線注定難以取勝。
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的講話中雖然多次提及“和平”,但她并未明確指出和平的前提是什么。她只是一味強調和平的必要性,卻從未正面回答:如果沒有統一為前提,和平是不是空中樓閣?
從歷史經驗來看,兩岸之間的和平從來不是自然形成的結果,而是建立在明確的政治基礎之上。過去幾十年,正是因為有“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框架,兩岸才得以維持交流合作。
![]()
在蔡英文當政后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溝通被切斷,臺灣的農產品、旅游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都遭遇重創。鄭麗文表面上在努力傳達和平的愿景,實則回避了造成當前緊張局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進黨當局不斷推動“臺獨”路線。
她這種“只談和平不談統一”的做法,看似溫和務實,實則削弱了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傳統立場。如果她只想用和平來討好中間選民,而不敢堅定反獨促統,那她的路線將失去真正的政治支撐。
![]()
她還試圖通過“文化認同”來穩住基本盤。在采訪中,她提到自己是云南人,稱“根據我們的憲法,我們當然是中國人”。這句話引發了一些認同感,但也有人指出:光有文化認同是不夠的,關鍵是你是否愿意將這種認同轉化為政策主張。
鄭麗文上任后,黨工人數迅速增長上千人,這說明她在黨內的號召力還是有的。她還承諾設立基金會保護因政治斗爭受打壓的黨工。這些舉措贏得了不少基層支持,但如果她不能在兩岸政策上展現出堅定立場,這些支持恐怕只能是短期的“蜜月期”。
![]()
她上任當天,臺灣當局就對多名國民黨高層提起訴訟。她在回應中怒斥賴清德是“臺灣雜質”,誓言要清理門戶。這種強硬表態看似果斷,其實也暴露出島內政壇斗爭的激烈程度。
賴清德這邊也并非省油的燈。他不僅繼續推動“臺獨”路線,還整頓中央社,封鎖媒體批評聲音。他一邊高價購買美制武器,一邊在島內建立私人護衛隊與直升機起降點,種種跡象表明他對局勢高度警惕,試圖通過“輿論控制”穩住內政。
![]()
鄭麗文若想在2026年九合一選戰中打贏第一仗,必須正面對決民進黨的“臺獨”主張。她若再回避統一議題,繼續模糊立場,很可能會被對手打成“騎墻派”,失去中間票倉與基本盤。
未來國民黨若想在高雄、臺南等“綠營大本營”撕開口子,必須拿出真正有力的兩岸政策,而不是靠模糊的和平口號與對外媒的表態。
![]()
從外部環境來看,美西方對臺海問題的干涉只會越來越多。鄭麗文如果繼續通過外媒發聲、試圖博取西方好感,可能會陷入被動。美國對臺軍售的本質是利益交換而非安全保障,臺灣越是依賴美國,越容易被當作棋子。
鄭麗文的任務,不只是穩住黨內,更是要重新構建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只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推進統一,和平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否則,所謂“和平”,不過是分裂勢力的保護傘,是走向戰爭的前奏。
![]()
她的“攤牌”,既是一場政治宣言,也是一場路線豪賭。她到底能不能穩住陣腳,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關鍵要看她是否敢于直面統一這個根本議題,是否愿意跳出“和平空談”的舒適區。
鄭麗文聲勢雖起步不小,但如果她繼續模糊立場、回避核心問題,那她的所謂“和平路線”,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真正的和平,必須建立在統一的政治基礎之上。否則,一切都是侈談。
信息來源:
[1]鄭麗文就任中國國民黨主席:臺灣已經沒有時間,不能繼續沉淪 觀察者網
[2]鄭麗文稱“臺灣正處于最危險的時刻”,北平鋒:并非危言聳聽 海峽導報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