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跟朋友聚會,大家聊天說到錢的事。
阿明說,他以前上班的時候特別愛花錢,發了工資就請同事吃飯、買新手機、換新衣服,月底了連房租都要借錢交。
他說那時候看別人花得爽,自己也跟著花,結果現在才明白,最大的區別是——人家花完了還能靠爸媽兜底,他花完了就是一身債。
坐在旁邊的老劉接話說,別提了,我以前也是那樣。別人出去旅游我也跟著去,別人換車我也心動。
“可我那時候沒想過,人家家里有礦啊。我家那點積蓄全靠自己打工一點點攢,現在想想真后悔。”
我聽著也有點感慨。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這樣,看著別人瀟灑,其實心里都苦。
別人花錢是消遣,我們花錢是作死。
阿明說他有個同事小林,家境挺好,花錢隨性。上次聚餐點了兩千多的酒,結賬的時候笑著說,“不就一頓飯嘛,工作太累了,得犒勞自己。”
阿明也不好意思顯得小氣,就跟著AA。
“結果那次吃完,我銀行卡只剩三百多,第二天信用卡還款短信就來了。”
他說那一刻特別難受,想請別人吃頓飯,結果成了笑話。
我問他:“那你后來改了嗎?”
他說:“改了。現在工資一到手,先還信用卡,再交房租,再留點生活費,剩下的全攢著。以前覺得摳,現在只覺得安全感最重要。”
老劉說他現在也變了。
“年輕的時候,覺得人活一口氣,不能太計較。現在才知道,人沒錢,真的是啥都不行。連心情都得靠存款穩定。”
說實話,這種話在現在的年輕人圈子里越來越常見。
大家都不是不知道省錢的重要性,只是身邊太多“看起來混得好”的人。
朋友圈里曬旅游、曬新包、曬新車,看的時候總有點酸:人家能花我也能花。
可最后賬一算,別人有家底,你只有月光。
我認識一個女孩小倩,月薪一萬,住得還不錯。
有一次我問她是不是家里條件挺好,她笑著說,“一般吧,我爸媽在老家幫我付首付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很多看起來“獨立”的人,其實背后都有支撐。
他們敢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擔心過掉進深淵。
我們不一樣,我們一摔就是萬丈深淵。
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有個哥們前兩年跟風買基金、買數碼、換車,覺得自己挺潮。
結果去年公司裁員,他連房租都交不起。
他說:“那時候真后悔,當時要是老老實實攢點錢,現在也不至于這么難。”
其實很多人都一樣。
看到別人過得好,就盲目比較;看到別人買,就想跟著買。
可到最后,人家父母給安排了婚房、首付、彩禮、孩子教育,你連個穩定的積蓄都沒有。
我們總喜歡安慰自己:“錢花了還能賺回來。”
但現實是,有的人花了還能賺回來,是因為他從沒真的缺過。
而我們,一旦出事,就真的是全線崩潰。
阿明說:“我現在看別人買新手機、換車,心態都不一樣了。我不是不羨慕,我只是知道我還沒到那個階段。”
他這話挺現實的。
以前覺得人家生活瀟灑,現在知道那不叫瀟灑,那叫底氣。
老劉點了根煙,說:“人活著啊,最怕沒認清自己的命。別看別人光鮮,真到關鍵時候,你就知道差距在哪。”
確實,現在的社會太容易讓人焦慮了。
人人都在曬,人人都在比。
可真到了要還貸款、要養家、要應急的時候,那些“瀟灑”一個都幫不上忙。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父母兜底,沒資源,沒背景,能靠的只有自己。
別人花錢是生活方式,我們花錢是賭未來。
人家輸了還有后路,我們輸了連退路都沒有。
所以啊,別再跟著別人瞎花了。
該省的省,該攢的攢。
不是我們小氣,是我們真的承擔不起那些“沖動”的代價。
阿明說,等哪天自己真有余錢了,再去吃那頓兩千塊的飯,才算真的心安理得。
老劉笑著說,那時候吃的不是飯,是底氣。
我聽完,只覺得這話說得真對。
別人的輕松,是家底在托。
我們的努力,是在勉強活著。
別人花錢大手大腳,背后有父母安排好的一切;
而我們,如果不懂克制、不懂積累,最后只會發現,
真正沒安全感的那個人——
永遠是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