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小卿
愿你生活有光,向陽生長!
我不合群,只是不想湊熱鬧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有問題。
部門聚餐,大家聊得熱火朝天,我坐在角落安靜地吃飯,同事好心提醒:“你怎么不說話?別不合群啊。”
我努力擠出笑容,加入他們的話題,心里卻默默計算著時間,渴望回家躺平。
周末跟朋友聚會,朋友在KTV嗨唱,我坐在沙發上發呆,朋友湊過來說:“出來玩就放開點,別這么不合群。”
于是,我拿起麥克風,唱了一首根本不在調的歌,就為了讓自己顯得“合群”一些。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社交障礙,甚至強迫自己參加更多的活動,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是個“正常”人。
![]()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書上讀到一句話:
“我不合群,不是我不喜歡社交,只是我不喜歡迎合。”
突然之間,豁然開朗。
原來,我不是不合群,只是群不合我。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得透徹:“孤獨并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無法與他人交流對自己重要的事情,或是持有某些他人無法理解的觀點。”
![]()
我們常常為了合群,犧牲了自己的喜好、時間,甚至原則。
當我在書友會分享一本好書,他們卻在討論明星八卦;
我計劃著周末去爬山放松心情,他們卻說你有這時間不如逛逛街、一起喝酒;
我想學習新技能提升自己,他們笑我裝什么內卷。
慢慢地,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但真相是:你不需要為別人的膚淺買單。
記得剛工作時,有位前輩告訴我:“25歲后,要學會給社交做減法。”
那時候不懂,現在想想卻深以為然。
高質量的孤獨,遠勝低質量的合群。
魯迅先生一語道破:“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我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做獨行俠,而是在提醒跟我們一樣曾有過自我懷疑的人們:
與其擠進不適合的圈子強顏歡笑,不如守住自己的節奏,自在獨行。
其實,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他們往往活得最清醒,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們不是沒有社交能力,而是有了更多選擇的能力。
就像喬布斯說的:“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
![]()
數據顯示,超過60%的成年人都認為,社交活動帶來的壓力大于快樂。
我們害怕被孤立,所以強迫自己融入,結果卻弄丟了自己,在人群中感到更深的孤獨。
這何嘗不是一種本末倒置呢?
當然,這并不是為孤僻找借口。
健康的社交是生活的調味劑,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是否在關系中保持真實?
在我看來,最好的狀態大概就是:既能享受熱鬧,也能安于獨處。
在適合我們的圈子里如魚得水,在不合適的場合里坦然退出。
就好比有人喜歡登山,有人喜歡劃船,本就不是一路人,何必非要同乘一條船呢?
當我們學會給生活做減法,給社交做篩選。
你會發現,當你不再勉強自己合群時,那些真正適合你的“群”,也會慢慢出現。
等到那時,你不是在“合群”,而是在與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同行了。
愿以此文,與君共勉。
??你的每個贊和在看,我都喜歡!

關注小卿
我們一起向陽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