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蘋果,看來也扶不起“超輕薄”旗艦手機。
在開售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被傳出砍單的iPhone,目前有且僅有iPhone Air,即使是之前一直被吐槽的iPhone mini系列也沒有如此糟糕的待遇。iPhone Air現階段來看,無疑是一款“失敗”的產品,不過它并不孤單,因為早個半年發布的S25 Edge已經提前入土。
![]()
圖源:蘋果
連續兩款超輕薄旗艦手機的失利,屬實讓人好奇:以前嚷嚷著手機太厚,想要輕薄手機的用戶都去哪里了?
iPhone Air遇冷,小米要放棄了?
從S25 Edge到iPhone Air,連續兩款超輕薄旗艦手機的失利,似乎已經給這個品類判了死刑。此時,當我們回憶上半年的各種報道時,你會發現預期與實際相差實在太大了。
在不少S25 Edge、iPhone Air的前瞻文章里,小雷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拍手叫好,話里話外都是現在的手機太厚太重,懷念以前的輕薄手機。這樣的用戶到底有多少,小雷無法統計,但是從超輕薄旗艦的銷量來看,整體占比估計不足1%。
雖然在開售前關注度拉滿,并且因為一再跳票而被屢次炒作,甚至傳出多個渠道的iPhone Air售罄、官網無貨等消息,但是從網上流傳的數據來看,iPhone Air的首周激活量僅50000+。
![]()
圖源:推特
作為對比,提前上市的iPhone 17其余三個型號,首周激活量合計超100萬臺,其中最少的標準版都有約23萬臺。換言之,iPhone Air賣斷貨并非是因為太受歡迎,而是單純因為備貨太少,看來蘋果對于這款手機的銷量也不太樂觀(畢竟有全球市場提前打樣)。
與iPhone 17系列的其余三個型號相比,iPhone Air屬于經典的“雷聲大雨點小”產品,關注度是有的,銷量是少的。不少人將iPhone Air在國內的低銷量歸咎于eSIM難辦理、太晚上市等原因,只能說有影響,但并非關鍵因素。
因為從全球市場的銷量來看,即使在eSIM辦理輕松并且同步上市的歐美國家,iPhone Air的銷量也相當一般,受此影響,甚至傳出蘋果已通知代工廠,暫停了80%以上的iPhone Air代工生產。
在iPhone Air遇冷后,國內原本打算跟進Air機型的部分廠商也決定暫停開發計劃,從此前曝光的信息來看可能是小米17 Air。雖然此前盧偉冰在接受采訪時否認有Air機型的存在,但是也留了個懸念,詢問用戶想不想要小米17 AIr版,后續也傳出內部評估等消息,不過現在看來是徹底無了。

圖源:雷科技制作
目前來看,國內廠商應該只剩下華為會跟進了,畢竟Mate 70 Air的宣傳海報都已經被曝光,意味著產品已經進入實際的量產階段。關于華為Mate 70 Air的爆料,雷科技已在多篇文章中提及,歡迎全網搜索查看。在三星、蘋果之后,華為是否能夠挑戰成功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估計大家都很好奇。
超輕薄旗艦為何成了雞肋?
連續兩款超輕薄旗艦都翻車,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對此,小雷其實也問過一個吐槽手機厚重的女性朋友,為什么不買iPhone Air,她的回答是:“看評測續航很一般,而且拍照效果也不如Pro,但是價格卻和Pro差不多,等降價看看吧”。
這就是超輕薄黨們的需求:價格不能太高、續航和拍照不能差,這些要求顯然是相互矛盾的。因為不管是電池還是相機模組,想要有好的性能體驗,“厚”都是前提,這是無法繞過的物理特性,即使有新技術新材料解決厚度問題,其必然也會導致成本飆升,售價上漲。
拋開部分用戶“不切實際”的要求,在小雷看來,iPhone Air以及S25 Edge等超輕薄旗艦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定位模糊。既不像旗艦,又不是SE,兩款產品從定價來看都是次旗艦,但是功能卻與標準版打得有來有回,甚至在續航等部分領域還被反超。
![]()
圖源:蘋果
以iPhone Air來說,與標準版對比甚至還少了個超廣角鏡頭,換來的則是厚度降低2.31毫米,重量降低12克(來源于官方數據),但是價格卻貴了2000元,甚至為此還要忍受充電速度比標準版和Pro版慢50%的問題(從0-到50%電量)。
換言之,只有非常在意手機厚度和重量,為此不惜犧牲其他體驗的用戶才是它的目標,然而現實是多數人其實都是“拍照黨”“續航黨”或者“性能黨”,鮮少有單純沖著外觀而去購買一部手機的。
小雷甚至覺得,iPhone Air最適合的用戶群體是不差錢的雙持黨,拍照、打游戲等需求交給安卓旗艦機,而日常生活使用就交給iPhone Air。既可以享受到極致的性能和更好的影像,又可以得到蘋果的生態,而且iPhone Air的輕薄特性恰好可以讓人更好地攜帶。
不過,這樣的雙持黨又有多少呢?
另一方面,就是定價過高,如果iPhone Air的價格僅比標準版高一些(如1000元),用戶的接受度會高很多。畢竟多花1000元就能得到高于標準版的性能、更大尺寸的屏幕和輕薄的機身,那么許多人都可以說服自己接受續航等方面的缺點。
但是,iPhone Air定價到7999元就導致用戶不可避免地將其與iPhone 17 Pro對比,多花1000元你可以擁有8倍無損光學變焦、滿血A19 Pro、更長的續航。而代價只是厚重一點,如果只能選擇買一部手機的話,那么大多數人估計都會選iPhone 17 Pro。
三星S25 Edge也是一樣的問題,國行7999元、海外1099美元的初始定價比S25+還高,但是影像性能、續航、充電速度(Edge為25W,其他三個版本為45W)等方面也是全面落敗,厚度也僅僅是降低了1.5毫米,唯有重量對比較為明顯。
![]()
圖源:三星
可以說,S25 Edge估計是三星銷量最差的旗艦手機,以至于在發布僅5個月后,其在京東自營店鋪的售價就從7999元直降到4999元,暴跌3000元,首批購買的用戶估計看到都想砸手機了。
有意思的是,降價后的S25 Edge依然賣不過前輩們,在京東的三星手機熱賣榜里僅排名第五,在它前面的則是S24、S24+、S24 Ultra和S25 Ultra。不過,至少是排進前五了,這也說明只要價格到位,部分用戶還是愿意買單的。
所以,前段時間moto宣布推出moto X70 Air時,小雷反倒是比較看好的。因為2000元左右的定位,恰好是這類“顏值”手機的甜點區,用戶對這個價位段的手機性能和影像要求也不會太高,相對來說“輕薄”就是一個很好的賣點來。
在雷科技看來,現階段超輕薄手機想在旗艦市場突圍,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你沒有一個真正突出的賣點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僅靠“輕薄”是無法支撐一款旗艦手機的。說白了,就是你得給消費者一個“支持的理由”,可以是新的體驗,也可以是更低的價格,如果都沒有,那么就別怪消費者不買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