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西沙群島里的甘泉島,這地方可不簡單。它就窩在永樂環礁的西邊,一個橢圓形的家伙,南北拉長了七百多米,東西五百來米,總共就零點三平方公里那么大點地兒。擱在南海這片汪洋里,島上綠樹成蔭,沙灘白得晃眼,東南角還有個淺水碼頭,能讓小舢板靠岸。別看它小,戰略位置牛著呢,離大陸一千多公里,擱那兒就是個天然的前哨。要不是1974年那場西沙海戰,它差點兒就讓南越給占了去。
![]()
先得說說背景。1973年1月,美國簽了巴黎協定,從南越撤兵,走的時候把一堆先進武器甩給了南越當局,包括排水量兩千八百噸的驅逐艦和一千八百五十噸的護衛艦啥的。南越總統阮文紹這時候國內亂成一鍋粥,經濟崩盤,民眾鬧騰,他急需轉移視線,就把主意打到西沙群島頭上。他琢磨著,中國軍事重心在中蘇邊境,南海這邊兵力薄,南越手里有美式裝備,搶占西沙既能撈海底石油資源,還能給國內人畫個大餅。結果,這步棋走得太冒失,直接撞上了鐵板。
![]()
1974年1月10日,中國南海漁業公司張秉林帶隊,部分漁民先上了甘泉島,升起五星紅旗,還立了塊木牌,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容侵犯”。1月15日,瓊海903號漁輪也派人上去加固。
誰知當天,南越不顧中國警告,派出“李常杰”號驅逐艦、“陳慶瑜”號護衛艦和另外兩艘艦艇,直奔永樂群島。它們先沖著在甘泉島附近作業的南漁402號和南漁407號漁船下手,無理要求漁船滾蛋,還開炮掃射,打傷了中國漁民和民兵好幾人。南越這幫人膽子肥了,覺得中國反應慢,就繼續推進。
1月16日,南越艦隊加碼,又派兵登陸金銀島和甘泉島,豎起所謂“主權碑”,試圖站穩腳跟。中國情報部門早盯上了,南海艦隊從廣州和汕頭基地緊急調動。1月17日,掃雷艦396號、389號,加上獵潛艇271號、274號,在永樂群島開始巡邏。汕頭第七十四大隊的281號、282號獵潛艇也趕來支援。魏鳴森當了前線指揮,率隊在永興島待命。南越那邊,阮文紹下死命令,要不惜代價搶島,峴港海軍基地源源不斷補給彈藥和士兵。
![]()
1月19日凌晨,南越4號和16號軍艦正式闖入永樂海域,派出兩個班六十來號士兵,分乘橡皮艇上金銀島和甘泉島。金銀島那幫士兵上岸后,踩著珊瑚碎石推進,插旗拍照,報告登陸成功。甘泉島方向的艇隊碰上淺灘,士兵推著艇涉水,扛步槍和補給箱,試圖在島中低地挖營地。中國民兵隊長蘇敏京早布置好了,一部分藏壕溝樹叢,一部分守岸邊。南越士兵上島散開勘探,踢開諾麗果樹下的落葉,找淡水井位置。蘇敏京現身警告,他們不聽,民兵就沖出來,手持刺刀逼近。南越士兵丟包滾艇,艇上機槍沒響起來。
金銀島上,南越指揮官何文鍔下令開火,中國民兵先反擊,擊斃一人,傷三人,其余南越兵亂跑回艦。何文鍔急電峴港,峴港回“開火”。南越艦炮先轟,中國艦隊立馬還擊。獵潛艇編隊調整隊形,281號282號從側翼包抄。炮戰從清晨打響,中國海軍二十多分鐘內砸出一千七百發炮彈,直奔南越通訊桅桿和甲板炮位。
南越艦搖晃冒煙,士兵拖傷員修設備。中國戰士在顛簸中裝彈,魏鳴森通過喇叭指揮,火力死死壓住。戰斗拖了一小時,南越一艘主力艦沉底,三艘重傷,殘艦逃竄。中國這邊十八名戰士犧牲,遺體安葬琛航島。
![]()
海戰贏了,南越殘兵還死守甘泉、金銀、珊瑚三島。魏鳴森本想撤艦,高層評估后決定擴大戰果,徹底清場。廣州軍區調榆林要塞三個連、一個兩棲偵察隊,外加幾百民兵,總五百多人,乘艦艇和漁輪402號407號出動。1月20日早,從永興島啟航,海空軍配合,飛機二十六架次輪番掩護。甘泉島先打,九點三十五分,四艘艦艇近島,炮火覆蓋七輪。南越士兵見飛機俯沖彈片飛,舉白旗投降。先頭部隊橡皮舟上灘,清點俘虜,檢查樹林井邊。
![]()
十點三十五分,轉珊瑚島,護衛艦炮擊,南越兵棄灘頭退中央高地。偵察隊從七百米外躍海蛙泳上礁,拉扇形搜索,從巖縫灌木揪出三十多名南越官兵,繳械投降。金銀島最快,炮擊后南越兵全散。中國戰士上岸清理痕跡,升五星紅旗。整個登陸四小時,三島收復。南越當局后派“麒麟”號增援,被中國艦攔截,沒靠近。阮文紹政權丟人現眼,國內矛盾更炸鍋。這仗確立中國對西沙實際控制,南越海軍元氣大傷。
擱到現在看,這場海戰不是小打小鬧。它是中國海軍第一次對外作戰,洗刷了甲午海戰以來的百年恥辱。南越仗著美式裝備,噸位大兵多,但準備差,士氣低,中國靠情報準、指揮穩、協同好,硬是小艇打大艦。犧牲的十八位戰士,墓在琛航島,成了南海主權的活碑。魏鳴森后來繼續干海軍,蘇敏京和民兵回漁業守島。越南到現在還嘴硬,說西沙是他們地盤,但歷史鐵證在那兒擺著,誰也賴不掉。
![]()
轉到甘泉島本身,這島兒真是個寶貝疙瘩。西沙二十二島七沙洲,大多珊瑚堆成,面積小海拔低,淡水稀缺。甘泉島例外,它地勢高,海拔頂八點三米,植被蓋九成,樹種多:苦楝、黃檀、羊蹄甲、白毛樹、桐樹、水黃皮、諾麗果樹啥的。島邊沙丘圍著,中間低平草坪灌叢過渡,這樣的條件,養出三種南海罕見玩意兒,每樣都值當說說。
![]()
頭一個,甘甜淡水。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時,在島中低洼挖出兩口井,水清甜可飲,就叫它甘泉島。井寬一米五,深五米,水源靠珊瑚礁海綿體吸季風雨,叢林幫著鎖水。西沙其他島沒這福氣,古漁民用更路簿記著這兒,能取水暫住。擱二戰前,商船漂流擱淺,也靠這井救命。現在科學測了,島淡水最豐沛,水質最好,擱南海就是金貴貨。
![]()
第二個,黑山羊群。西沙東島有野牛,明末就有了,三百七十年歷史,叫牛島。甘泉島小,不養牛,但有黑毛羊。瓊海潭門老漁民憶,二戰后海南人上永興、珊瑚、甘泉島,發現羊是日軍從大陸搶來軍糧,日敗后無人管,野化了。李準當年也留過羊牛散養,但地表水咸,喝不著井水,沒活。現在島上羊是漁民家養,放島上吃野果灌木,肉鮮嫩耐嚼,算南海特色。
第三個,唐宋遺址。島有水有生態,古人開發西沙,必挑這兒住。1974年3月,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文化局試掘西北部,出土三十八件文物。1975年3到5月,再挖,文化層二十到五十五厘米厚,出土七十二件陶瓷:唐青釉雙耳罐、卷沿罐,宋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啥的,跟廣州西村窯一模一樣。還有鐵刀鐵鑿、唐鐵鍋片、宋泥灰陶擂片、宋明銅幣。1991年,中央民族大學王恒杰調查,發現甕棺、夾砂陶、石器,推到史前秦漢戰國。1996年普查,立“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碑,南海第一塊文物保護碑。這些東西拼出西沙歷史:南朝廣東人出海北礁留用具,唐宋甘泉島定居漁獵。越南嚷西沙他們地盤,這些遺址就是鐵證,自古中國領土。
![]()
這三寶擱一塊兒,淡水養人,羊群添活力,遺址證主權,擱南海獨一份。島上生態穩,植被護水土,珊瑚礁環衛,養魚蟹鳥獸。考古繼續,2021年調查新發現唐宋陶片和貝殼堆,證明古人吃貝類,生活痕跡多。擱今天,甘泉島還是漁民補給站,海軍駐點,科研基地。西沙海戰后,中國建永興島機場、醫院、學校,甘泉島也修碼頭,加太陽能燈,生活便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