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廈門啟幕。
![]()
本屆文博會總展覽面積6萬平方米,包括1個文旅產業綜合成果展和兩岸文博IP授權展、工藝精品展、數字視聽展、創意設計展四大主題展區,參展機構1000余家。其中設置了12個臺灣地區主題館,200多個臺灣機構、行業協會、品牌企業,以及500余位專家學者、工藝大師、臺青代表參展參會,集中展示臺灣茶、漆藝、少數民族工藝、設計IP、文旅消費品等多元內容。
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是文博會展現的主題。在“閩臺民藝傳承特展”上,閩南布袋木偶戲與臺灣“霹靂布袋戲”既同臺競技又形成聯動,吸引眾多嘉賓和參展商圍觀。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熱播,火到臺灣,劇中同款民俗技藝“獅頭旺”在展會期間精彩呈現。
![]()
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成果展”,以中華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為策展思路,10余位臺青和居民共同演繹鄉建鄉創的故事,展現集美后溪村、翔安東園村、同安田洋村以及其他特色文旅村落。展區結合AI體驗與舞臺劇,以臺青祖地尋根、新媒體聯動、農房改造與民俗體驗等,展現文化共融的合作成果。
![]()
非遺工藝一直是文博會的重要內容,“兩岸工藝精品展”呈現了兩岸工藝名家的眾多匠心之作。展館現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東偉帶來作品《福船》,宋春國、鄭春輝、鄭世斌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帶來《竹林觀音》《山水之間》等工藝佳作。此外,文房四寶老字號店鋪榮寶齋再次亮相展會,帶來國家級非遺木版水印作品、奇幻敦煌沉浸藝術展以及獨立生活方式品牌“榮寶生活”,根據藏品設計的“絨寶齋”首次亮相文博會。
![]()
青年群體在創意產業中擁有極大的潛力和創作能量。展會首次打造“臺灣Z世代融創館”,匯聚14個臺灣新銳品牌,涵蓋香氛、陶藝、茶器、工藝品、瓷器、木作等品類,展示了臺灣青年在生活美學及科技藝術領域的作品。
展會還設置了“兩岸美食展區”,兩岸40家名店推出日月潭紅茶、臺南蚵仔酥、鹵肉飯等臺灣美食。同期舉辦“非遺大師秀場”、非遺美食表演、兩岸主廚PK秀、“金煙火獎”評選、“兩岸美食·云上煙火直播季”等互動環節,讓觀眾在美食的香氣中感受兩岸飲食文化的交融創新。
本次福建館展區面積770平方米,匯聚全省百家優質文化企業、近千件匠心產品,涵蓋出版、非遺、文創、數字文化、閩臺融合等多個領域。展館以“文化+科技”為主線,通過沉浸式場景、互動體驗、直播帶貨、AI劇本游等創新形式,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銜接。
![]()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館首次集中展出兩件“鎮館之寶”:一件是來自德化陸升集團的1:1白瓷汽車雕塑,創下“最大的汽車造型陶瓷雕塑”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成果不僅是對德化陶瓷材料和燒制工藝的一次極限挑戰和突破,也是對德化陶瓷文化和制作技藝傳承及創新的全面展示;另一件是泉州市東星奢石博物館的“天然夜明珠之王”,重達1噸,價值數億元,是全球已知最大天然夜明珠之一。同期亮相的《百福》系列羊脂玉瓷茶壺,以百位名人“福”字墨寶為飾,融合手工雕刻與描金工藝,成為“福文化”的典雅載體。
![]()
在“非遺+科技”的創新實踐中,福建館讓千年文化“活” 出了新模樣。主舞臺區,福建芳華越劇院帶來“數字人+真人”同臺演繹的越劇《紅樓夢·讀西廂》,展現傳統戲曲的現代活力;全息投影技術還原閩臺緣博物館館藏珍品,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國家創新平臺中,博智機器人生動講授《海洋文化十八講》,推動海洋知識普及;福州大學帶來曾與柯潔、聶衛平兩位圍棋世界冠軍“交手”的“云機器人”智能圍棋對弈系統,觀眾可在此與AI展開“腦力 PK”,體驗傳統圍棋文化與智能科技的碰撞。
![]()
此外,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聚焦科技創新的實際應用,首次設立數字視聽展區,展示數字技術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最新實踐。今年繼續舉辦兩岸文博IP授權展,匯集蘇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32家文博機構,促進文博領域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跨界融合創新。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由中共中央臺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
(編輯:中國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胡美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