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南門新區正式開放。細雨擋不住蜂擁而至的游客,8.8萬名網友票選出的“野菜天團”——香椿頭、馬蘭頭、小蒜頭、枸杞頭,成了園區里最具人氣的大猩猩組合。
這片占地5.4公頃的新區,在南京城中打造出一片“非洲大陸”,長頸鹿、斑馬、犀牛、山魈等200多只動物在此安家。
時光里丨為動物造一個理想國
起初,沈志軍覺得人一生中至多會去三次動物園,做孩子時、為人父時、當爺爺時。如今作為動物園掌門人,“巡園”是他每日的必修課。不僅要看每個“毛孩子”吃沒吃飽、喝沒喝好,更要“看它們的眼神、行為是不是很放松很愜意。”
![]()
“巡園”時的沈志軍
眼尖的游客總愛跟在沈園長身后,聽他講“毛孩子”的故事,比如來自臺灣的紅猩猩“小黑”不僅釋放天性學會了在樹上筑巢,還會采摘最甜的果實。“小黑知道每棵樹什么季節結什么果子,哪一棵樹的果子酸,哪一棵樹的果子甜,秋天的時候哪一棵樹上結了板栗。”
![]()
紅山森林動物園國際長臂猿日活動
![]()
紅山森林動物園志愿者手繪的告示牌
總有一些“毛孩子”讓他格外疼愛,比如黑猩猩烏豆。
它的爸爸有兩個夫人,它的大媽媽不允許親媽哺乳它。烏豆哭了30多個小時,我們不得不對它進行人工哺乳。
此后,動物園一直沒放棄讓烏豆重返族群。
但是爸爸又把它打傷了,經過醫治完全康復的時候烏豆已經快兩歲了,群體還是不接受它。但一只猩猩如果不回到族群里,它就不知道怎么做一只猩猩。
![]()
![]()
園長與黑猩猩“烏豆”
這種對動物生命狀態的極致關注,起源于一場始料未及的跨界。1993年,大學畢業的沈志軍被分配到園林系統,在苗圃種過花,在棲霞山栽過樹。2008年,一紙調令將37歲的他推到了3000多只動物面前,成為紅山森林動物園的園長。那時,沈志軍最怕半夜接到動物生病的電話,心情宛如自家孩子生病般揪心。
![]()
沈志軍園長在演講
人類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動物園?最初的一年里,他都在觀察和思考。“這些小動物們都是鮮活的生命,我們有責任去照顧它。”這是沈志軍最樸素的想法。“不能簡單地說某個動物生活在熱帶,那熱帶到底是哪一種氣候?哥斯達黎加雨林、亞馬遜雨林是不一樣的。它攀爬本領強不強?是爬樹枝還是蕩樹枝?爬和蕩也不一樣。你只有了解這些動物天性和野性的行為,你才能設計一個好的家。”
最終,沈志軍確立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動物園不是人類的娛樂場,而是物種保護機構和教育機構。既然是保護機構,就有責任去引導公眾的思想。
![]()
![]()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水豚
紅山因此成為全國最早取消動物表演的動物園之一。讓沈志軍堅定做一個“革命者”的,還有剛調到動物園時,兒子的一句話。
我都這么大了,動物園有什么意思?
這句話刺痛了他,也讓他意識到傳統動物園的困境。
![]()
志愿者手繪的告示牌
![]()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狐猴
2009年,紅山森林動物園開啟了場館改造的漫漫長路。沒有充足的資金,他們就建立“改造項目庫”,每年選擇最亟須改造的場館,一步步將“為動物營造野性快樂家園”的理想變為現實,“建立了改造庫之后,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原來明年能輪到我的場館改造。”
改造完第一個展區,生活在紅山十多年的瀕危鳥類鶴鴕開始繁殖;此后十幾年,動物園陸續改造20多個場館。改造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動物表達天性。“飼養員每天要給動物做鏟屎官,給它配營養餐,模擬它在野外的食物來源和食物配比。”此外,他們還要研究動物習性,設計各種“豐容”活動,把食物藏起來、掛起來,讓動物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重現野外的生存智慧。
![]()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告示牌
![]()
紅山森林動物園舉行親子活動
“動物福利永遠沒有天花板。”在這里,飼養員是觀察者更是創造者,他們給缺了門牙的猴子裝上大金牙,為打架斷了嘴的丹頂鶴裝上假喙,也為年邁的馬來熊“老馬”守護了生命最后的尊嚴。
老馬1989年來到動物園。后來,園區著手改造熊谷,將整座山頭納入其中。改造完成后,30多歲、相當于人類95歲高齡的老馬重返家園。沈志軍說,讓這只一生都生活在動物園里的熊感受野外環境,正是場館改造的價值所在,“初到戶外運動場的時候,它邁著悠閑的步伐,累了會半倚在石頭邊休息喘氣,看看花、看看蝴蝶。”老馬沒有看到2023年的第一縷陽光,飼養員為它寫了一份訃告,引發無數網友的共情。
![]()
馬來熊“老馬”的訃告
在紅山,游客常常需要耐心尋找才能一睹動物真容。沈志軍的回答是:“動物有不被看到的權利。”讓能消失的鐵籠消失,讓水泥地長出苔蘚草叢,讓動物有權隱入山林不被看見,這些看似“非主流”的選擇,最終被時間證明。越來越多人認同“動物在野外生活就是這樣”“到紅山動物園來更多是為了發現野外的神奇魅力。”
![]()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考拉
如今的紅山森林動物園,每年吸引著數百萬游客,其中超過70%來自外地,大部分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在這里重新認識動物,透過一棵樹理解猩猩的智慧,在一片泥塘里讀懂“卡皮巴拉”的心情。
沈志軍說,希望每個人都能以尊重之心,甚至是敬畏之心去看待每一個生命。正如珍·古道爾博士所說:“唯有了解才會關注,唯有關注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他從未預想過紅山“出圈”,對于他,這是一場關于生命、責任和希望的漫長實踐,他的理想國,生長在每一個被溫柔以待的生命里。
![]()
![]()
“移動動物園” 走進校園
(來源:中國之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