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每天瀏覽的短視頻、完成的轉賬、發送的消息,看似漂浮于無形的“云”端,實則必須穿越地球上最幽深的角落——海底八千米。
在那里,沉睡著人類最昂貴也最隱蔽的工程奇跡:海底光纜。全球超過九成五的跨國數據傳輸,都依賴這些橫臥洋底的“信息血管”。
如今,這些維系世界聯通的數字命脈,正成為中美科技博弈的核心戰場。美國專家公開宣稱:必須全面遏制中國,價值萬億級的技術主導權不容旁落。
美方高舉制裁利劍,力圖掌控全球信息動脈;而中國則在圍堵中加速突破,以技術與速度重構數字地緣版圖。
誰將真正掌握未來互聯網的咽喉?
![]()
中國十年崛起
十余年前,中國在海底光纜領域尚屬邊緣角色。
2008年華為海洋網絡成立之時,國際市場的格局已被美國SubCom、法國ASN和日本NEC三家巨頭牢牢占據。
彼時,鋪設海纜需融合深海作業、信號增強與光學通信等多項尖端能力,而中國的相關設備研發才剛起步。
![]()
外界普遍預測,中國若想進入這一領域,至少還需二十年積淀。
但現實發展遠超預期。短短十年間,局面徹底逆轉。
至2020年,中國企業已參與建設全球逾百條海底光纜項目,市場份額從零躍升至10%,實現驚人的跨越式發展。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啟用的“和平”光纜系統,全長達15500公里,貫通亞洲、非洲與歐洲三大洲,服務12個國家。
![]()
它不僅是通信通道,更是一條彰顯中國數字影響力的戰略走廊——“數字絲綢之路”的實體象征。
這一成就的背后,是國家戰略意志與科技創新能力的深度融合。
中國政府將海纜基礎設施納入“一帶一路”倡議關鍵環節,明確提出構建“數字絲綢之路”,向發展中國家輸出自主可控的通信解決方案。
相較于動輒耗資數億美元的西方方案,中國的集成化路徑具備顯著優勢:成本更低、部署更快、技術穩定,迅速贏得東南亞、中東及非洲市場的青睞。
![]()
華為海洋不僅自主研發出光放大器、智能路由系統等核心組件,還組建了專屬鋪纜船隊,實現了從硬件制造到施工運維的全鏈條本土化。
國內強大的造船工業體系亦提供了堅實支撐。
截至2024年,中國已具備在全球七千米深海執行復雜光纜作業的能力,標志著其正式躋身世界頂級深海工程強國行列。
這意味著,中國不再僅僅是被動使用者,而是開始主動塑造全球數據流通的新秩序。
正當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信心日增之際,美國出手了。
![]()
美國封鎖全面升級
2019年,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對華為實施全方位限制。
禁令范圍逐步擴大,最終延伸至海底光纜建設項目。
華為被迫剝離華為海洋股權,公司更名為HMN Tech,試圖規避審查,然而風波并未平息。
2020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式頒布禁令,禁止任何中國企業參與連接美國的海底光纜工程建設。
![]()
此舉不僅切斷了中國通往北美市場的通道,更引發國際連鎖效應。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谷歌與Meta聯合投資的太平洋光纜計劃。
這條原定連接洛杉磯與香港的數據高速路,本應成為跨太平洋AI流量的關鍵樞紐,卻遭美國國防部、司法部及FBI等多部門聯合否決,理由仍是“潛在威脅”。
最終,線路雖建成,但香港節點被強制關閉,形同廢置。
![]()
此后,美國接連叫停多條通往香港的海纜開通,并積極游說菲律賓、越南、印尼等亞太國家拒絕與中國企業合作。
2022年,美國直接干預HMN Tech競標東南亞至歐洲的重要海纜項目,轉而扶持本國企業SubCom中標。
2023年,在東密克羅尼西亞系統的招標中,盡管中方報價低出20%,仍被排除在外。
![]()
美國采取的是“精準打擊”策略:凡涉及戰略要道或關鍵節點的項目,一律排除中國技術參與。
同時,美方聯合盟友打造所謂“可信賴供應鏈”,并通過政策性融資傾斜,賦予西方企業非對稱競爭優勢。
面對封鎖,中國并未退縮,反而將目光投向另一個決定性領域——光纜維修與深海運維。
海底光纜并非一勞永逸的設施,每年全球發生超過200起損壞事故,其中六成以上源于漁船拖網或地震活動。誰能快速響應修復,誰就握有實質控制權。
![]()
目前全球具備專業維修能力的船只不足50艘,而中國憑借強大的船舶制造基礎,正在加速布局。
HMN Tech與中交集團相繼啟動新一代“深海運維船”建造計劃。
2025年,中國科研團隊宣布成功研制可在4000米水深作業的全自動光纜修復系統,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這項技術突破令西方震驚,意味著中國已具備修復絕大多數海域光纜的能力。
![]()
美國意識到,即便能阻止新項目建設,中國仍可能通過維修服務、設備替換與節點運營重新滲透系統。
于是,2025年,美方再度加碼:擬議新規全面禁止中國企業租用或維護與美國關聯的光纜資源,并嚴禁使用被列入“國家安全威脅清單”的中企設備。
這標志著對華封鎖已進入“全鏈條絞殺”階段。
![]()
AI引爆新戰爭
2025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這場“深海暗戰”隨之急劇升溫。
Meta宣布投入百億美元啟動“Waterworth項目”,規劃建設一條總長5萬公里的超級海底光纜,橫跨美國、巴西、印度、南非與澳大利亞。
該線路長度超過地球赤道周長,將成為支撐全球AI數據流動的主干道。
Meta明確表示:大模型訓練需要PB級數據高頻交互,衛星通信帶寬根本無法承載如此龐大的流量需求。
唯有海底光纜,才是AI時代算力網絡的唯一可行通路。
![]()
截至2024年,美國科技巨頭所占全球光纜容量份額已從十年前的10%飆升至71%,初步確立了AI時代的“數據霸權”地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Meta計劃獨享該光纜資源,不對外開放共享。
這意味著,一家私營公司將實際掌控從美洲到南亞、非洲的數據命脈。
美國政府已將該項目列為“國家戰略性資產”,在審批、融資與安全許可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的應對之道是“繞行突圍”。既然西方設限,那就另辟通道。
![]()
自2023年起,中國科技力量加快在中東、東南亞與非洲的戰略落子。
華為在沙特建立大型云數據中心,字節跳動斥資21億美元在馬來西亞建設AI研發中心,阿里云深入越南市場,DeepSeek落地沙特達曼市。
通過“數字絲綢之路”布局,中國正在非美區域構建獨立的數據生態網絡。
這些地區具備明顯區位優勢:臨近國際海纜樞紐、監管環境靈活、能源價格低廉。
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打造“區域算力集群”,推動AI模型本地化訓練與周邊協同計算,從而避開美國主導的封鎖鏈。
![]()
據行業機構預測,2026至2030年間,全球預計將新增54萬公里海底光纜,較前五年增長60%。
相當于在未來五年內,人類將再次用光纜把地球纏繞13圈。
盡管中國企業難以進入歐美核心市場,但在東南亞、中東與非洲持續擴張,逐步形成一個覆蓋廣泛的“非西方信息網絡”。
印度在此輪博弈中的立場尤為微妙。
美國希望借助Waterworth項目扶植印度成為“全球AI訓練基地”,但印度既依賴美國的技術支持,又離不開中國的低成本解決方案。
![]()
最終,印度選擇“雙軌并行”策略:面向歐美市場的項目采用美國標準,而在對接東南亞與中東的線路中繼續與中國合作。
新加坡則推行多元化供應商機制,使其成為全球海纜密度最高的互聯樞紐國家。
在這場無聲較量背后,本質是“數字主權”的爭奪戰。
海底光纜不僅是物理設施,更是國家信息主權的延伸。誰掌握光纜節點,誰就擁有監聽、截斷或干擾他國通信的實際能力。
![]()
2022年湯加火山噴發后,唯一一條對外光纜斷裂,整個國家瞬間陷入數字孤島,這一事件震撼全球:在AI驅動的時代,數據通道的重要性已超越傳統能源。
中美圍繞海底光纜的角力,實質上是對未來數字世界規則制定權的爭奪。
美國以封鎖維系既有秩序,中國則憑技術和市場開辟新格局。
當人工智能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引擎,掌控數據流向的“深海之戰”,將重塑全球權力結構。
![]()
結語
在無光的深海之下,沒有炮火硝煙,卻上演著關乎人類未來的隱秘對抗。那些靜默埋藏于八千米海底的光纜,承載著當今世界最珍貴的資源——數據。
美國的封鎖,是守成大國對舊秩序的捍衛;中國的突破,則是新興力量崛起的必然軌跡。
未來幾年,全球將迎來超過50萬公里的新光纜鋪設高峰,AI引發的數據洪流將使信息傳輸速率呈指數級增長。
但真正的勝負手在于:誰掌控這些看不見的“數字動脈”,誰就能定義下一個時代的語言與規則。
這場發生在深淵之下的較量,實際上決定了人類在數字紀元的命運航向——掌控數據者,終將書寫新的世界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