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
失根的鄉村
當鄉土記憶被瓷磚覆蓋
當挖掘機的轟鳴打破鄉村的寧靜,百年老房的木梁被當作廢柴丟棄,取而代之的是貼滿瓷磚的“城市別墅”—— 這一幕正在許多鄉村上演。
青磚黛瓦的地域特色讓位于千篇一律的羅馬柱,順應地形的錯落布局變成了整齊劃一的行列式建房。
在這場 “向城市看齊” 的改造中,鄉村正在失去最珍貴的文化基因。而江西婺源虹關村的實踐,或許能為我們找回鄉土建筑的 “根” 提供答案。
01
鄉村建筑陷入“城市化”迷思
行走在當下的鄉村,很容易產生時空錯亂感:北方村落里冒出帶嶺南騎樓元素的洋房,江南水鄉邊建起貼滿文化石的“城堡”,曾經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筑,正被同質化的 “城市復刻品” 淹沒。
這種變遷背后,是城市文化沖擊下的價值錯位。上世紀90 年代后,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帶回的不僅是收入,還有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在他們眼中,水泥樓房比木質老屋更堅固,瓷磚墻面比黃泥墻更整潔,羅馬柱比馬頭墻更 “有面子”。
![]()
▲青磚黛瓦的傳統聚落
![]()
▲穿插 “城市別墅” 的村落
貴州石頭寨曾有 “無石不成寨” 的傳統,如今村里半數房屋換成了水泥平頂;苗寨的 “木頭房” 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磚房,那些與樹木崇拜相關的建筑習俗也隨之淡化。
![]()
▲貴州石頭寨現存傳統石屋
![]()
▲苗寨的 “木頭房”
更令人惋惜的是建筑智慧的流失。傳統鄉土建筑的每一處細節都藏著與自然相處的密碼:南方的斜屋頂角度精準適配降雨量,北方的厚土墻能實現冬暖夏涼,山區的吊腳樓完美適應坡地地形。而這些經過千百年沉淀的智慧,在“城市別墅” 的復制中被徹底拋棄。
02
婺源虹關村的“微更新”智慧
在 “徽墨名村” 婺源虹關村,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這里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筑群,1600 年的古樟樹下,清末制墨大師詹成圭的宅第 “留耕堂” 歷經修繕,依然散發著文化魅力。虹關村的秘訣,在于 “修舊如舊、新舊共生” 的微更新智慧。
![]()
▲虹關村總體鳥瞰
![]()
▲留耕堂航拍
“能小修的絕不大修,能用原構件的絕不更換新構件”,這是虹關村古建修繕的鐵律。這種改造既保留了建筑的歷史記憶,又滿足了現代生活需求。
金融支持讓微更新更具可持續性。2025 年,上饒銀行的 50 萬元 “綠標貸” 精準落地留耕堂,這筆資金專門用于復原古法制墨工藝,將老宅打造成徽墨主題民宿與研習所。如今,游客在這里既能睡在雕花古床上,又能體驗制墨技藝,老建筑真正實現了 “活態傳承”。
![]()
▲留耕堂院落入口
![]()
▲留耕堂讀書空間
![]()
▲留耕堂正堂匾額和木雕門窗
![]()
▲留耕堂家庭套房獨立的天井和樓梯
虹關村的實踐證明,傳統建筑并非現代生活的障礙。截至 2025 年,該村已有十余棟古宅通過微更新煥發新生,既保留了 “白墻黛瓦馬頭墻” 的徽派特色,又實現了人均年收入的持續增長。
03
白川鄉的“守舊”創新
遠在日本岐阜縣的白川鄉合掌村,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保護鄉土建筑的典范。
![]()
▲日本岐阜縣的白川鄉合掌村
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在2024年的“保護性更新”中,堅持著“兩不兩留”的原則:不引入非本地建筑材料——所有維修必須使用傳統的茅草、木材等本地材料;不改變“合掌形屋頂”——保持60°的屋頂坡度,這是適應當地降雪氣候的智慧結晶;留本地工匠——僅使用傳承3代的“合掌造工匠”施工,確保工藝的傳承;留鄉村生產場景——在合掌屋內保留“養蠶架”“稻谷儲存間”,村民照常從事傳統農業。
![]()
▲冬季的合掌村
![]()
▲“合掌造”
![]()
▲屋中“地爐”
川鄉的保護理念很明確:鄉土建筑的價值,就藏在“在地材料、在地工藝、在地生活”里,丟了這些就丟了根。他們清楚地知道,保護不只是保護建筑本身,更是保護建筑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這種“守舊”恰恰是最有遠見的創新。
![]()
▲村民集體更換合掌造茅草屋頂
![]()
▲室外消防
04
找回鄉土建筑的“根”
鄉村建筑改造不是要把農村變成城市,而是要讓鄉村更好地成為鄉村。
婺源的經驗告訴我們,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在虹關村,改造后的老建筑成了“鄉土旅游的亮點”,村民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還能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真正實現 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
▲虹關村全貌
![]()
▲留耕堂
![]()
▲ 合掌村
![]()
▲ 合掌村
反觀那些盲目追求“城市化”的改造項目,不僅破壞了鄉村風貌,更扼殺了鄉村的活力。當鄉村變得既不城市又不鄉村時,我們就真的失去了鄉土文化的根。
鄉村建筑應該是生長在土地上的,而不是移植到土地上的。
結語
在婺源虹關村,一位老師傅指著剛剛修復的老木房說:“這房子我爺爺的爺爺住過,現在我的孫子還能住。什么東西能比這個更有價值?”
鄉村建筑的“根”,從來不在那些光鮮的外表,而在那些能夠容納真實生活的空間里。當我們盲目扔掉老瓦、木梁時,我們扔掉的不僅是材料,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資料引述:
1 . https://pic.nximg.cn/file/20231231/31799068_133604378109_2.jpg
2 . https://www.vcg.com/creative/1496709220.html
3.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9625215_17fd4e1ff001002mbg.html
4.https://www.ff.cn/cd/YRNGDpmvr60aLX6PPvwljyzx42qMd3WQ.html
5.https://www.sohu.com/a/244652449_778987
6.https://www.sohu.com/a/793964813_121123833
編輯 | Fufuu
責編 |楊卓航
初審 |袁兆童
終審 |黃 山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