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南京某基層法院執行局干了件新鮮事。法官干警集體上線直播賣螃蟹。消息一出,全網刷屏,媒體熱贊。
![]()
![]()
事兒,其實挺簡單。
一家養殖戶欠錢還不上,最值錢的,就是池子里那批活螃蟹。這下可把執行局難住了——按常規流程,查封、評估、拍賣走完,螃蟹早就臭了。到頭來債主拿不到錢,養殖戶也徹底破產,純屬“雙輸”。
首當其沖的,是資產處置的難題。
法院執行局沒走老路,他們直接下場搞直播,一邊聯系渠道,一邊拿法院信譽給螃蟹品質打包票,硬是把這批活貨變現了。
要說效果,確實不錯。訂單當晚就爆單,干警們連夜打包發貨。執行局工作人員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處置生鮮產品,“賣得挺好的”。
從解決問題角度看,這事兒干得確實漂亮。
執行干警沒死守流程,而是真把“實現債權”當目標。螃蟹價值保住了,債主和養殖戶都沒吃虧,矛盾也從根上解開了。法院還強調,所有貨款進法院專戶,全程依法依規。
![]()
但掌聲越響,咱心里越得清醒。
第二個問題來了:這是創新,還是無奈?
能上熱搜,正說明它“不尋常”。說是什么創新,不如說是“案多人少”、程序卡死的現實下,被逼出來的一次“掙扎”。
執行局工作人員也坦言,直播是加班搞的,“這幾天一直在加班”,以后還搞不搞,“目前尚無明確消息”。
網友一邊點贊,一邊也沒少質疑。
![]()
![]()
![]()
有人說:“直播帶貨可以寫進年度工作總結,這可比辦案子亮眼多了。”也有人擔心:“該歇歇了,商品不是案件,羽毛還是應該愛惜的。”
更直接的評論是:“所以他們很閑?那把沒執行的案子列個清單,挨個執行不行嗎?”
這話雖糙,但理不糙。
第三個問題,是資源分配的公不公平。
這種“超常規幫忙”,對那些還在“執行難”里苦苦掙扎的人來說,其實就是一種隱形的偏袒。他們的資產也在貶值,他們的權益也等不起,可他們只能排隊。當執行機關對某個案子特別照顧,本質上,是用公共資源搞了一場沒法普及的“特權服務”。
你不能說它不對。說到底,我們不能總靠“執行干警”的額外付出,去填“執行制度”的坑。
一個健康的執行體系,不能總讓干警又當救火員、又當銷冠。這次是螃蟹,下次要是更麻煩的資產呢?難道要他們啥都會?
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他們做得真好”,而是“為什么總得靠他們額外努力?”
為什么活物資產不能跟專業平臺合作快速處理?為什么不能開個“執行綠色通道”?為什么不能配專門的司法拍賣專員,讓執行法官回去干他們最該干的事——執行裁決與監督?
南京這家法院執行局賣螃蟹,像是一朵從現實石頭縫里開出來的花。它讓我們看到,有一批執行干警是真想為民做事。但也讓我們看清,底下的執行系統有多笨重、多遲鈍。
我們不能光被“人”的努力感動,卻看不見“制度”的落后。真正的司法進步,不是靠這種偶爾的暖心故事,而是讓這類操作不再成為新聞,而是變成每個法院執行局的日常。
只有執行法官不用再操心怎么賣螃蟹,他們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主戰場:把那些眼巴巴等待執行的案件,變成老百姓手里實實在在的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