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訾曉
“一大早就被宿舍阿姨叫醒”,近日,廣西某職業技術學院有學生發視頻,稱學校規定即使沒課也不允許學生待在宿舍。視頻畫面顯示,雨天里,多名學生撐著傘在戶外徘徊,還有學生搬來凳子直接坐在室外。這一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邊界問題引發輿論關注。
![]()
校方工作人員回應稱,學校確實對周一至周五的宿舍滯留行為作出統一規定,大一學生即使沒課也不能回宿舍,大二、大三學生可在8:40后返回。學校解釋,此舉是幫助新生形成早起的習慣,“一年級新生剛來,肯定是要管理嚴格一點,要不然后面他們懶散了,就沒辦法了”。
“為學生好”,同時也方便管理,從這一邏輯出發,高校內自然會出現如上現象。事實上,這種大學“高中化”的現象并不罕見,不少高校對學生宿舍實行半封閉化管理,有的學校甚至研發出一套“Wi-Fi打卡”系統,用于監督學生白天在自習室學習的時長。
![]()
圖源:齊魯晚報視頻
嚴格的作息時間表,體現出了高校管理與學生自主活動需求之間的張力。在學校眼中,這些剛剛從緊張高考模式中走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自制力,仍然需要外力約束。另一方面,高校希望向社會輸出“積極、守紀、勤奮”的畢業生形象,這就需要學生從剛一入校門便養成良好的“習慣”。
此種制度雖然有助于督促學生自律,不過,大學作為青年從家庭依賴走向社會自立的關鍵階段,其教育邏輯應不同于中學時期,而應更加注重為學生提供全方位自我探索的空間。這個過程難免存在一些“無序”的特征,需要學生經歷反復的試錯與反思,從而真正建立起自我秩序。學校統一作息雖然在表面上營造了秩序,卻可能抑制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生長。
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推進,有賴于多元、自主的成長場景。若校園生活被簡化為教室、操場、自習室“三點一線”,被限定于跑操、簽到等標準化行為,也不利于學生多維能力的培養。持續以“不信任”為前提,延緩學生社會化的進程,實則窄化了其精神成長的土壤。
![]()
網友貼文截圖
高校的角色,應從“大家長”轉向“服務者”。這意味著,學校應在尊重學生個體自主性的基礎上,保留適度的彈性空間,允許他們在更接近真實社會的情境中學習選擇、承擔責任,而不是一味限制于充滿條條框框的微縮模型之中。
而在具體執行中,高校管理也應展現人性化的一面。在雨天堅持執行“宿舍清人”,似乎缺乏變通,也向學生傳遞了“規則重于人本”的消極信號。這樣的方式教育學生,難言對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人文關懷是有幫助的。
教育的本質,是“以人育人”。高校的言行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教育現場。我們期待,大學能培養出自如舒展、全面發展的下一代。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