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中醫,其實是研究“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的學問。這話很多人聽了都會覺得可笑,認為它空洞又沒依據。但事實并非如此,中醫不僅不空洞,反而非常實在。它本質上就是“人體小宇宙”的學問,只不過因為人們不了解真正的“宇宙規律”,所以才懂不了中醫。
要是因為不懂宇宙規律,就換一套方法去研究中醫,只會離中醫的本質越來越遠。我們只需要找到一個實實在在的研究方法,一上手研究就能明白,甚至能借此搞懂宇宙規律。懂了宇宙規律,自然就能懂中醫。這篇文章講的,就是“搞懂宇宙規律,就能掌握中醫”的研究方法。讀者讀的時候,每個字都不能放過,關鍵要在“實在”這兩個字上找到落腳點,這樣就能完全搞懂中醫了。
作者記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說明
![]()
想要學中醫,得先搞明白十二經脈這些名詞的由來。要搞懂這些名詞,得先弄清楚陰陽、五行、六氣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陰陽、五行、六氣,得先了解二十四節氣里,地面上接受的太陽熱量,是怎么“下降、沉藏、上升、浮散”,形成一個循環運動的。
(對應這個循環):方位上是“右下、左上、中間”,運動上是“下降、沉藏、上升、浮散、中間”,季節上是“秋冬、春夏、中間”,方向上是“西北、東南、中間”。圖里的虛線代表地面,虛線下面是地下,虛線上面是地上。圖中圓圈的上方在云層附近,圖的中心,是生物生存環境里“大氣循環運動”的中心。從這個中心去看四周,就能看到一個生物所處的宇宙范圍。圖中心的“中”字,就代表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解釋
- 下降:夏天太陽照到地面的熱量,會往土壤里沉。
- 沉藏:降到土壤里的熱量,會再沉到地下的水里。
- 上升:沉到水里的熱量,會再升到地面上來。
- 浮散:升到地面的熱量,會和夏天太陽新照到地面的熱量一起,在地面上方擴散。
- 中間:就是“下降、沉藏、上升、浮散”這四種運動的中間位置。
立秋是“下降”的開始,立冬是“沉藏”的開始,立春是“上升”的開始,立夏是“浮散”的開始。
秋分之前,地面以上的熱量多,地面以下的熱量少;到了秋分,地面上下的熱量就一樣多了。春分之前,地面以下的熱量多,地面以上的熱量少;到了春分,地面上下的熱量也會平分。
冬至的時候,從立秋開始降到地下的熱量,會多到極點;夏至的時候,從立春開始升到地面的熱量,也會多到極點。熱量降到極點就會開始上升,升到極點就會開始下降,這種“升降不停”的循環,會自然產生一種“中間的平衡力量”,這是大氣循環運動的自然規律。
植物到了秋天會落葉,是因為植物自身的熱量在“下降”;到了冬天會多長根,是因為植物自身的熱量在“沉藏”;到了春天會發芽生長,是因為植物自身的熱量在“上升”;到了夏天會枝繁葉茂,是因為植物自身的熱量在“浮散”。要觀察“熱量的降、沉、升、浮”,從植物身上看是最容易明白的。
說植物自身熱量的“降、沉、升、浮”,其實就是說宇宙大氣熱量的“降、沉、升、浮”,也等于說人體熱量的“降、沉、升、浮”。圖里的虛線,對應宇宙就是地面的邊界,對應人體就是胸部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具體在肚臍上方兩寸處。
熱量的本性是“上升、浮散”的,沒法自己“下降、沉藏”。熱量能“下降、沉藏”,是靠秋天的“收斂之氣”把它拉下去、藏起來的。熱量能順利下降,是生物能存活的開始;熱量降不下去,就是生物死亡的原因,這一點后面的文章會詳細說。秋天“收斂之氣”的作用,也會在后面講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