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說德國媒體報道,中國對德國汽車、化工和工程業壓力大,但也承認中國是新威脅,他們認為中國已經崛起,數據說話,2023年研發經費3.09萬億,世界第二。
很快,以德國為首西方媒體都開始調轉風向,7月,NPR報道中國在人工智能和電動車上主導,兩大科技領域遙遙領先,10月,德國之聲發文,中國人工智能野心針對美國科技主導,平臺能力近匹敵美國。
這足以說明,在西方人眼里,中國已經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國,已經悄無聲地崛起。
![]()
中國的崛起之路十分艱辛
要是把中國的崛起比作一場長跑,那絕對是從泥濘的起點出發,迎著逆風跑完全程的艱辛賽事,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很艱辛,以航天領域為例。
現在咱們的"天宮"空間站在太空穩穩運行,航天員能長期駐留開展實驗,可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路我們走了整整三十年。上世紀90年代初,美俄等16國籌劃國際空間站時,直接把中國排除在外,當時西方媒體還嘲諷"中國連載人飛船的圖紙都畫不明白"。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這在當時可是個極具爭議的決定——畢竟那時候國內還有人在為溫飽發愁,有人質疑"花這么多錢搞看不到效益的太空項目值不值"。但老一輩領導人拍板:"一個國家沒有看家寶貝不行,錢不夠,動用國庫里的金子也要干"。
那時候的困難遠超想象,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毫不夸張。
![]()
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楊利偉
美俄已經發射過9個空間站,上百名航天員進入過太空,而中國的空間站、載人飛船、運載火箭全在圖紙上。更要命的是人才流失,上世紀90年代"下海"浪潮席卷全國,航天領域出現了"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尷尬局面,很多技術骨干都被高薪挖走。但留下來的航天人憋著一股勁,硬是從基礎理論開始鉆研,一點點攻克技術難關。
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天,圓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一位八旬老華僑拉著他的手熱淚盈眶:"你們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昂多高"。
從神舟飛天到嫦娥探月,從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到天宮空間站建成,這一步步走得無比扎實。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號和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勝利會師",那一刻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而此時國際空間站已顯現老化跡象。三十年里,航天工程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利,還帶動了原材料、微電子、機械制造等幾十個領域的發展,這就是堅持自主創新的回報。
![]()
中國空間站
但我們得清醒認識到,還有不少"卡脖子"技術沒解決,比如高端芯片制造、航空發動機等,崛起之路還沒到終點。
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明顯
如果說艱辛的研發和創新是崛起的內功,那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轉變就是最直觀的外顯。
巴基斯坦《國家報》專門發文稱,中國兩會的規劃不僅關乎自身發展,更對全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歐洲《現代外交》網站也承認,兩會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中國的繁榮進步為全球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這種影響力不只體現在經濟數據上,更體現在具體的國際合作中。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這個倡議已從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全球150多個國家落地了數千個項目。在非洲,中國幫助建設的鐵路打通了資源運輸通道。
![]()
過去西方總用"崛起的挑戰者"來看待中國,現在更多開始承認中國的"建設者"角色。2023年中國舉辦了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受到海內外學術界一致好評。
今年8月底-9月,有幾十位外國領導人一起訪華,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會議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國領導人的身影活躍在各個重要場合,當然,國際地位的提升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中,正承擔起更多與自身實力匹配的責任。
實力鑄就底氣,中國不惹事更不怕事
今年4月,美國政府對華發起關稅戰時,美財長貝森特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十分好奇,中國是唯一一個,敢和美國叫板的國家。”
這句話乍聽有點刺耳,但仔細琢磨其實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多年以來,美國用關稅打壓其他國家,向來是屢試不爽,但是這次中國確實給了他顏色看。尤其是如今被中國的稀土管制卡脖子時。這種"敢叫板"的底氣,恰恰來自幾十年積累的硬實力。
![]()
中國的"不惹事"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在航天領域,"天宮"空間站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已經有多個國家的航天員參與中國的太空項目。英國學者凱瑞?布朗就觀察到,中國十分樂意與其他國家分享現代化發展成果,這種開放姿態在大國中尤為難得。
但"不惹事"絕不等于"怕事"。面對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和技術封鎖,中國的回應既堅決又理性。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美國多次加征對華商品關稅,涉及金額從數百億到數千億美元,但中國沒有退縮,依法對美商品采取對等反制措施。
回到開頭,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不僅平臺能力接近美國,在應用場景上還更具優勢——智能支付、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普及度遠超西方。德國之聲不得不承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野心直指美國科技主導地位,這種競爭力不是靠口號得來的。
![]()
其實回顧歷史就會發現,中國從來不是主動挑事的國家,但也從來沒有在壓力面前屈服過。從當年頂住壓力搞"兩彈一星",到現在突破技術封鎖,這種"不惹事也不怕事"的特質一以貫之。現在西方媒體開始正視中國的崛起,是認可了中國的實力。
當然,我們不會因為別人的認可就驕傲自滿,也不會因為暫時的困難就退縮,就像航天人那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未來的崛起之路只會更加堅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