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編輯丨DL
搶完中國企業之后,荷蘭直接不裝了,承認了自己的強盜行為,但也十分明確,哪怕走上這條路是無奈之舉,也要堅持易錯到底。
然而,面對安世中國立下的規矩,歐洲車系直接選擇排隊求中國簽字,這就形成了一種奇怪現象,安世位于荷蘭的總部被徹底無視了。
那么,此時荷蘭官員突然想要示弱,中方會慣著嗎?這背后到底是不是真的無奈?
![]()
事發于9月30日,荷蘭政府突然祭出了古老的《物品供應法》,他們揮舞著法律大棒,目標明確,就是要奪取安世半導體的控制權。但這番操作,與其說是為了本國利益,不如說更像是在配合一場早已寫好的劇本。
這一切都被包裝在“國家安全”和防止技術“被竊取”的宏大敘事之下,但撥開迷霧,真相的輪廓卻指向了大洋彼岸。早在6月,美國官員就找到了荷蘭外務省,明確提出了一個條件:想獲得美國的制裁豁免,就必須換掉安世半導體的中國籍CEO。
![]()
時間快進到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升級了規則,將“實體清單”的打擊范圍擴大到了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就在這道禁令生效的第二天,荷蘭方面立刻采取了行動。
這種緊密的時間銜接,讓所謂的“獨立判斷”聽起來像個笑話,中國商務部的發言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霸道規則才是這場風暴的策源地。
![]()
在短短7天之內,一場教科書式的“法庭政變”上演了。這在歐洲通常需要耗費至少3個月的司法流程,在這里被極限壓縮,公司的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和人事,全被凍結一年,不得有任何變動。
這道命令如同給企業注射了強效鎮靜劑,讓它瞬間變成了“植物人”,所有重大的決策都被強制暫停。
![]()
隨后,三名外籍高管聯合向荷蘭法院提交緊急申請,法院的裁決幾乎是秒速下達:張學民的職務被立即停止,同時空降了一名擁有“決定性投票權”的外部獨立董事,聞泰科技持有的絕大部分股權也被強制交由第三方信托。
至此,從法律層面看,荷蘭政府和法院似乎已經完全掌控了這家公司的“靈魂”,一個純粹的、存在于紙面上的法人實體。
![]()
然而,荷蘭人顯然搞錯了一件事:一家半導體公司的價值,不在于總部的辦公室和法律文件,而在于能實實在在造出芯片的生產線。
真正的反擊來自中國,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理令,目標精準地鎖定了安世半導體在中國的子公司和所有下游供應商,禁令內容很簡單:禁止出口特定的成品零部件。
![]()
要知道,安世半導體全球約70%的封裝產能,都集中在廣東省東莞的工廠,沒有了中國工廠的封裝測試,從荷蘭漢堡工廠運來的晶圓,就永遠只是一堆半成品,無法變成能裝進汽車的芯片。荷蘭人費盡心機搶到手的法人,瞬間變成了一個無法生產成品的“空殼公司”。
10月23日,安世中國發布了一份擲地有聲的法律聲明,宣布荷蘭總部的所有決定在中國法域內無效,緊接著,公司宣告將獨立運營,所有業務照常進行。
![]()
東莞和上海的工廠里,機器照舊轟鳴,生產沒有絲毫停頓,更有甚者,當荷蘭總部試圖從技術上封鎖中國工廠時,中國的工程師們只用了12個小時就成功破解,恢復了系統的正常運行。
安世中國緊接著為所有客戶立下了“新規矩”:第一,所有與荷蘭總部的舊合同全部作廢,必須與安世中國重新簽訂;第二,所有交易必須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第三,優先滿足中國國內客戶的訂單需求。
![]()
這一套組合拳,徹底宣告了那個在荷蘭注冊的“安世”,與這個在中國生產的“安世”,已經是兩家公司。
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生產線,安世半導體并非無名之輩,它是在全球車用功率半導體領域稱霸多年的“隱形冠軍”。無論是在小信號二極管、晶體管還是ESD保護器件領域,它的出貨量都常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某些細分市場,占有率甚至超過30%。
![]()
就在今年,它還剛剛超越了行業巨頭英飛凌,登上了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它的客戶名單幾乎囊括了全球所有的頂級汽車制造商,大眾、寶馬、奔馳等超過130家車企都離不開它的產品。這些芯片控制著汽車的空調、剎車系統等關鍵功能,是汽車的“神經末梢”。
供應鏈斷裂的后果立竿見影,10月21日,德國大眾汽車的“心臟”——沃爾夫斯堡工廠,傳出可能因芯片短缺而停產的消息,涉及的車型正是暢銷的途觀和高爾夫。大洋彼岸,日本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廠被迫將產量減半,到了10月30日,更是直接停產一周。
![]()
恐慌情緒迅速發酵,據預測,供應鏈的持續中斷,將給歐洲汽車行業帶來每月高達200億歐元的巨額損失。影響還不止于此,德國的機械制造、航空航天、醫療甚至國防工業,都感受到了寒意。
曾經高高在上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們,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一時間,各大車企的代表涌向中國,在安世中國的門口排起了長隊,只為能盡快簽下一份新合同。”
![]()
10月21日,就在大眾停產風險暴露的同一天,荷蘭經濟大臣緊急致電中國商務部。電話中,荷蘭方面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表示希望能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歐盟委員會也隨即表態,支持通過對話“迅速解決”爭端。
一位荷蘭高官后來為當初的強硬舉動辯解,稱這是“必要之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這場鬧劇的本質,是荷蘭乃至其背后勢力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嚴重誤判。他們以為控制了法律上的所有權,就能控制一切,卻完全忽視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的物理地位。
![]()
最諷刺的莫過于那個現實的例子:德國漢堡工廠費心制造出的高端晶圓,必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進行封裝和測試,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有價值的商品。
這個簡單的流程,就足以說明一切。在全球化已經深入骨髓的今天,任何試圖用法律和政治的剪刀,去強行剪斷物理供應鏈條的企圖,最終只會剪到自己的手。
大象新聞2025-10-19《荷蘭被罵慘了》
觀察者網2025-10-27《荷蘭分析人士:安世半導體事件表明,歐洲夾在中美之間無能為力》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