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何小鵬的一段訪談挺有意思,聊到和雷軍的競爭時說,要是未來只剩5家車企,更希望和小米這樣的"兄弟公司"同臺。這話放現在看挺耐人尋味,
![]()
畢竟小鵬P7+和小米SU7正打得火熱,10月兩家交付量都破了4萬,算是直接硬碰硬的對手。
這段"兄弟情"早有淵源,2017年何小鵬就勸過雷軍造車,覺得小米的互聯網軟硬基因跟汽車很搭。有意思的是雷軍當時反勸他別碰,說"坑朋友才勸人造車"。現在回頭看,這波互相"安利"倒成了行業佳話,也暗合了何小鵬說的"有序競爭"——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彼此推著進步。
![]()
能說出這話,大概是因為何小鵬真的走過低谷。以前他是追《凡人修仙傳》的互聯網創業者,滿腦子技術奇點;2022年G9定價失誤讓銷量滑坡,才被制造業的硬核現實打醒。雷軍那句"你只想做董事長,不想做CEO"點醒了他,之后他一周工作六天半,跟600多員工吃了30多場動員飯,甚至親自摳采購成本,把P7+定價從18.98萬拍到18.68萬搶規模。
![]()
這種轉變也體現在競爭邏輯上。他不再只盯著技術炫酷,而是明白"賣不好車就沒研發錢,沒研發錢就沒技術優勢"。現在小鵬一邊靠MONA下探12萬價位沖量,一邊把智駕全系標配,不是不想賺軟件錢,而是他看透了:汽車行業沒有互聯網"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邏輯,得靠硬件軟件捆綁盈利。
對行業的判斷也挺清醒。他不認同"從ICU到KTV"的說法,直言現在只是"往ICU外走",甚至給2025年新車定了低目標,就怕團隊飄了。在他眼里,明年行業有兩個賽點:L3智駕和規模化賣車,兩者缺一不可。他舉了個細節,小鵬用60度電做到600公里續航,比競品省了10度電,光這一項就降了6000塊成本,這才是規模化的底氣。
![]()
有人說他對競爭太溫和,其實他只是懂制造業的殘酷。互聯網公司失敗了能重來,車企跌下去想爬起來要兩三年,供應鏈、產能哪樣都不能掉鏈子。所以他說的"兄弟競爭",本質是希望行業少點惡性價格戰,多在技術上較勁。
![]()
最后他說的一句話挺戳人:"因為我不聰明,所以沒有速成之道"。從當年覺得TCL們占完所有機會,到現在帶領小鵬闖過難關,這位創業者的轉變,或許正是新能源行業從瘋狂擴張到理性競爭的縮影。至于未來5家車企的格局里,小鵬和小米能不能真的當"兄弟",還得靠產品和技術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