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現在是2025年10月底,你如果人在德國,或者你最近在看國際新聞,你什么感覺?是不是覺得德國這艘大船,有點搖搖晃晃的?
物價不穩,社會上吵成一團,能源賬單讓人看了鬧心,而且在國際上,德國好像突然成了一個“愣頭青”,到處點火。
這一切,距離弗里德里希默茨上臺,才剛剛八個月。
很多人現在才猛地回過神來,想起一個人——默克爾。我們終于看懂了,當年這位“德國媽媽”寧可讓黨內分裂,寧可被人罵“搞小圈子”,也堅決要把默茨死死按住,不讓他接班。
![]()
原來,她不是在搞權力斗爭,她是在給德國“拆雷”啊。
“大轉向”還是“大自廢”?默茨的八個月
要看懂默克爾的遠見,咱們必須先看看默茨這八個月,到底干了啥。
大白話總結:他幾乎是系統性地,把自己前任花了16年搭建起來的“德國模式”——那種在中美俄之間找平衡、以經濟利益為核心、保持戰略自主的模式——給親手拆了。
1. 對俄羅斯:從“對話”到“頂牛”
默克爾時代,就算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鬧得最兇,她也沒徹底關上和莫斯科對話的大門,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她頂著多大壓力也要推。為啥?她知道德國的工業機器不能沒有便宜能源,也知道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你搬不走,鄰居就是鄰居,你不能當他不存在。
默茨呢?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向立陶宛派出第45裝甲旅,常駐!這是二戰后德國軍隊第一次在東歐“扎釘子”,而且離白俄羅斯邊境不到20公里。
![]()
這是在干嘛?這是在替美國完成戰略包抄,直接踩俄羅斯的紅線。
緊接著,他開始推動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遠程導彈。莫斯科的反應也特直接,直接公布了模擬襲擊柏林的演習畫面。
默克爾的邏輯是“制裁不等于解決”,而默茨的邏輯是“表忠等于安全”。他把德國從一個“緩沖區”,硬生生變成了“最前線”。
2. 對美國:從“伙伴”到“跟班”
默克爾對美國,從來都是保持距離的。她2017年就公開說,“歐美互信的時代部分結束了”。她跟特朗普也是斗智斗勇,堅決維護歐盟的集體利益。
默茨可倒好。2025年6月訪美,特朗普提出北約軍費要占GDP的3.5%,默茨二話不說,當場就接了。
回國就干了兩件事:第一,放寬德國的“債務剎車”紅線,計劃舉債1萬億歐元擴軍。第二,他甚至荒唐到提出,要幫駐德美軍“墊付工資”。
![]()
這已經不是合作了,這是財政投降。
更別提在歐美鋼鋁關稅戰里,特朗普把關稅提到50%,歐盟準備集體反擊,默茨卻私下妥協,自己先退了。
他以為抱緊了美國大腿,德國就安全了。他忘了,當附庸的代價,是拿自己的血去喂飽別人。
3. 對中國:從“務實”到“務虛”
這是德國經濟的命根子。默克爾在任16年,去了中國12次。她圖啥?圖的是真金白銀。中德貿易額從她上任的600多億歐元,干到了她卸任前的2100多億歐元。
她知道,中國是德國制造業的最大市場和最關鍵的供應鏈。
默茨呢?他上來就跳進了“意識形態”的戰壕。2025年8月,他的外長博萊恩(沒錯,就是綠黨的那個)訪日,公開批評中國在臺海和南海“搞擴張”。
![]()
結果是中方直接冷處理,中德外長會談降級。
現在呢?德國對華出口連月下滑,巴斯夫、大眾這些巨頭,眼看風向不對,開始把投資往北美和東南亞轉。
默茨用“去風險”當借口,換來的是德國“世界工廠”支點的松動。
4. 對自己:從“安全”到“引爆”
如果說外交上是“自廢武功”,那內政上就是“自毀長城”。
2025年10月25日,默茨政府干了件特有儀式感的事:親手引爆了貢德雷明根核電站。這象征著德國核電歷史的徹底終結。
![]()
默克爾當年也承諾“棄核”,但她留了過渡期。默茨這是“一步到位”。
結果呢?棄核、脫俄,德國工業只能轉向依賴美國的高價LNG(液化天然氣)。這玩意兒比俄氣貴了30%到50%!德國的工業成本瞬間爆炸,制造業的競爭力哪還頂得住?
更要命的是財政。默克爾是出了名的“守財奴”,堅持“黑零”政策,16年幾乎沒突破債務上限。
默茨呢?為了那3.5%的軍費,直接撕了《債務剎車法》,2025年德國軍費高達1620億歐元。預計到2029年,赤字要飆到1260億歐元。
這錢從哪來?只能犧牲社會福利、基礎建設、教育科研。
看明白沒?短短八個月,默茨就把默克爾“穩”字當頭的內政外交,來了個180度大掉頭。德國從歐洲的“發動機”,變成了美國的“跳板”。
![]()
默克爾的遠見:她20年前就看透了默茨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默克爾當年為什么死活不讓默茨上位?
很多人以為那是2018年之后的事,其實不是。早在2002年,默克爾還沒當上總理,只是黨主席的時候,她就開始不動聲色地“雪藏”默茨了。
當時默茨是黨內的明日之星,風頭正勁。但默克爾已經看透了這個人。
1. 兩種“德國”的對撞
默克爾是什么人?她是東德長大的,學物理的,過過苦日子。她看世界的方式是“實事求是”,凡事先算賬,先看“代價”和“最壞結果”。她治理國家,就一個字:穩。
默茨呢?他是標準西德精英,律師出身,滿腦子都是“自由市場”和“大西洋聯盟”的原則。他習慣從“應該怎樣”出發,而不是從“現在怎樣”出發。
![]()
一個講究“看情況再說”,一個堅持“按規矩辦事”。
當年他倆的核心分歧,就預示了今天的結局。
- 關于錢:默茨一直主張給企業大幅減稅。默克爾就問:減了稅,政府收入哪來?教育、醫療、養老怎么辦?
- 關于人:默茨一直主張嚴格控制移民。默克爾想得更遠:德國人口在老化,沒有外來勞動力,幾十年后經濟靠誰撐著?
默克爾早就下了判斷:這個人,太“硬”,太“飄”。他不懂得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更不懂得德國這個國家的復雜性。德國經不起他那種“理想主義”的折騰。
所以,她當年寧可用各種人事安排把默茨邊緣化,逼得他退出政壇去做律師,也不愿意把黨交給一個“只會踩油門”的人。
她怕的不是默茨搶她的位子,她怕的是默茨那套“硬邦邦”的理念,會把德國帶進溝里。
別再“甩鍋”默克爾了,那不是她的“遺產”
當然,現在也有一種聲音,在給默茨“喊冤”。
![]()
他們會說:“默茨現在這么難,還不是在給默克爾還債!”(就像我們參考資料里提到的)
他們說,默克爾留下了三大“爛攤子”:
- 老化的基建:為了“黑零”財政,橋梁、公路、網絡全都幾十年不更新。
- 能源依賴:貪圖俄羅斯的便宜天然氣,把命門交給了別人。
- 移民危機:2015年大開綠燈,留下了巨大的社會融合難題。
這話聽起來有道理嗎?有。但這是在“偷換概念”。
默克爾的“穩”,不是“躺平”,而是“管理風險”。
她難道不知道依賴俄氣有風險嗎?她當然知道。但在當時,這是保證德國工業碾壓歐洲,同時維持低通脹和高福利的最優解。她是在用這個風險,去換取更大的國家利益。
![]()
她難道不知道基建要花錢嗎?她當然知道。但她更知道,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一個國家財政的“清白”,比幾座新橋更重要。一個不欠債的政府,才有底氣在危機來臨時出手。
而默茨在干嘛?他是在“解決”這些問題嗎?
他不是。他是在用一個更大的災難,去“覆蓋”前一個問題。
- 他“解決”了俄氣依賴,代價是讓德國工業徹底被美國高價LNG套牢,失去了競爭力。
- 他“解決”了財政保守,代價是把債務剎車砸了,借來的錢卻沒去修橋,而是全拿去買了武器,透支了德國的未來。
- 他“解決”了移民融合問題,代價是點燃了社會對立,讓德國勞動力市場雪上加霜。
說白了,默克爾是留下了一些“慢性病”,但她保住了德國的“命”——戰略自主和經濟根基。
而默茨,是直接把病人推上了手術臺,告訴他“慢性病我給你治好了”,代價是你以后得終身癱瘓。
![]()
寫在最后:躲過一劫,還是劫數難逃?
現在回看,默克爾最大的遠見,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沒做什么”。她最大的政治遺產,可能就是“堅決不用默茨”。
她知道,德國的體量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能選邊站,它必須是“平衡木”。而默茨這個人,從骨子里就是個“站隊狂”。
默克爾守了16年,德國人享受了16年的安逸。可悲的是,人總是健忘的。人們厭倦了“媽媽”的嘮叨,選擇了一個看起來更“酷”的“硬漢”。
結果,這位“硬漢”上臺八個月,就把德國從一個“歐洲軸心”,變成了“美國附庸”。
我們現在才看懂默克爾的苦心,可惜,代價已經開始支付了。德國當年躲過的那一劫,終究還是在2025年,以一種更慘烈的方式,找上門來了。
那么朋友們,問題來了:如果讓你選,你更欣賞默克爾這種“守成”的穩健,還是默茨這種“破局”的激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