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新時代的“新老人”
文/周鐵再
自新中國誕生迄今,已走過76個春秋。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第一代人,年齡最長者已76歲,若以60歲退休年齡計算,部分人退休時光已達16年。如今,60至76歲的老年群體,乃至所有生活在新時代的老年人,該以怎樣的姿態立身行事、如何成為稱職的“新時代老人”,這不僅是值得深思的時代命題,更是需要躬身踐行的人生課題。
談及老年人的責任與擔當,首先要摒棄“空談理論”的虛浮,踐行“知行合一”的實在。作為一名生于1963年、剛邁入花甲之年的普通百姓,我在退休后的生活里,通過邊學習、邊實踐、邊思考、邊總結,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養老模式”,不求驚天動地,只求腳踏實地。
第一個切入點,是從“小善”起步,堅持不在外吃早餐。這個看似微小的習慣,實則藏著雙重價值:一是經濟上的積累,一年下來能節省近4000元,這筆錢雖不多,卻能在年底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添置些年貨,讓溫暖在鄰里間傳遞;二是健康上的守護,外面早餐店的湯粥餅面看似豐富,卻難免存在油鹽超標、食材處理不細致等問題,不如自己在家煮一碗清粥、蒸一份雜糧,吃得清淡、吃得安心,這其中的健康益處,懂生活的人自然明白。
第二個切入點,是聚焦家庭,以“爺爺樹旗,孫女學習”的方式,引導孫女健康成長。在我看來,祖輩對孫輩的教育,不僅是陪伴,更是“以身作則”的示范。我堅持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為孫女樹立榜樣:陪她一起讀國學經典,帶她參與公益活動,和她一起運動健身,教她給長輩盡孝施禮等等。我始終認為,孫女的智商或許決定了她未來能走多高、走多遠,但“國學立本”的素養,卻是她一生做人做事的根基。為了幫她筑牢這份根基,只要是我能做到、能做好的事,哪怕需要傾注全部精力,我也愿意“拼盡全力”。
第三個切入點,是著眼社會,以傳遞正能量為目標,逐步推進“長征之光”工程。當下,第四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然來臨,曹德旺堅守實業報國、王樹國投身教育改革,這些企業家、教育家正以實際行動為時代賦能。作為普通公民,我們雖沒有驚天動地的能力,卻也能匯聚微小力量。我希望聯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以“長征精神”為指引,牢記初心、勇毅前行,用一言一行傳遞正能量,讓善意如星火般燎原。人過60,早已明白“天高地厚”,知道很多道理不是靠“學”來的,而是靠“悟”來的;也清楚世間從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陷。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該在有限的認知與能力范圍內,為這個美好的時代多做些實實在在的事,這是老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然,我的這些做法僅適用于自己,畢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老年人的生活背景、身體狀況、興趣特長不同,適合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不同。但在踐行這些做法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悟出了一些適用于新時代老年人的共性道理,愿與大家分享。
明白來時路:不忘過往,才能走好新長征。掐著指頭算一算,我們這代人親身經歷了從“缺衣少食”到“衣食無憂”的轉變,而真正實現“衣食無憂”,也不過是近兩代人的事。這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若忘記了“來時路”,就容易在安逸中迷失方向。
新時代的我們,正在走一條“新長征路”。舊長征時期,無數戰士因缺衣少食餓死在途中,那些堅持到最后的人,成了開創新中國的脊梁;而新長征路上,物質條件極大改善,卻有一些人因“欲望膨脹”迷失自我——經商者只想發財、從政者妄圖發家、普通人陷入浮躁,自私、自利的思想逐漸滋生,這樣的心態顯然走不好新長征。就像有人因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而“撐壞了身體”,新長征路上的“戰士”若不清醒、不自律、不修煉內心,也可能在安逸中“墮落”,最終被時代淘汰。唯有牢記過往的艱辛,才能珍惜當下的幸福,才能成為實現中國夢的“脊梁”。
明晰當今事:審視現實,校準三觀方向。當下社會,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為何某知名導演娶了年輕妻子后頻繁在網上曬幸福,卻遭到網友的普遍群嘲?為何刀郎的演唱團里,男女演員沒有一人濃妝艷抹、奇裝異服,更無袒胸露肩的裝扮,卻能贏得億萬國民的稱贊?為何在游樂場所,有孩子不慎摔倒時,若家長不在場,周圍竟無人主動幫扶?為何無論是高檔酒店還是大眾飯店,食物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且長期存在卻被眾人習以為常?為何部分老年健身團體,走路時不給救護車讓道,跳舞時不顧及居民休息,擾得鄰里不安?
這些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人“三觀”的偏差。是人性的浮躁,還是價值觀的錯位?我常常思考:作為一路見證國家發展的老年人,面對這些現象,我們在想什么?又主動做了什么?難道真的與我們無關嗎?無論是從“人性”出發,還是從“佛性”思考,“道法自然”都是當下最高的認知境界——尊重規律、敬畏天地、堅守底線。作為老年人,我們更該以“敬畏之心”審視自身,修正那些不合時宜的想法與行為,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身邊人,為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明確肩上責:扛起擔當,做“有溫度”的老人。新時代的老年人,應當提倡“開門耍威風”——這里的“威風”,不是擺架子、耍特權,而是以擔當顯風采、以奉獻樹形象。前太原市市長耿彥波退休多年后,依然深入群眾,與老百姓身貼身、心連心、親上加親。他的做法就是“新時代老人”的標桿。
特別是那些曾經擔任領導職務的老年人,更應帶頭走近群眾:在社區里多露面,給年輕人講講過往的奮斗故事;在鄰里間多鼓勵,幫遇到困難的人出出主意;在生活中多親民,放下“官架子”,回歸“普通人”的身份。要知道,退休前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退休后的待遇是黨和國家給予的,無論在崗還是離崗,“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從未改變。如果退休后不愿見群眾,說明心里沒有群眾;如果刻意躲閃群眾,說明心里怕群眾。那些“怕紀委、怕群眾”的“兩怕”老人,既對不起曾經的崗位,也辜負了黨和人民的信任。
倘若更多老年人能像耿彥波那樣,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責,始終把群眾放在心里、把責任扛在肩上,那么“歷史周期律”的魔咒自然會被打破。這并非天方夜譚,因為已有先行者在踐行,而我們每一個老年人,都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
有人說,老年人是“夕陽”,但我更愿將新時代的老年人比作“白天的彩虹”——用豐富的人生閱歷為生活添彩;比作“夜晚的熒光”——用溫暖的點滴行動照亮他人。我們應當摒棄“躺平式”的純享樂思維,不把退休當成“人生的終點”,而當成“奉獻的新起點”。
一代人為一代人樹立榜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時代的老年人,更該以“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的姿態,用“夜不能寐”的責任感,為年輕一代做好示范;用“盡心盡力盡忠”的行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這,就是新時代“新老人”應有的模樣。
![]()
【作者簡介】周鐵再(男),河南省盧氏縣人,二十三年從軍路,戎馬半生一世緣。2006年5月的某一天,突想用文字記錄些生活感受,于是就這樣做了,樂此不疲,與朋友共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