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漫卷三省邊 三度紅星耀嶺南
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皖浙贛邊轉戰史詩
(俞旺忠/文)
![]()
1934年秋,中華民族正深陷內憂外患的雙重危機: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踏遍東北,進而覬覦華北,而國民黨當局卻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調集重兵圍剿革命根據地。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即將戰略轉移的關鍵時刻,一支肩負特殊使命的部隊——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肩負著“宣傳抗日主張、牽制敵軍兵力、配合主力轉移”三重使命從瑞金出發,在閩浙贛皖四省邊境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遠征。休寧,這座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的山城,因其復雜的地形與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先遣隊轉戰途中的關鍵節點。而休寧嶺南這片地處皖浙贛交界的群山褶皺,因獨特的戰略位置,成為先遣隊轉戰途中的重要節點。從1934年9月紅七軍團的初次涉足,到12月方志敏率紅十軍團的揮師過境,再到1935年1月突圍中的艱難折返,先遣隊三過休寧嶺南的足跡,不僅鐫刻著紅軍將士的鐵血榮光,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更書寫了軍民同心的紅色傳奇。
★首入嶺南●迷霧深山的火種初播(1934年9月)
1934年7月7日,紅七軍團在瑞金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率領下,肩負著中革軍委賦予的特殊使命出征。經過兩個多月的轉戰,部隊穿越閩東、閩北、浙西,于9月中旬進入皖南腹地。此時的先遣隊雖已行程五千余里、歷經數十場戰斗,卻始終高舉抗日旗幟,沿途向群眾傳播革命真理。
9月27日,紅七軍團主力經開化里秧田越過松木嶺,沖破國民黨軍的尾追堵截,進入休寧嶺南境內,首站抵達三溪村。這個因三條溪流交匯得名的山村,此刻正籠罩在晨霧之中。村民們起初因國民黨的反動宣傳心存戒備,但看到紅軍戰士即便疲憊不堪,仍嚴守“不進民房、不拿一物”的紀律,紛紛放下了顧慮。張氏宗祠的屋檐下,戰士們席地而眠;三溪河灘上,篝火旁的指戰員仍在擦拭槍械;村民家中,婦女們自發為傷員清洗繃帶,男人們則忙著燒水送飯。休整期間,先遣隊的宣傳員沒有停歇,他們在宗祠墻壁上寫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貧苦農民團結起來!”的醒目標語,圍攏的村民從最初的沉默觀望,逐漸變成專注傾聽。一位紅軍老戰士宣講:“鬼子要搶我們的土地,國民黨要刮我們的糧食,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保住家園!” 質樸的話語,如驚雷般打破了山鄉的沉寂。
9月28日清晨,為避開國民黨第49師的追兵,先遣隊需翻越東流嶺進入江西婺源。當地村民王社天等主動請纓擔任向導,他們熟悉山間小徑,帶著部隊在迷霧繚繞的山林中穿行。臨行前,嶺南村群眾籌集了大米和咸菜,用竹籃裝好遞到戰士手中。村里一位老人拉著戰士的手說:“你們是打鬼子的好隊伍,我們等著你們回來!” 這句樸素的話語,成為戰士們前行的動力。此次短暫停留,先遣隊不僅獲得了急需的物資補充,也在休寧嶺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更為后來皖浙贛邊游擊戰爭埋下了思想種子。
★二過嶺南●合編勁旅的軍威遠揚(1934年12月)
1934年10月底,紅七軍團抵達閩浙贛蘇區,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繼續擔負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使命。11月中旬,紅十軍團兵分兩路北上,19師先行出擊浙西,軍團部暨20師隨后跟進,目標是在皖南湯口會師后形成更大的抗日聲勢。
12月7日,凜冽的寒風中,方志敏率領紅十軍團部暨20師經江西婺源塔坑進入休寧境內,首站便抵達嶺南(璜茅村)。塔坑作為皖贛邊境的重要隘口,山高路陡,易守難攻,先遣隊在此短暫休整后,迅速走塔坑古道向璜茅村挺進。得知當地國民黨鄉公所勾結土豪劣紳欺壓百姓,方志敏當即下令展開行動,戰士們迅速包圍鄉公所,擊潰少量反動武裝,燒毀了記錄百姓賦稅的賬簿,還將沒收的糧食、衣物分發給貧苦群眾。在村頭曬谷場,方志敏召開了群眾大會,他身著灰布軍裝,面容清瘦卻目光堅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宣講:“日本鬼子要滅亡中國,國民黨卻只顧打內戰、刮民財。我們紅軍北上,就是要去打鬼子,讓大家能過上安穩日子!” 臺下群眾掌聲雷動,幾位青年當場要求加入紅軍。會后,村民們自發為部隊提供向導,帶領紅軍兵分兩路,一路經新嶺腳,一路經千金坦,直趨山斗,燒毀村口東北山坡2座碉堡,沒收4戶地主老財富商財產并處決3名土豪劣紳反動偽職人員,隨后大部隊通過山斗,直抵五城、龍灣向休西進發。
12月8日,部隊在渡越率水河時,村民們主動送來門板,在寒冬的河水中,軍民同心協力固定橋身,搭建浮橋,冰冷的河水擋不住滾燙的魚水情。先遣隊渡過率水河后,經梅田、首村、上里橋、汪金橋、竹背后進至釵坑,為避開休寧縣城,經許村、典口抵蘭渡后,分兩路進入西館、環居一帶宿營。次日,先遣隊在藍渡與國民黨第7師21旅1營遭遇,憑借地形優勢設伏殲敵,取得了繳獲迫擊炮2門、機關槍5挺的“蘭渡大捷”。這場勝利不僅鼓舞了士氣,更讓休寧百姓親眼見證了紅軍抗擊敵人的實力。此次過境,先遣隊徹底打破了國民黨的輿論封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在休寧大地廣泛傳播。
★再經嶺南●突圍絕境的信念堅守(1935年1月)
1934年12月14日,紅十軍團在太平譚家橋與國民黨補充第一旅激戰,因敵我力量懸殊遭受重創,軍團長尋淮洲壯烈犧牲。此后,部隊陷入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被迫向贛東北蘇區轉移。1935年1月5日,方志敏率部從婺源溪頭出發,冒著雨雪再次進入休寧嶺南(璜茅村),這是先遣隊三個月內第三次踏上這片土地。此時的先遣隊已歷經連續苦戰,傷員增多、糧草匱乏,處境極為艱難。璜茅村民見到熟悉的紅軍歸來,不顧國民黨“五家連坐”的威脅,悄悄送來糧食、藥品和御寒衣物。一位大娘將藏在柴堆里的半袋米塞給戰士,哽咽著說:“快拿著,吃飽了才能打勝仗!” 這份冒著生命危險的支持,成為戰士們堅守的力量源泉。為避開敵軍主力,部隊在村民指引下,從璜茅轉向桃林、璜尖、茶山一帶行進,抵浙江淳安開化境。這段路程山高林密、道路崎嶇,加上連日雨雪,行軍異常艱難。傷員們互相攙扶,戰士們輪流背著醫療器械,沒有人叫苦退縮。在茶山休整時,方志敏隨即召開了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會議,討論研究北上抗日先遣隊下一步的行動方向,史稱“茶山會議”。會議在茶山村方氏祠堂“敦睦堂”內舉行。參加會議的有方志敏、劉疇西、劉英、樂少華、粟裕、王如癡、曹仰山、胡天桃、譚志剛等軍團領導。會議最后決定:全軍團統一行動,打回閩浙贛蘇區休整。至此,抗日先遣隊結束了北上行動。由于對形勢估計不足,在數十倍敵人的圍剿下,除劉英、粟裕率部分隊伍突圍至浙西南開展游擊戰外,紅十軍團主力在懷玉山陷入重圍,先遣隊大部被俘犧牲。但此次經嶺南折返雖未能改變先遣隊的最終命運,但留在休寧地區的失散指戰員,后來成為皖浙贛邊三年游擊戰爭的骨干力量,延續了革命的火種,在深山里頑強燃燒。
★紅脈永續●群山間的精神傳承
1935年1月下旬,紅十軍團主力在懷玉山陷入重圍,方志敏被俘后英勇就義,但他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激勵后人的精神豐碑。先遣隊三過休寧嶺南的歷程,雖歷時短暫卻影響深遠。三次過境中,先遣隊用嚴明的紀律贏得了民心,用英勇的戰斗彰顯了決心,更用實際行動播下了革命火種。從嶺南村的標語宣講到璜茅村的分糧濟貧,從三溪村民的向導引路到休寧百姓的冒死支援,軍民同心的魚水情在烽火中凝結成永恒的記憶。這些火種在皖南的深山密林中頑強燃燒,為后來的抗日斗爭和解放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如今,休寧嶺南鄉的紅韻廣場上,鮮紅的黨旗迎風飄揚;張氏宗祠的梁柱間,仍留存著當年紅軍住宿的痕跡;璜茅村的老樟樹下,仍流傳著方志敏宣講抗日的故事。先遣隊三過休寧的鐵血征程,三度轉戰嶺南的史詩,早已化作不朽的紅色遺產,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那些在烽火中堅守的信念、凝結的初心和“軍民同心、不畏艱險”的精神,終將永遠激勵著人們為守護“可愛的中國”而奮勇前行。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休寧地方史大事記
2.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皖南行動
3.尋淮洲英雄事跡探究
4.背負著方志敏同志的遺志前進
【作者簡介】
俞旺忠,男,青年作家網副主編兼黃山通聯處主任,《清風文學》副主編,《星火屯溪》編委會副主任。黃山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黃山市屯溪區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黃山市檔案征集鑒定領域專家,黃山市道路運輸安全應急專家,黃山市(屯溪)首批黨史地方志專家,黃山市首批自駕游領隊。黃山市作家協會會員,黃山市徽州區作家協會理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