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當前寧波市各行業、部門由于自身的業務和應用需求,制定的地名地址數據采集、建庫標準都不盡相同,尚未建立全市統一的標準地名地址數據庫,嚴重降低了地名地址的使用價值。本文從民政、公安、測繪、不動產等部門的地名地址數據標準差異化著手,分析不同行業的內在需求,提出了將多源地址數據進行有機融合的技術方案,設計出了一套既能滿足民政部門地名地址日常管理和空間化落地的需要,又能滿足各行業部門地名地址應用要求的標準地名地址庫,促進了地名地址數據的廣泛共享和標準化應用。
關鍵詞:法定門牌地址;標準地名地址;地址匹配融合;反饋更新機制
0 引言
地名地址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類基礎性信息,是地理位置的一種文字描述方式,可作為各類信息地理位置的標識,是各類信息溝通的“橋梁”,以及多源信息整合、交換與共享的基礎,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高政務服務水平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寧波市地名地址數據廣泛應用于民政、測繪、公安、住建、不動產中心等政府部門。民政部門作為地名地址數據的法定行政管理部門,通過地名地址普查工作和日常業務管理工作,擁有的地名地址數據最準確、最權威,但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缺少地理信息支持等原因,未能實現空間化和標準化處理,與當前政務共享應用需求尚存差距;其他部門的地名地址數據則是分頭采集,沒有統一標準,除測繪部門和公安部門的地名地址信息屬于空間數據以外,其他部門的地名地址信息均是以文字描述信息存在,對于地名地址的表述也不一致,這些基于地名地址數據的政務信息無法匯聚至統一的地理位置,導致多源政務數據的挖掘與分析無法深入開展,影響了政務基礎信息資源的共享共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市通用的標準地名地址數據庫,規范和統一標準層級地址描述信息,建立起不同來源地址數據的關聯關系,實現地名地址空間定位的唯一性,實現多源政務信息資源的有機融合。
本文立足民政部門的權威性,從不同部門地名地址數據的標準差異性入手,通過建立不同地址數據間的映射關系,建設統一的地名地址數據庫,實現基于地名地址信息的政務資源融合共享,促進地名地址在信息集成、融合、定位、位置服務等智慧城市建設應用中的作用,為政府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1 標準地名地址庫設計
在對地名地址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基于民政、公安、自然資源規劃等部門共享應用需求制定統一的地名地址數據標準,以民政法定地名地址數據作為基準,對各部門存量地名地址數據進行匯聚融合和標準化治理,建立全市統一的標準地名地址庫,兼容各部門現有的地名地址數據,實現數據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標準地名地址庫的總體分類設計如圖1所示。
![]()
1.1 地名核準信息庫
地名核準信息庫用于存儲由市或區縣(市)民政局地名辦核準的地名命名、更名和銷名等標準地名信息。標準地名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或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備案的地理實體的名稱,主要包含自然地理實體、行政區劃、居民地、紀念地、旅游地、住宅區、建筑物(群)以及具有地名意義的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通信、氣象等設施的名稱。
地名核準信息數據包含類別、變更/撤銷原因、聯系地址、地名、拼音、備注、地理位置、聯系電話、業務類型代碼、基本情況、申報時間、申報單位名稱、申請人、行政區劃代碼、申報號、項目地理位置、類別代碼、地名的來歷、ID、原名稱等信息。
1.2 法定門牌地址庫
法定門牌地址數據庫由市、區縣(市)民政局地名辦日常編制的門牌地址,是法定的、標準的門牌地址庫,是對實際地址進行采集、整理、編碼和標注加工處理后,由文字和數字組成的、按特定結構排列且具有空間地理位置的標準地址數據集。省市縣(區)、鄉鎮(街道)、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構成標準地址的屬地管理屬性,分為省市縣(區)/鄉鎮(街道)、路街巷(里弄坊)/社區(居)委會/村委會、門牌號、居民點/建筑物、幢(棟、樓)、單元/樓層、室/號構成標準地址7個層級,地址層級間呈樹狀隸屬關系,可逐級展開。主要包括地址全稱、地址編碼、省市縣(區)、鄉鎮(街道)、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路街巷(里弄坊)、門牌號、居民點/建筑物、幢(棟、樓)、單元/樓層、室/號、地理坐標、屬性標識等元素。
1.3 管理地名地址庫
管理地名地址庫主要存儲來源于公安、政法、資規、住建等部門歸集融合后的地名地址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與法定門牌地址數據相對應,雖未經民政部門認可,但各部門在日常相關業務中普遍使用且得到廣泛認可的地址數據集合。
管理地名地址數據由地址元素(地址的描述信息)和地址屬性元素(地址的屬性信息)兩部分組成。地址元素包括行政區劃名稱,街道名稱,住宅區、商業區、工礦區、自然村名稱、地標名稱、門牌號碼、建筑物、單元、戶室;地址屬性元素包括地址編碼、地址坐標、描述屬性、數據來源等,針對民政、資規、公安、政法、房管、不動產等部門的樓幢地址和戶室地址等數據,采用兩位字母表述數據來源單位的簡寫,例如“MZ”代表民政、“ZG”代表資規局、“GA”代表公安局、“ZF”代表市委政法委、“FG”代表房管中心、“CQ”代表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等。
1.4 標準地名地址庫
標準地名地址庫是匯集民政局地名核準信息和法定門牌地址數據并與其他相關部門的經清洗、融合、編碼、關聯、匹配后的標準地名地址數據。
2 多源地址匹配融合
對各部門包含地址信息的政務數據與法定門牌地址數據進行融合掛接及空間化處理,建立起對應的一對多映射關系,賦予其唯一的空間坐標,從而實現多源、異構政務信息資源的整合。多源地址匹配的過程包含數據歸集、數據預處理、數據清洗、數據融合、數據編碼、數據建庫、數據質檢等環節,如圖2所示。
![]()
2.1 數據歸集
歸集各部門源地址數據、基層網格員或地名地址核查人員采集核查地名地址數據以及第三方應用推送的更新地址,并根據數據來源分類存儲到原始庫中。
2.2 數據預處理
根據標準地址分節模型,建立統一的地名數據屬性存儲結構,將原始數據經過格式、坐標轉換和模型轉換,將多源數據融合為統一的地名地址屬性結構數據,為數據融合做好準備。
2.3 數據清洗
地址標準化數據清洗包括地名切分、地名標注、地名實體識別、地址補全、地址檢查等。
2.4 數據融合
數據融合包括空間位置融合、屬性標準化,將數據源融合為一套標準的地名地名數據。
1)空間位置融合,采用逆向回溯進行最小范圍匹配,根據驗證地址層級節點之間的對應關系,得到一條與原始待匹配地址精確符合的地址信息,若精確匹配,則直接賦予對應空間坐標;若未找到精確符合條件的地址,根據節點間層次關系及單詞匹配率進行置信度計算,計算合適的模糊匹配地址空間坐標。如“寧波市慈溪市白沙街道慈甬路1170號”,若未找到對應的“1170號”記錄,則鄰近號碼選取“1168號”或“1172號”進行檢索比對,上下檢索范圍LC<=10,以最鄰近地址坐標位置作為定位結果。
2)屬性標準化,將地址字段內容轉換為結構化地址描述,在融合過程中根據各部門源數據屬性結構與管理地名地址庫的數據屬性結構之間的映射關系,將各部門源數據的屬性值轉換到管理地名地址庫的數據字段中,同時保留可用的輔助字段,刪除無用字段。
3 反饋更新機制建設
標準地名地址的采集、更新、反饋是一項系統性的基礎工作,標準地名地址庫建成后,通過提供標準地名地址的查詢與服務接口,開放共享給全市各級政府業務應用和民生便民應用調用,改變業務登記地址信息由“填”為“選”的方式,并通過第三方應用系統調用標準地名地址,去發現問題地址和存疑地址。同時依托市基層網格長走訪巡查工作,通過開發地址核查與更新移動端應用系統,嵌入到“浙政釘掌上基層應用”中,供網格員和地名地址巡查人員使用,用于接收地址更新與核查任務,并能夠對缺失的地址進行采集和核實,將問題地址推送給地名地址巡查人員進行核實,打造動態的地址采集、更新、更新閉環,促使標準地名地址庫數據“自我生長”“自我完善”。移動端系統功能主要包括地名數據展示、地名地址采集核對、實時定位導航、數據同步上傳、地址反饋更新等。
4 結束語
地名地址數據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中一類重要的地理信息數據資源,是各行業專題數據空間化應用的最主要載體。本文從跨部門地名地址數據共建共享需求出發,設計出了一套既能滿足民政部門地名地址日常管理和空間化落地的需要,又能滿足測繪、公安、不動產等行業部門地名地址應用要求的標準地名地址庫。目前該成果已在寧波全市各部門廣泛應用,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地名地址管理及應用混亂的問題,實現了地名地址數據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作者:王海江, 吳秀蕓, 趙雪珍, 徐 婧
來源:《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5年第9期
選稿:賀雨婷
編輯:王玉鳳
校對:杜佳玲
審訂:汪依婷
責編:耿 曈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