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英國政府突然對中資企業安世半導體動手了,這次盯上的是它在曼徹斯特的工廠。搬出來的理由還是老一套:“國家安全”。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不過是英國跟著荷蘭、美國的步子,想把中國半導體企業擠出歐洲市場的又一個陰招。
從荷蘭到英國,歐美對中資半導體企業的打壓越來越順手。去年美國施壓荷蘭,荷蘭就用《貨物可用性法案》凍結了安世的資產,解除了中國籍CEO的職務。
![]()
![]()
緊接著英國就跟上,說曼徹斯特工廠“威脅國家安全”,要逼著中企低價賣掉。這套路大家都熟悉,先讓你買下來,等工廠運轉起來、有了效益,再找個借口讓你走人。
2022年英國就這么干過,當時安世收購的紐波特晶圓廠,交易都完成了,還是被扣上“安全風險”的帽子,最后被迫轉給了美國公司Vishay。
曼徹斯特工廠對安世來說不是普通的工廠,它是安世在歐洲的核心產能樞紐。工廠主要生產功率半導體,這些東西用在電動汽車、新能源設備上,支撐著歐洲汽車產業的運轉。
大眾、寶馬這些歐洲車企都指著它的芯片生產呢,要是工廠停了,歐洲汽車生產說不定就得按下暫停鍵。可英國不管這些,它更在意的是怎么把中企趕出去,好讓自己人接盤。
![]()
其實英國早就想好了下一步,2025年3月,英國政府拿出1150萬英鎊,說要建半導體封裝中試線和設計中心。8月,英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又喊出要建立“主權AI芯片設計產業”。
說白了,就是想趁著打壓中企的機會,把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做大。可問題是,英國自己的半導體制造能力早就不行了,現在想靠搶別人的工廠來補短板,能行得通嗎?
英國和荷蘭這么干,帶來的麻煩可不小。安世在中國的封裝測試產能占了全球的70%以上,中國對安世實施出口管制后,歐洲汽車行業的芯片供應立馬緊張起來。
大眾汽車的部分工廠已經因為芯片短缺暫停生產,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警告,再這么下去,生產線停工可能就在這幾天。這不僅僅是中企的損失,歐洲車企也得跟著遭殃,全球供應鏈也被攪得一團糟。
![]()
面對打壓,安世沒坐以待斃。他們宣布獨立運營,改用人民幣結算,還切斷了和荷蘭總部的系統連接。這些舉措保住了中國生產基地的穩定,也讓英國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反觀荷蘭國內,也有不少人對政府的做法不滿。拉德堡德大學的一位公司法教授就公開批評,說政府的做法違背了法治精神,應該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而不是隨便凍結企業資產。
其實歐美這一系列操作,說到底就是想掌控芯片供應鏈。可他們沒想到,這么做反而讓全球供應鏈變得更脆弱。
跨國企業現在都不敢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紛紛考慮建立兩套獨立的供應體系,這只會推高全球芯片產業的成本。就像安世這個例子,商業規則已經被地緣政治取代,誰能掌握供應鏈的關鍵環節,誰就能說了算。
![]()
英國以為跟著美國走能撈到好處,可它沒看到,這種分裂的供應鏈對誰都沒好處。歐洲車企因為芯片短缺停產,損失的是真金白銀。中企因為被制裁,不得不調整產業鏈,增加了不少成本。
就連英國自己,想靠搶工廠來發展半導體產業,也得面對技術、人才的缺口。說到底,全球化時代,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與其搞這些陰招,不如坐下來好好談合作,這樣才能讓大家都受益。
現在回過頭看,從荷蘭到英國,歐美對中資半導體企業的打壓越來越過分。可他們越這么做,越說明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崛起讓他們害怕。與其費盡心思搞封鎖,不如尊重市場規則,讓企業自由競爭。
畢竟,好的技術從來不是靠打壓得來的,而是靠創新和合作。英國要是繼續跟著荷蘭、美國的步子走,最后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