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將門毒后》,尚未開機卻已在內娛掀起無數風波。從肖戰、吳磊到王鶴棣,這部號稱“古言三大IP”之一的作品,在長達數年的時間里將半個娛樂圈的流量小生“溜”了個遍,被戲稱為“內娛流量打卡機”。而近期王鶴棣與孟子義的組合傳聞,再次將這部命運多舛的作品推上風口浪尖。
![]()
**“溜粉”成癮: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游戲**
《將門毒后》的選角鬧劇,堪稱影視營銷的負面教科書。自2022年起,該項目就以平均每季度一次的頻率釋放選角消息,接觸演員超過20位,其中王鶴棣一人就被“溜”了9到10次。這種策略看似維持了作品熱度,實則是在透支行業信用。
更諷刺的是,演員劉宇寧曾四次公開辟謠,直言“反復傳我演是侮辱”。這種罕見的直白回應,撕開了行業“溜粉”文化的遮羞布——制作方借頂流熱度“抬咖”項目,卻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王鶴棣的困境:流量與實力的雙重考驗**
客觀而言,王鶴棣確實是謝景行一角的合適人選之一。《蒼蘭訣》中的表現證明了他駕馭古裝的能力,《大奉打更人》更展現其商業價值。然而,頻繁的“被出演”不僅消耗著他的公眾好感度,更讓他的真實檔期安排陷入尷尬。
粉絲的抵制情緒可以理解:王鶴棣目前手握電影《星河入夢》、刑偵劇《黑夜告白》、古裝《咸魚飛升》等多個已官宣項目,根本無暇他顧。更重要的是,他的臺詞功底尚存爭議,若貿然接下這個備受矚目的IP,無疑是將自己置于輿論的放大鏡下。
**制作方的兩難:投機心態與專業缺失**
《將門毒后》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制作方的投機心態。從導演人選的頻繁更迭(尹濤到侶皓吉吉),到項目名稱的更改(《將門獨后》),再到開機時間的不斷推遲,都暴露了項目籌備的專業性缺失。
![]()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號稱“權謀大作”的作品,至今劇本尚未完成。原著龐大的故事體系需要精心改編,但制作方似乎更熱衷于選角炒作,而非沉下心來打磨劇本。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讓人不禁懷疑:這究竟是在認真做劇,還是在“炒作騙投資”?
**行業痼疾:當IP開發淪為流量游戲**
《將門毒后》的現象并非個例。在當前影視行業,大IP配流量演員已成為固定公式。制作方不再相信好故事本身的力量,而是沉迷于通過選角炒作維持熱度。這種短視行為,最終傷害的是整個行業的生態。
書粉與演員粉的立場撕裂,制作方與演員團隊的信任缺失,項目進度的一拖再拖——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缺乏真誠的IP開發,注定難以產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理性回歸:讓作品的歸作品,流量的歸流量**
面對這場選角鬧劇,王鶴棣粉絲“非官宣不約”的態度值得贊賞。這種理性聲音,正是對抗行業亂象的最有力武器。觀眾應該關注的是演員已官宣的作品,而非被未落地的選角話題分散注意力。
對于制作方而言,是時候停止這種無休止的“溜粉”游戲了。真正的口碑不是炒出來的,而是用扎實的劇本、專業的團隊和用心的制作贏得的。
**結語:別讓“毒后”真的“毒”了行業**
《將門毒后》這個項目名,在當下的語境中顯得格外諷刺。如果制作方繼續沉迷于選角炒作的捷徑,而不是回歸內容創作的初心,那么這部備受期待的作品,很可能真的會成為“毒害”行業生態的又一案例。
![]()
我們期待看到的是:制作方能夠靜下心來打磨劇本,演員能夠基于藝術本身做出選擇,觀眾能夠看到真正用心的作品。只有這樣,《將門毒后》才有可能擺脫現在的尷尬局面,實現從“流量打卡地”到“品質代表作”的蛻變。
畢竟,真正的好劇,從來不需要靠選角傳聞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