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落地,全球供應鏈瞬間震動。歐盟九成的稀土磁體依賴中國進口,這意味著大眾汽車的電池、風力渦輪機的核心部件乃至北約的國防裝備都面臨斷供風險。德國央行行長急著找對策,馮德萊恩放話要動用"所有工具",這場風波恰好戳破了歐盟競爭力建設的真實困境:一年前德拉吉報告描繪的改革藍圖,在現實挑戰面前近乎停擺。
![]()
事實上,歐盟的競爭力危機早有預兆。就在這場稀土風暴爆發的一年多前,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受命提交了一份名為《未來歐盟競爭力的報告》。這份報告,字字珠璣,直言不諱地指出歐盟正面臨“生存危機”,并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每年投入8000億歐元,用于加速人工智能、綠色科技和國防工業的發展。
當時,這份報告被譽為歐盟重振雄風的“轉折點”,點燃了無數人的希望。可現實總是比藍圖來得殘酷。僅僅一年之后,布魯塞爾智庫公布的統計數據,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那份熱情:德拉吉報告中提出的383項具體建議,最終得以落實的,竟然只有區區11.2%。
![]()
更令人沮喪的是,能源和數字化轉型這兩大被視為未來命脈的關鍵領域,改革進程幾乎停滯不前。這就像我們雄心壯志地要翻修一棟年久失修的老宅,圖紙畫得再漂亮,實際動手時卻發現,我們只換了個門把手,而房子的地基、水電線路等核心問題,依舊紋絲不動。
歐盟的競爭力困境,絕非今日才有。回溯過去十年,我們能看到一系列雄心勃勃卻效果甚微的計劃。比如,歐盟曾高調宣布,要在2030年前將全球芯片市場份額從10%提升至20%。然而,最近的審計報告卻讓人心寒: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30年,這個數字也只能勉強達到11.7%。
![]()
再比如,歐盟也一直在呼吁實現關鍵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可諷刺的是,許多關鍵原材料的提純技術,仍牢牢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德拉吉在報告中曾擲地有聲地警告:“如果不加快改革,歐盟將淪為全球舞臺的邊緣角色。”現在看來,這番話已經不僅僅是警告,而是正在逐漸演變為現實的預言。
然而,在德拉吉這份沉甸甸的報告中,其實隱藏著一條被很多人忽略的“破局之道”,那就是務實地深化與中國的合作。這位曾執掌歐洲央行的智者,清晰地指出:“貿易政策不應該只有軟和硬兩種極端。”他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對于歐盟實現其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而言,與中國合作,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路徑。
![]()
報告中甚至不乏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成功經驗的深入研究,承認中國在政策協調和規模化效應上的獨特優勢。這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對于歐盟而言,無論是推動綠色轉型,還是彌補自身產業鏈的短板,中國本應是其最理想、最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然而,歐盟內部卻似乎陷入了一種“左右互搏”的矛盾境地。一方面,我們看到西班牙首相在兩年內三度訪華,匈牙利等成員國也持續發出深化對華合作的積極聲音,這些都是務實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了歐盟委員會對中資企業投資設置障礙、以及高調推出旨在減少對華依賴的“原材料自主計劃”等收緊政策。
![]()
這種內在的分裂,在稀土風暴中暴露得淋漓盡致:德國企業因為擔心成本飆升兩成而急于尋求與中方對話,希望通過溝通解決問題。而法國則立刻跳出來,呼吁歐盟啟動其所謂的“反脅迫工具”,試圖通過強硬手段施壓。這就像一個家庭,面對一道共同的難題,有人主張冷靜分析、尋求合作共贏,有人卻偏要情緒化地掀桌子、砸碗,最終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大家都無法從中受益。
只是,將自身問題歸咎于外部,這或許是歐盟當前最大的戰略誤區。如果深入剖析,我們會發現,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低下、內部市場壁壘重重、資本投資活力不足,這些才是導致歐盟競爭力持續下滑的真正病根。然而,總有一些政治勢力,試圖將中國描繪成“替罪羊”,鼓吹技術脫鉤、供應鏈轉移。
![]()
這種策略,不僅無法解決歐盟的內部問題,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歷史的教訓不應被遺忘:過去歐盟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如今,在稀土問題上,我們又看到了重蹈覆轍的苗頭。這種短視的、非理性的戰略選擇,著實令人困惑。
其實,解決之道并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是顯而易見:合作,永遠比對抗更具成本效益,更能帶來持久的繁榮。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我們開放稀土原礦的貿易,同時又牢牢掌握著核心的提純和加工技術。這既守住了自身國家安全的底線,也為全球范圍內的合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
如果歐盟能夠拋棄零和博弈的思維,真正將中國視為一個“轉型伙伴”,那么它不僅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實現綠色轉型,更能有效補齊自身產業鏈的短板。德國的汽車制造商、西班牙的光伏產業、希臘的港口投資,這些已經從對華合作中受益匪淺的案例,早已用事實證明了務實合作路線的正確性與前瞻性。
![]()
德拉吉報告上的墨跡似乎還未干透,但其提出的改革建議卻已蒙塵。稀土風暴的警鐘再次敲響,提醒著歐盟,真正的競爭力,絕不是關起門來就能自我催生,更不是靠著對他國的威脅與施壓就能輕易獲得。
在全球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的今天,放著身邊如此重要的合作伙伴不用,非要執意追求所謂的“脫鉤”,只會讓自己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畢竟,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穩定的物價和安穩的工作。對于企業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可靠的供應鏈和盈利的機會。
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基于信任和互利的國際合作,而非政客們那些空洞無物的政治口號和無謂的摩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