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編劇汪海林又在微博上“開炮” 了,這次的爆料直接戳中了影視圈最荒誕的痛點:一群連劇本都未必能看懂的外行,正拿著資本的話筒指揮專業人士干活,而有些揣著錢的 “小財主”,進圈第一件事不是琢磨作品,竟是往藝術院校的方向奔。
![]()
先說說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定演員” 環節。按常理,選演員該是導演、監制這些老炮兒的核心工作,畢竟要考慮角色適配度、演員演技和團隊磨合度。但現在的行情完全反過來了,手握資金的平臺和外行投資者成了 “選角總監”。
汪海林在采訪里就戳破過玄機:互聯網平臺早年還按市場規矩出牌,后來為了搶會員搞獨播,開始非理性競價,直接放出 “有這幾個人我就買” 的話。
這波操作直接讓專業人士集體“躺平”。有導演私下吐槽:“以前還爭得面紅耳赤,現在干脆懶得費口舌 —— 反正說了也不算,不如省點力氣拍戲。”
![]()
于是就出現了各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卡司組合:演慣偶像劇的流量明星突然跨界歷史正劇,臺詞都說不利索的新人能搭戲老戲骨,究其原因,全是 “資方指定” 的結果。
更諷刺的是,這些被硬塞進劇組的演員,往往拿著天價片酬,2016年前后甚至有人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要價上億,而真正用來拍戲的費用只剩零頭。
比外行定演員更荒誕的,是“小財主進圈找女友” 的潛規則。藝術院校的女生成了某些投資者的 “目標”,這事在圈內早有傳聞,汪海林的爆料算是捅破了窗戶紙。
![]()
要知道,北電、中戲這些院校向來是影視人才的搖籃,從劉亦菲到如今的饒嘉迪、鄧恩熙,每屆校花都承載著觀眾對好演員的期待。可在某些 “小財主” 眼里,這里不是培養藝術家的地方,反倒成了 “選妃場”。
更可怕的是,這種外行主導的風氣正在形成惡性循環。汪海林早就發現,行業里出現了“去專業化” 危機:平臺只看流量數據,不管演員是否貼合角色;投資者把劇組當社交場,不關心劇本質量;
![]()
就連粉絲都能靠著刷數據、罵對手影響創作,導演和編劇反而成了被動執行者。就像他說的,“以前前輩說要埋頭打鐵,可后來發現,行業追求豆腐渣的時候,打鐵的反倒成了笑話”。
最讓人心寒的對比是:《覺醒年代》這樣的精品劇至今沒回本,而鄭某主演的《倩女幽魂》這類公認的爛戲,卻能撐起天價片酬。觀眾天天罵“爛劇太多”,可誰能想到,這些爛劇的誕生,竟是從外行亂定演員、資本任性插手就注定了的。
![]()
汪海林的爆料從不是為了博眼球。作為入行二十多年的老編劇,他見過行業尊重創作的黃金時代,也痛惜如今的亂象。畢竟影視行業的核心從來該是好故事、好演員,而不是資本的游戲場。
當專業讓位于資本,當藝術屈從于流量,最終被辜負的,還是期待好作品的觀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