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婆在卡地亞工作的朋友跟我說,經歷的早幾年每年狂飆式的增長,這兩年卡地亞也賣不動了。不是某個產品賣不動,是全面賣不動,就連以前賣的最好的婚戒,也因為結婚的人變少而銷量大跌。
二手奢侈品也跌成“白菜價”、珠寶這些也因按克賣的邏輯普遍貶值,市場越來越感覺“不靠譜”,錢的不確定性太強。就在這種背景里,老鋪黃金 火了。說白了,它命中了一個:中國人對奢侈+實在的雙重需求。
一方面,人還想“有面子”:款式、品牌、設計、工藝,不能丟。另一方面,也想“有底線”:我要的是金的價值,不只是泡沫。老鋪黃金恰好把這兩者合在了一起。它不是簡簡單單按克賣黃金,也不是純粹炒作品牌和概念。它強調“古法工藝”“足金鑲嵌”“一口價”,強調你買的是黃金+藝術+身份。
今年2月、8月、10月三次提價,10月漲幅10-12%。有些網友實測甚至有超過20%的漲幅。漲價后,老鋪黃金克單價大約是投資金條2倍。它把黃金首飾從“貴金屬”往“高端奢侈品”一挪。而且在價格飛漲、排隊搶買的場景里,消費者有“買漲不買跌”心理。
![]()
從營銷上說,老鋪黃金極度成功。它對銷售人員選拔更注重“外貌”,“親和力”,“中式長相”,“合眼緣”,反而不看傳統銷售經驗或專業履歷。這說明它把前線門店“服務人員”當作品牌形象,而不僅僅當作“服務員”。你走進門店,會感受到那種奢侈品店的氛圍。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那些國際大牌的奢侈品店,里面就沒有長的一般的,都是俊男美女。這些品牌,可謂深諳國人消費心態。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老鋪黃金的營收和利潤均高增長。半年銷售業績(含稅收入)達141.8億元,同比增長249%;經調整凈利潤達23.5億元,同比增長291%,營收和利潤雙雙持續呈高增長。渠道少、定價一口價、門店選址頂級商圈。它構建的是中國式奢侈品路徑:少量/高價/高坪效。
一條念珠從14萬跳到19萬,一個早上漲4萬。素金葫蘆、十字金剛杵、龍牌,漲幅25-29%。而同期金條、金塊并沒有那么夸張。這個場景,是“金+工藝+信仰”的三重疊加。
![]()
中國人開始實在,但還沒徹底拋棄“面子”。老鋪黃金捕捉到了這剩余的“奢侈需求”。你愿意掏錢,是黃金值錢,你愿意掏更多,是因為它還挺好看。這比單純買愛馬仕包更有底:萬一要緊急變現,還有黃金本身的價值。
![]()
黃金上漲,是預期的游戲
很多人把黃金上漲看成“資源快用完”或“金礦枯竭”,其實搞錯了焦點。黃金的開采量這些年其實沒怎么下降。世界黃金協會的報告顯示,從2020到2024年,全球年產量基本穩定在3500噸上下,成本也沒有暴漲到難以承受的程度。真正的邏輯,是預期問題。世界對未來的不確定越來越大,特別是對法幣、對債務、對資產回報、對國家風險的信任都在下降。
老鋪黃金公告將漲價后,倫敦現貨金價曾沖高但隨后大跌,老鋪黃金依然如期漲價。這就說明:老鋪黃金的定價并不是單純跟著國際金價走,而是與品牌、心理、預期聯動。有人漲價前就搶,有人凌晨兩點多排隊,搶的是一個漲價預期。
公司不看重銷售經驗,不是因為服務不重要,而是因為賣的不只是金本身,是一種簡單的交易:來了就買。一旦“我買晚了,明天更貴”的預期確立,成交就快。門店更多是展示、協助,而不是“說服你買”。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國際金價波動、甚至下跌的時候,老鋪黃金還能漲價、還能有人搶。那是因為市場在搶的是“漲價預期”而不是“物理金礦短缺”。你不是買礦石,你買的是“我先買,我安心”。
所以,在審視黃金上漲時,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一種是“物理黃金的稀缺性”,這會帶來長期結構性的上漲;另一種是“金融/預期黃金”——更多是心理博弈、品牌溢價、投機預期。當后者占多數,風險也同時來了。
![]()
黃金持續上漲?未必是直線往上
持續上漲并非必然。因為如果是一條“礦用盡/開采成本暴增”的路徑,那金價上漲有結構支撐。但現實里,我們看到的是:黃金開采、提煉、技術、供應鏈都有進步。資本看到利潤就會進入。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就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現在黃金的開采成本大約每盎司1500美金,而售價已經超過4000美金,這種利潤率,請你放心已經有大批資本在路上,黃金勘探和開采,都會迎來一個高峰期。這就是資源被金融化、被抽象化,供給彈性變強。
換句話說:如果黃金真的動輒上漲30%、40%的預期被市場大規模接受,那么“更多人買、更多資本進、更多開采、更多加工”,就可能把“稀缺”變“普及”。一旦普及,漲價潛力就被壓縮。
簡言之:老鋪黃金目前是一個標本,是在“奢侈品化+黃金+預期”交叉口。它未來能走多遠,取決于三個變量:
第一,黃金本身的供需與價格結構:如果金價停滯或下跌,對按克賣的傳統金飾影響大,但對一口價高端金飾來說是測試;
第二,品牌能否持續維持稀缺+工藝+身份溢價:如果擴張過快、產品泛化溢價被稀釋,結構就會松動;
第三,消費者信心與預期的持續:當“金不再漲”“奢侈不是必需”成為主流,買漲心理動搖,那“搶購”“漲價”邏輯就可能逆轉。
做一次深度再梳理:老鋪火爆是三個維度合流的邏輯。
第一維度,實在+設計=高需求;
第二維度,黃金上漲=預期,而非短缺;
第三維度,持續上漲=不確定性高。
黃金未必直線漲,因為供給、技術、資本、替代資產都可能沖擊它。資本邏輯告訴我們,“高利潤”會吸引投資,“被擠壓”會帶來邊際降低。
老鋪黃金雖然有高毛利、高坪效、高溢價,但也有擴張風險、融資風險、品牌稀缺性風險。單靠“我設計精良”“我定位高端”能撐多久,是要觀察的。
所以,對于普通買家來說:若只把它當“黃金首飾+藝術+身份”的組合沒問題;但若把它當“黃金永漲+穩賺不賠”的資產,那風險就在積累。因為等你賣的時候,可能就剩下黃金本身的價值了。那部分工藝品的價值,是絕對會被剝離的。
![]()
![]()
黃金大漲,預示一個不太美妙的未來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盛世古董,亂世黃金。
老鋪黃金,踩到了中間,古董+黃金。這里面有一個預期:我們覺得法幣可能不可靠,但是并不確定,因此愿意為工藝溢價買單。
所以這是一個結構化品牌實驗:把黃金本體 +工藝溢價 +品牌溢價 +預期心理疊加起來。它的成功,說明中國在奢侈品市場里,找到了一個本土路徑:中國古法工藝+黃金保值。
這些朋友可以說比直接買金條金磚的樂觀,比還在買古董字畫奢侈品的悲觀。這種浪潮,是一種半成熟的自救。真想避險,買金磚就好,不用去排隊買個花絲龍鳳鐲子,那是美學與焦慮的混合物。買它的人,內心其實還抱著“世界也許不會那么糟”的期待。
從這個角度看,黃金的繁榮,是一個文明周期的癥狀。世界可能正在進入一個“硬資產回歸”的時代,最后大家都要搶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糧食、能源、黃金。
共同的結論:全球的經濟體系不再讓人有安全感。你不知道明天哪個國家債務違約,哪個市場會爆倉,哪個貨幣會崩,貿易戰到底打不打以及怎么打。俄國人如果不是囤了點金子,現在的日子怕是更難過。
黃金大漲,從來都是衰退的影子。它說明人們開始把信任從法幣系統里撤出來,換成物理的、可握在手里的東西。這可能是全球信任崩解的開始,都去追逐的閃閃發光,正是世界秩序開始銹蝕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