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1日訊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28日公布,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擘畫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被擺在“十五五”規劃建議戰略任務的首位。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建議》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指出,在產業體系發展部分,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建議》第一條即是“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筑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總體來看彰顯政策對傳統經濟部門的重視。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尤其是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的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是以傳統制造業為基礎,通過吸收和整合人工智能、機械、材料及現代管理技術等高新技術成果,成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業。
《建議》明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并特別指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點明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郭磊分析,對比來看,“十四五”建議稿第二條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五五”建議稿則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顯示我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背景下對于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建立先行優勢的重視。
李超指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助于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并在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浪潮中取得先機。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建議》指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面對越發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十四五”期間,我國變壓力為動力,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
資料顯示,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排名世界第一。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科技創新還存在基礎研究較為薄弱、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以及部分新興產業存在重復投資等問題。”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指出,“十五五”時期,中國必須更加堅定地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建議》從四方面對科技現代化作出部署: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十五五”時期,我們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部署推進重大科技創新任務,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我們相信,經過未來五年的奮斗,中國的科技實力又將邁上一個大臺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更大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他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