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帶的廢墟里,一架無人機鏡頭捕捉到了耐人尋味的一幕。
哈馬斯人員悄悄埋下包裹嚴實的東西,沒過多久又帶著紅十字會人員 “恰巧” 找到這里,所有人都在盯著停火協議帶來的 “成果”。
那些被歸還的生還人質,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協議背后藏著的暗涌。哈馬斯這番操作,真的是在認真履行搜尋遇難者遺體的義務嗎?
以色列早就不在乎哈馬斯是從安全屋還是廢墟里找遺體,他們更在意的是,哈馬斯故意制造 “搜尋困難卻全力推進” 的假象,到底想騙誰?
這份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簽下的協議,明明讓生還人質回了家,可關于遺體歸還的條款卻含糊得可笑,只說讓哈馬斯 “盡最大努力”,既沒說要還多少,也沒說不還該怎么辦。
![]()
從 “遺體表演” 到阻滯藍圖的核心手段
在加沙布滿斷壁殘垣的街巷中,哈馬斯人員的一系列操作顯得格外反常。
他們先是攜帶包裹好的尸體殘骸,在隱蔽角落完成掩埋,隨后又以 “協助搜尋” 為名,引導紅十字會人員前往該地點,讓這具被刻意隱藏的殘骸以 “意外發現” 的姿態出現在國際組織面前。
整個過程被以色列無人機完整記錄,這場精心策劃的 “表演”,目標受眾從始至終都不是對哈馬斯行為早已警惕的以色列,而是試圖在停火框架下推動人道主義進展的國際社會 。
包括致力于人質救援協調的紅十字會、主導斡旋的美國政府,以及參與停火談判的相關調解國。
哈馬斯希望通過營造 “搜尋遇難者遺體困難重重,而自身正全力以赴” 的假象,誤導這些關鍵方對局勢的判斷,進而為自己爭取更多輿論空間與談判籌碼。
![]()
而這一拖延戰術,恰恰成為阻滯特朗普加沙藍圖的關鍵。
特朗普提出的 “20 點計劃” 是其加沙藍圖的核心,其中明確要求哈馬斯 72 小時內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
人質獲釋后才允許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加沙,后續還將推動加沙在國際監督下由技術專家委員會臨時過渡管理。
但哈馬斯以遺體歸還為抓手的拖延行為,直接打亂了這一計劃的推進節奏。
其對協議條款的鉆空子操作,讓 “72 小時釋放被扣押人員” 等核心時限要求淪為形式,后續過渡管理、加沙非軍事化等環節也因此無法按計劃啟動。
更關鍵的是,以色列方面早已看穿哈馬斯的深層意圖,拖延歸還遺體,正是為了推遲協議第二階段的啟動 —— 該階段要求哈馬斯解除武裝并放棄對加沙地帶的管轄權。
這一舉措直接擊中特朗普加沙藍圖的核心訴求,要知道藍圖中 “加沙非軍事化”“哈馬斯繳械” 是實現加沙長期穩定的基礎。
而哈馬斯的拖延戰術讓這些訴求因局勢僵持而難以落地,實質癱瘓了藍圖的執行基礎,使得特朗普對加沙的治理設想從一開始就陷入困境。
![]()
各方應對分歧加劇局勢復雜性
停火協議的脆弱性,在哈馬斯的 “遺體表演” 事件中被暴露無遺,而問題的根源,在于協議中關于遺體歸還條款的致命漏洞。
2025 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簽署的這份協議,雖因實現所有被扣押生還人質的安全歸還而一度被視為突破,但在遇難人質遺體歸還的表述上,僅模糊要求哈馬斯 “盡最大努力” 履行義務。
既沒有明確界定 “努力” 的具體標準,也沒有針對未履約情況設定任何懲罰措施,更未提及遺體歸還的具體數量、涉及人員信息及移交時間節點。
這種缺乏約束力的條款設計,讓哈馬斯在遺體歸還問題上擁有了極大的操作空間,他們既可以選擇拖延,也可以選擇性移交,甚至將遺體作為 “表演道具”,卻無需承擔任何實質性后果。
協議漏洞引發的連鎖反應,還體現在各方應對的分歧上,以色列政府內部的意見對立尤為明顯。
財政部長貝扎萊爾?斯莫特里奇在事件曝光后,公開敦促總理內塔尼亞胡制定解決方案。
強調必須以 “摧毀哈馬斯” 這一戰爭核心目標為導向推進行動,認為唯有徹底瓦解哈馬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遺體歸還、人質安全等問題。
![]()
但另一部分官員卻認為該主張不切實際,他們指出,在當前局勢下,過度強硬可能直接破壞停火框架,與美國的協調也會受到影響,反而可能讓局勢失控,因此明確反對這一激進訴求。
而美國的態度,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復雜性。美國政府始終將維持停火放在首位,“維穩優先” 的立場直接限制了以色列的行動。
以色列雖多次想通過軍事威懾、外交孤立等手段迫使哈馬斯履行遺體歸還義務,卻因美國的反對,始終無法采取更激進的措施,只能在有限范圍內回應挑釁。
這種限制在拉法地區襲擊事件后尤為明顯:當時內塔尼亞胡下令對加沙實施 “強力打擊”。
以色列國內將此定義為 “受控的臨時性升級”,目的是威懾哈馬斯以迫使其履約,但哈馬斯隨即取消了原定移交另一具遺體的計劃。
最終,還是在美國的斡旋下,通過不斷與雙方溝通、強調遺體歸還是協議核心義務,哈馬斯才可能按原計劃推進移交,而這一過程,也讓停火協議的脆弱性再次凸顯。
![]()
內外部阻力下的執行癱瘓
特朗普提出的加沙治理藍圖,核心載體是被稱為 “20 點計劃” 的行動方案。
要求哈馬斯在 72 小時內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作為交換,人質獲釋后允許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加沙。
后續還計劃推動加沙在國際監督下,由技術專家委員會接手臨時過渡管理,同時明確加沙非軍事化目標,要求哈馬斯繳械且不得參與加沙治理,以色列則需分階段撤軍。
但這份藍圖從一開始就暗藏缺陷,它未設定以色列全面撤軍的明確時間表,也未充分考量各方利益訴求,為后續執行埋下隱患。
哈馬斯的消極抵抗,成為藍圖執行的第一道障礙。面對特朗普團隊劃定的 “20 點計劃” 最后期限。
哈馬斯直接采取 “拒不答復” 的消極策略,即便美方放出 “否則將面臨地獄之災” 的強硬威脅,該組織依舊不為所動。
![]()
這種沉默并非無力回應,而是精準的拖延戰術,通過無視時限要求,瓦解美方施壓的效果。
同時以遺體歸還為籌碼持續占據談判主動權,導致藍圖中 “哈馬斯繳械”“過渡管理” 等核心訴求因局勢僵持而陷入停滯,原本設定的推進節奏被徹底打亂。
更致命的阻力來自國際社會的集體反對。阿拉伯國家聯盟率先發聲,埃及、約旦等國明確表示,特朗普藍圖中 “清空加沙”“將巴勒斯坦人安置到周邊國家” 的設想,本質是強迫流離失所,甚至涉嫌種族清洗,觸碰了 “根本紅線”,堅決拒絕接納巴勒斯坦移民。
美國的歐洲盟友也態度鮮明,德國公開表態稱 “驅逐和重新安置加沙民眾不可能”,并反對以色列對加沙的永久占領或重新定居計劃,拒絕為該藍圖提供任何支持。
國際輿論更是普遍批評,認為這份藍圖罔顧巴以沖突的歷史事實與人權公理。
與國際社會公認的 “兩國方案” 和平路徑背道而馳,美國進步中心等智庫甚至直言其 “異想天開”,難以獲得廣泛認同,最終讓藍圖陷入執行癱瘓的困境。
![]()
權力真空與協議脆弱性的惡性循環
特朗普加沙藍圖的推進受阻,直接引發了更嚴峻的連鎖反應。
組建國際聯盟管理加沙的進程嚴重延誤,加沙地帶原本就脆弱的權力結構徹底失衡,形成了危險的權力真空。
在這一真空狀態下,哈馬斯得以抓住機會,利用停火協議的漏洞和國際社會的協調空檔。
重新整合力量,至少暫時重建了其在加沙的統治地位,這與特朗普藍圖中 “削弱哈馬斯影響力” 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局勢的混亂還體現在協議執行的細節漏洞上。以色列曾在周一意外收到哈馬斯歸還的人質奧菲爾?察爾法蒂的部分遺骸,這一消息讓以色列政府倍感意外。
早在兩年前,以色列通過軍事行動尋回察爾法蒂的部分遺骸后,就已為其舉辦安葬儀式,在此前的停火談判中,甚至未將索要剩余遺骸納入訴求,完全不知道哈馬斯仍秘密扣押著這部分遺體。
這一細節看似偶然,實則暴露了雙方在信息溝通上的嚴重不對稱,更凸顯出停火協議執行過程中的混亂與無序,而這種混亂又進一步加劇了彼此的不信任,讓協議條款的落地更加艱難。
圍繞遺骸展開的博弈,本質上是加沙局勢深層矛盾的集中爆發。
停火協議的脆弱性與權力真空形成了惡性循環,協議漏洞讓哈馬斯有機會拖延戰術、鞏固地位,而哈馬斯的強勢又讓協議執行更加困難,權力真空持續擴大。
反過來,權力真空下缺乏有力的治理主體,又無法推動協議漏洞的修補。
這種循環不僅讓短暫的和平難以維系,更讓特朗普的加沙藍圖逐漸失去現實基礎,最終讓加沙陷入 “協議難落地、局勢難穩定” 的困局之中。
![]()
結語
加沙地帶的遺骸爭議,從來不是簡單的履約糾紛,而是停火協議缺陷、各方利益博弈與治理藍圖失當的集中體現。
哈馬斯的拖延戰術撕開了協議漏洞,特朗普加沙藍圖因內外部阻力淪為空談,權力真空與信任缺失又讓局勢陷入惡性循環。
這場圍繞生死與治理的較量證明,缺乏公平基礎、無視各方訴求的方案難以持久。若不能正視巴以雙方的核心關切,填補協議漏洞、構建有效治理框架,加沙的和平曙光終將被沖突陰霾再次遮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