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撈一艘沉在海底800多年的木船,中國花了整整3個億,
有人罵浪費,有人說瘋了,可等船艙一打開,所有人才發(fā)現(xiàn),
原來,這艘船藏著的是整個南宋的海上傳奇。
![]()
誤打誤撞
1987年夏天,中國水下考古剛起步,廣州救撈局跟英國一家海洋打撈公司合作,到廣東陽江海域去找一艘傳說中載滿白銀的“萊茵堡號”。
英國人雄心勃勃:要把海底銀子撈上來,一夜暴富。
誰知道,聲吶一打,探測儀上顯示的船影子不太對勁。
他們以為能挖出西洋帆船,結果抓斗一撈上來,全是中國瓷器和銅錢!
一條鎏金腰帶、幾件宋代瓷器、一堆銅錢……全是中國貨。英國人一看合同,
寫得清清楚楚,只能撈“萊茵堡號”,這玩意兒他們一分錢拿不著。于是灰溜溜收攤走人。
![]()
中國人這邊反而愣住了:這船不簡單。
文物專家一看,那腰帶上的金工藝、瓷器的花紋,全是南宋風格。
兩年后,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親自南下看船,當場激動地說出一句話,
“這艘船能改寫中國海上史。”
他給這艘沉船起了個名字,叫“南海一號”
![]()
沉睡20年的等待
起了名字不代表能動手,那會兒中國還沒啥水下考古技術,連潛水設備都得靠進口。
資金也緊,打撈預算一算——3個億!
當時誰聽到這數(shù)字都瞪眼,“3個億?那能建多少希望小學啊!”
沒錢,俞偉超也沒辦法。
船就那么靜靜地躺在海底,周圍海域被拉上警戒線,軍隊巡邏。
外頭對漁民說那是“外國炸彈區(qū)”,其實是怕盜撈。
![]()
就這樣,一等,就是20年,1999年,轉(zhuǎn)機來了。
一個叫陳來發(fā)的香港商人,聽潛水員聊起這艘船,當場掏出120萬港幣,說:“這事兒,我支持!”
有了這筆錢,中國水下考古協(xié)會正式成立,打撈計劃終于重啟。
2001年用GPS重新定位,2002年試撈出4000多件瓷器,全是南宋頂級外銷貨。
這下徹底坐實:這不是普通商船,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mào)旗艦”。
![]()
三億打撈
2004年,國家拍板:打撈!方案超大膽——整體打撈,連船帶泥裝進巨型沉箱,一起吊上來。
這在全球水下考古史上都是頭一遭。
沉箱重達540噸,相當于幾十節(jié)火車車廂,潛水員要在23米深的海底,把硬得像水泥的淤泥一鏟一鏟挖掉,才能把沉箱扣下去。
有人問:難不難?
潛水員說:“黑到伸手不見五指,只能靠摸。20分鐘一班,不然人會被水壓憋昏。”
就這樣,3016次下潛,累計19.8萬分鐘的海底作業(yè),
那一年,他們像螞蟻一樣在海底挖了9個月,
![]()
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點,“華天龍”號起重船發(fā)動。
海面緊張得針掉地都聽得見,11點30分,沉箱慢慢浮出水面。
有人哭了,有人鼓掌,還有人喊:“起來了!”
那一刻,中國第一次把一艘古代沉船完整地從海底撈了上來,這就是“亞洲第一吊”。
“南海一號”被安放在陽江的“水晶宮博物館里,一個巨大的玻璃水池里模擬海底環(huán)境。
考古隊從2014年開始清理,一干就是5年。
2015年1月28日,艙內(nèi)第一批文物露出來,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瓷器堆成山,金光閃閃。碗、盤、壺、罐整整6萬件,景德鎮(zhèn)、德化、龍泉、磁灶窯全來了,幾乎就是南宋外貿(mào)展銷會。
![]()
有專家感嘆:“這不是沉船,這是時間膠囊。”
繼續(xù)往里挖,鐵器130噸!按宋代規(guī)定,鐵是禁出口的,這船明顯“私運”。
還有金腰帶、金手鐲、金戒指,精細得像剛打出來的首飾。那條1.7米的金腰帶,上面刻著阿拉伯花紋,閃得人眼暈。
甚至還找到天秤、砝碼、銅錢17000枚,上面既有漢字,也有阿拉伯文。
這說明800年前,中國的商人已經(jīng)懂“來樣定制”和國際標準化貿(mào)易,
更神奇的是,船上還有動物骨頭,86只羊、46只雞、40只鵝、9頭豬。
有的為了吃肉,有的用于宗教儀式,科學家笑稱:“這是南宋版的‘海上農(nóng)場’。”
![]()
“海上敦煌”的意義
考古結果震驚世界:“南海一號”總共出土18萬多件文物,是中國單項目出土量最大的一次。
文物專家估算,光市場價值就可能超過3000億人民幣。
但真正的價值,不是錢。它讓我們重新看見了一個被遺忘的真相,
800年前的中國,已經(jīng)是全球貿(mào)易網(wǎng)絡的中心。
那時候的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
宋朝的瓷器、鐵器、絲綢、茶葉,沿著季風和星象,跨過印度洋,直達阿拉伯和非洲。
“南海一號”的發(fā)現(xiàn),等于是給“海上絲綢之路”蓋了章。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甚至稱它為 “海上敦煌。”
因為它像敦煌壁畫一樣,完整保存了一段文明的細節(jié)。
木船、瓷器、金飾、食物、貨幣……所有歷史都被封存在這艘船里。
![]()
從考古到傳承
“南海一號”的成功打撈,不僅讓中國重拾海洋文明的自信,也直接推動了中國水下考古的崛起,
如今,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每年吸引超180萬游客,
里面還有AR沉船體驗館,孩子能親眼看見考古隊如何工作。
“南海一號”還被寫進了中小學歷史課本,成了中國科技與文化結合的范例。
![]()
2021年,泉州申遺成功,南海一號被列為核心實證,
現(xiàn)在,中國的水下考古技術已經(jīng)輸出到國外,
很多國家都在學習我們的“沉箱整體打撈法”。
從俞偉超、王仁義,到陳來發(fā)、張松,這一代人把800年前的輝煌,從泥沙里重新托了上來。
有些賬,真不能用錢算
![]()
當年有人說:“3億?不如去建學校。”可現(xiàn)在回頭看,3億買來的,是一部活著的宋代史。
那艘22米長的木船,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年,
它經(jīng)歷了風暴、盜撈、質(zhì)疑,卻被我們完整帶回陸地。
它告訴世界——中國的海上路,從沒斷過。
正如考古隊長崔勇在開艙那天說的那句名言:
“我們不是在打撈一艘船,而是在打撈一段失落的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