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湯姆·曼利到泰勒·弗雷德里克森,一代又一代青訓驕子接力傳承。
昨日,曼聯迎來一項非凡里程碑——連續88年,每一場比賽的參賽陣容中都至少有一名本土青訓球員。這一紀錄始于1937年10月30日,當時湯姆·曼利與杰克·沃索爾在對陣富勒姆的比賽中登場,無意間開啟了一段跨越4000余場賽事的傳奇傳統。
![]()
俱樂部歷史學家托尼·帕克在與史蒂夫·霍賓合著《曼聯之子》一書時,發掘了這一珍貴紀錄。按照曼聯的定義,本土青訓球員指的是21歲前加盟俱樂部、曾效力于梯隊且未代表其他成年隊出戰過的球員。
曼聯“優先培養青年才俊”的理念并非一日之功,自20世紀30年代起便已融入俱樂部的DNA。繼曼利和沃索爾之后,斯坦·皮爾遜與約翰尼·凱里成為二戰前的核心一環;1948年曼聯奪得足總杯時,首發11人中竟有6位是本土青訓出身。
![]()
隨后便是“巴斯比寶貝”的黃金時代。在馬特·巴斯比爵士與吉米·墨菲的悉心栽培下,曼聯青訓學院迎來鼎盛期,培養出鄧肯·愛德華茲、博比·查爾頓、丹尼斯·維奧萊特等傳奇球星。俱樂部對青年球員的信任達到極致——1953至1957年間,曼聯未花費一分錢重大轉會費。
1958年慕尼黑空難的悲劇奪走了一代天才的生命,但俱樂部深耕青訓的承諾從未動搖。
20世紀60年代,喬治·貝斯特、諾比·斯泰爾斯、大衛·薩德勒等新星嶄露頭角;1968年歐冠決賽,曼聯4-1擊敗本菲卡奪冠,全場所有進球均由本土青訓球員包辦,成為青訓理念的巔峰見證。
![]()
此后的每一個十年,曼聯青訓都在不斷輸送足壇棟梁。70年代有薩米·麥克羅伊與阿瑟·阿爾比斯頓,80年代誕生了馬克·休斯與諾曼·懷特塞德。
90年代則是載入史冊的“92班”時代——瑞恩·吉格斯、保羅·斯科爾斯、加里·內維爾、大衛·貝克漢姆、尼基·巴特、菲爾·內維爾,這群青訓畢業生不僅統治了英格蘭足壇,更成為曼聯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
傳奇并未止步。新千年以來,達倫·弗萊徹、約翰·奧謝、丹尼·維爾貝克、湯姆·克萊維利等名字續寫青訓榮光,而最新一代的年輕人正驕傲地接過火炬。
![]()
如今,馬庫斯·拉什福德、斯科特·麥克托米奈、喬尼·埃文斯、亞歷杭德羅·加納喬、科比·梅努等青訓畢業生,其中,梅努是球隊的中堅力量。
下一波人才浪潮已然來襲:2023/24賽季,U18梯隊斬獲三項冠軍;2024年4月,伊桑·惠特利完成一線隊首秀,成為曼聯青訓學院培養的第250位正式球員。
![]()
主教練魯本·阿莫林全力踐行這一傳統,本賽季持續將梅努、湯姆·希頓、德莫特·米、泰勒·弗雷德里克森等本土青訓球員納入陣容。
88年歲月流轉,這早已不止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更是曼聯的精神圖騰,是跨越時代的堅守與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