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翠湖海菜花群落成功恢復的實踐證明,將海菜花視為傘護種來進行水生態系統重建,可以達到水生態恢復健康的目的。圖源:圖蟲創意
歷史上,海菜花曾經分布在云貴高原的眾多高原湖泊和河流內,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海菜花逐漸從這些地方消失了,僅在少數地方還有分布。
自 2021 年底開始,本文作者在昆明翠湖、普者黑青龍湖開展了水生態系統恢復工作,以海菜花為主的沉水植物群落重新建立,海菜花星星點點的盛況得以重現。
![]()
- 海菜花 -
海菜花(
Ottelia acuminata屬于水鱉科水車前屬植物,是中國單株體型最大的淡水沉水植物。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大多數沉水植物都屬于水鱉科,例如養魚愛好者所熟悉的金魚藻、黑藻。這些水草常見于各類湖塘池沼中,看起來纖細柔弱,也不能開出耀眼的花朵,但水車前屬植物卻是水草中的異類。這類植物葉片寬大舒展,健康的葉片碧翠欲滴如翡翠,而且都能抽出細長柔軟的花莖,伸到水面上后,綻放出潔白如絲絨質地的花朵——其實看似花瓣的結構是佛焰苞,如金色花蕊般的花芯才是其聚生的花序。海菜花則是所有水車前屬植物中的王者,其莖葉能長至數米之長,花朵最大可如雞蛋,且在云南可以終年開放,在湖泊、河流中形成一片花海,仿佛天上的星河墜入水中。
![]()
▲海菜花在云南可以終年開放,盛花期時,仿若天上星河墜入高原的湖泊河流之中。攝影:同塵
海菜花既能生長于水深僅數十厘米的清淺溪流中,也能生長于水體較為透明,水深達五六米的高原湖泊中。歷史上,海菜花曾在昆明滇池等大多數云貴高原的湖泊和湖區的河流、池塘中廣泛分布,甚至會長到藕田和慈菇田中,是云貴高原沉水植物群落的旗艦物種。滇中童謠《猜調》唱到:“哪樣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銀河長,長上天;海菜長長海中間。”這表明,在并不久遠的過去,海菜花對于其分布區內的人們而言,就跟山、河、天、地一樣,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存在。
水質污染,外來魚類牧食
云貴高原海菜花逐漸消失的原因
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海菜花從云貴高原的一個又一個湖泊中逐漸消失了。時至今日,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洱海、劍湖,麗江拉市海局部和滇川交界處的瀘沽湖等少數水域還能看到天然生長的海菜花。現在,更多的人應該都是在昆明、麗江或者大理的餐桌上,才知道海菜花這種植物。
海菜花何以大面積消失?傳統觀點認為,海菜花是一種對環境特別挑剔的物種。一旦水質被污染,它就不能繼續生長。云貴高原的高原湖泊通常位于農業生產區的下游。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集約化發展的現代農業在推動了高原經濟騰飛的同時,也帶來了污染壓力。
另外,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云南各地為發展漁業,從長江中下游引進了四大家魚。其中,草魚對于沉水植物有極強的牧食能力。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原產非洲的羅非魚、原產南美的福壽螺等入侵物種也在云南高原湖泊中日益常見。雜食性的羅非魚和福壽螺對于包括海菜花在內的各類沉水植物也有很強的牧食能力。一般觀點也認為,草魚、羅非魚、福壽螺等的入侵,也是海菜花消失的重要原因。當海菜花的境遇成為當下許多水生態系統境遇的映射時,也為區域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敲響了警鐘。
一邊是海菜花和清澈水體的消失,一邊則是被稱作“生態癌癥”的藍藻水華在各大高原湖泊蔓延,并進一步危害水生態系統。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云南省各級政府投入數千億元治理高原湖泊,但至今仍未完全解決高原湖泊的藻華問題。
以海菜花為“藥引子”,
系統性恢復高原濕地水生態
![]()
▲海菜花 攝影:劉雪
2021 年底,我們先后在昆明翠湖、普者黑青龍湖開展了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水生態系統恢復項目。
項目前期,我們對兩地的水生態系統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對兩地區域水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基于調研結果,我們結合此前的經驗,在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西南林業大學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專家的指導下,編制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將海菜花群落作為兩處水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設定成恢復項目的核心目標,讓海菜花重現云貴高原四野。因為海菜花野外種群復壯成功的關鍵,就是必須重新構建出多營養級的近自然水生態系統。如果海菜花能夠成功重新引入,就意味著水生態系統的恢復取得了成功。我們計劃在項目區域通過引入多種浮游動物、本土螺、蝦、蚌等大型底棲動物和功能性魚類,來消除水域中的藻華和附著性藻類,其中功能性魚類包括多種本土大型肉食性魚類,用來降低草食性、雜食性物種對海菜花的捕食壓力,以此為海菜花在野外生長創造條件。
![]()
▲通過引入多種浮游動物,本土螺、蝦等大型底棲動物和功能性魚類等方式,為海菜花生長創造條件,重構多營養級的近自然水生態系統,以恢復當年潛鴨遨游海菜花叢的美好景象。圖源:視覺中國
進入實施環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獲得海菜花的種苗。我們前后多次在盤龍江流域及昆明周邊的水庫中,采集了多種原生的底棲動物和魚類,并帶回種苗基地進行擴繁。但是,最難擴繁的是海菜花,當時在昆明市范圍內,僅有豐澤植物園尚有野生群體分布,但是我們不能直接采集和繁育。一方面,野生海菜花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不能從野外隨意采挖。另一方面,此前的實踐已經證明,來自野外的海菜花植株在與原產地差異較大的水體環境中難以成活。所以我們就只能尋找人工種植的海菜花了。
在云南,海菜花的種植大部分集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的異龍湖周邊也有少量種植,可路途遙遠,沉水植物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損耗極高,到達后的成活率也是未知。就在我們猶豫糾結如何能從外地成功運輸植株之際,2022 年 2 月底,我們終于在昆明找到了一處種植海菜花的村子——晉寧區甸心村。
![]()
▲由于海菜花不能從野外隨意采挖來進行人工繁育, 所以目前開展海菜花群落恢復的種苗, 全部來自于人工種植的海菜花。 攝影:羅新才
與甸心村村委會溝通之后,我們一拍即合,雙方迅速簽訂了采購合同,并由有經驗的村民幫助在翠湖進行種植工作。甸心村留出一定面積的水田,專門種植海菜花,作為以后濕地生態修復項目的種苗。讓我們更為欣慰的是,由于甸心村生長海菜花的水域水質清潔,其他水草和水生昆蟲眾多,重新恢復的海菜花田已經成為高質量的棲息地。斑嘴鴨、綠頭鴨、白胸苦惡鳥、黑水雞和讓海菜花像大熊貓一樣,發揮單一物種的傘護作用。重構多營養級的水生態系統,營造適宜的生長條件,一旦海菜花群落形成,水生態自然可以恢復健康。普通翠鳥等野生鳥類已經出現在了海菜花田中。
時隔半個世紀
昆明翠湖海菜花昨日重現
![]()
▲海菜花 攝影:劉雪
昆明市區最繁華之處的翠湖,是此次“海菜花行動”的首選目標。翠湖曾經是滇池草海外圍的湖灣,曾名“菜海子”,歷史上也有海菜花天然分布。后來,由于水體條件改變,翠湖曾經數度干涸。重新蓄水后,由于水質和生態條件的改變,海菜花就此絕跡。截至 2021 年,翠湖已經有半個世紀再未有海菜花生長。
在種植海菜花之前,我們先在翠湖試點水域清理外來物種,構建生態堆體,又重引入本土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魚類,為海菜花營造了較為理想的水生態環境和種植條件。2022 年 3 月23 日,第一批 300 叢海菜花在翠湖順利種植,后來共計有超過 6000 叢海菜花被引入翠湖。4 月14 日,我們欣喜地看到,時隔半個世紀后,海菜花在翠湖成功定植并順利開花,翠湖靚麗的水中花園迎回了曾經的“當家花旦”。
![]()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昆明翠湖公園 2022 年種植了 6000 多叢人工繁育的海菜花。攝影:陸建樹
截至目前,翠湖公園內種植的海菜花長勢良好,葉片寬闊肥大且干凈,朵朵白花在水面隨波蕩漾,蔚然成景。海菜花生長起來后,水質監測數據顯示,翠湖生態恢復試點水域的水體透明度穩定在 80 厘米以上,均優于未開展修復的翠湖其他水域。并且,水生態系統重新構建起來后,浮游藻類的控制效果極其明顯,海菜花成片盛開在項目區水域,金魚藻、眼子菜等本土沉水植物也逐漸生長起來,形成以海菜花為主的沉水植物群落。
翠湖試點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我們還根據試點項目區實測數據,對翠湖全水域水動力改善和水生態系統消污技術路徑進行了科學模擬,并在此基礎上與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完成了“五華區老運糧河水系翠湖水環境及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此前所采取的恢復措施將來會在這里全面開展實施。
2023 年 10 月,翠湖開展了全域清淤工作,為下一步水生態綜合治理做準備。考慮到清淤會對已經種植的海菜花造成影響,我們提前將在翠湖種植的大部分海菜花移植到普者黑水生態治理試點項目區,剩余少部分海菜花保存在原項目區未被工程影響處,或被移植到其他水域;項目營建微生境的多孔材料堆體也被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科普宣教團隊充分利用,放置于鳥類浮島下,成為魚的“婚房”。
2024 年 3 月,我們再次對翠湖公園水域開展調研工作,調查清淤結束后試點項目區的水生態系統情況。結果顯示,此前開展水生態恢復的項目區域水體能見度達到 100 厘米以上,最清澈區域的水體能直接見底,其能見度高于 150厘米。殘存的幾株海菜花也扛過了低水位的挑戰,恢復了生機,篦齒眼子菜、眼子菜、菹草、金魚藻等沉水植物也生長起來。
按照我們與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提交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原本與項目區域相鄰但隔斷的兩個水體與項目區域已被打通,從而提升了水動力。調查結果顯示,這兩處水體的能見度也達到 100 厘米以上,相信沉水植物群落會逐漸擴散過來。而同樣經過清淤、但未與試點水域連通的水體,水體渾濁,能見度僅為 20—30厘米,水底也無沉水植物生長,依然有爆發藻華的可能。我們還欣喜地發現,在翠湖東門和南門咖啡廳附近水域,已經有海菜花生長并開花。這表明試點項目已顯著提升翠湖水生態系統,使其滿足了海菜花穩定生長的要求。雖然大部分海菜花被移出了翠湖,但此前構建的水生態系統仍舊在發揮凈水、控藻功能,在經歷了清淤、低水位、干涸等強烈干擾后,依舊能快速恢復,并發揮生態功能。
普者黑
讓盛滿魚蝦的湖泊重生
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的普者黑,海菜花重生的故事則是沿著另一個脈絡發展。
普者黑在彝語中意為盛滿魚蝦的湖泊,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濕地公園。多個熱播綜藝、影視劇讓這里為全國人民所知。普者黑的火爆得益于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帶來的自然風光。這里屬滇東南巖溶區,為發育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巖溶地貌,峰叢、峰林、孤峰與濕地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隨著旅游業和農業的發展,普者黑面臨水質營養負荷高、底棲動物和功能性魚類缺失、外來物種入侵和藻類過量增殖等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遏止,將嚴重影響普者黑的旅游業,對當地農業和居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
▲隨著旅游業和農業的發展,普者黑面臨水質營養負荷高等一系列問題。圖源:視覺中國
在 2020 年,對普者黑景區內外的濕地進行多輪調研后發現,“盛滿魚蝦的湖泊”里蝦幾乎不可見,魚類主要以羅非魚為主,曾經成片的水草床開始出現退化,大量河蚌、河蜆殘骸讓我們知道這里曾經的繁盛。根據現場調研結果和普者黑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的規劃進度,我們劃定了先行示范水域,在其中按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分階段來恢復以海菜花為代表的鄉土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和以蝦類為主的底棲動物,以及土著魚類。
2023 年 3 月,生態修復工程開始實施,先后完成了項目區圍合、微生境多孔材料投放,以及功能性大型食肉魚類、大型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投放工作,并持續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監測工作。
2024 年 3 月至今,海菜花已在普者黑普新橋、丁家石橋濕地等水域持續開放,并開始擴繁幼苗。項目區藻類濃度已經明顯降低,水體透明度提升,部分水域的水質明顯優于未開展修復的對照區。
生態監測數據顯示,在項目區投放的動物已全部存活,浮游動物在項目區內大規模繁殖擴散,開始發揮凈水作用;海菜花綻放之處,其他水生植物也在蓬勃發展,水下森林郁郁蔥蔥,密密麻麻的魚群開始重現,羅非魚等入侵物種得到有效控制;在部分項目區內,覓食和棲息的水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能夠吸引更多水鳥前來棲息,意味著已經初步建成了較完整的“食物鏈”;在一處項目區水域甚至發現了桃花水母,成為普者黑濕地水質恢復的見證。普者黑,這曾經“盛滿魚蝦的湖泊”獲得了重生。
![]()
- 海菜花 -
三年來,我們已經用實踐案例證明,將海菜花作為云貴高原湖泊和河流等濕地生態修復的旗艦物種,重構能讓其健康生長、盛開的水環境,就可以恢復魚、蝦、螺、蚌、鳥繁榮共生的濕地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海菜花有望在云南更多的濕地中重新開放,讓這些水域成為仿若繁星閃爍的“星河”和“星湖”。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美編:韋 祺
校對:段海英
審核:王旭輝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2024年 第11期 有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