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萌萌)10月3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最新亮相的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中,佩戴著框架眼鏡的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載荷專家張洪章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航天員可以戴眼鏡“飛天”嗎?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12所編審)龐之浩教授給出了解答:“載荷專家視力要求可適度放寬,這源于航天員選拔的‘分類標準’,背后是中國航天專業化發展的必然。”
![]()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中國載人航天圖
“戴眼鏡上太空國外早有先例,關鍵看航天員的任務類型。”龐之浩解釋,我國航天員主要分為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三類,張洪章作為載荷專家,輕度近視且佩戴眼鏡完全符合選拔要求。不過眼鏡佩戴有場景限制:發射和返回階段震動劇烈,為避免框架碰撞帶來風險,航天員會通常換用隱形眼鏡;進入空間站艙內環境穩定后,可正常佩戴框架眼鏡。上升段的火箭震動、過載等復雜情況,是框架眼鏡暫時不適宜佩戴的核心原因。
這一靈活安排,反映了我國航天員選拔的“分類標準”。龐之浩介紹,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并不相同——航天駕駛員從戰斗機飛行員中選拔,身體素質要求最高,他們負責全程掌控發射、在軌飛行、返回等關鍵環節的安全,因此需具備應對復雜太空環境、精準操控飛船的能力;航天飛行工程師源自航空航天領域工程師群體,身體要求次之,主要負責航天器的維護保養、技術故障排查與設備操作,既要懂技術,也要有一定的體能儲備;載荷專家則多從頂尖科學家群體中選拔,身體要求相對寬松(但科研能力需達到頂尖水平)。
龐之浩進一步解釋,對預備航天員的臨床醫學選拔分為三級,航天駕駛員要符合Ⅰ級;航天飛行工程師要符合Ⅱ級;載荷專家要符合Ⅲ級。但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知識結構、科研素質、實驗能要求更高。在年齡限制方面,載荷專家年齡上限放寬至45歲(我國第四批選拔明確為 30~45歲),而航天駕駛員仍維持35歲左右的傳統限制。這種分層標準既保證了關鍵崗位的高可靠性,又為專業人才提供了進入太空的機會。載荷專家的醫學檢查重點在于確保能適應微重力環境,而非高強度飛行能力。
事實上,張洪章并非我國首位戴眼鏡“出征”的載荷專家。此前神舟十六號乘組中的桂海潮,同樣以載荷專家身份佩戴眼鏡進入空間站,開展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龐之浩表示,隨著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大規模、高精度的空間科學實驗成為核心任務,需要更多具備專業領域深厚積累的科研人才參與,“載荷專家的‘核心競爭力’是科研能力,而非完美的裸眼視力,適當放寬身體指標,是為了讓更多頂尖科學家能把實驗室‘搬’到太空,推動空間科學研究突破。”
但放寬標準不代表沒有門檻。龐之浩強調,無論哪類航天員,選拔都有剛性底線:首先是體格要求,凡是患有哮喘、耳鳴、貧血、痛風、皮炎、眩暈、鼻炎等疾病的申請者,會被直接排除,這些疾病可能在太空特殊環境下加重,影響任務執行與航天員健康;其次是航天環境適應力,必須能耐受失重、強輻射、極端溫差等太空環境,這是所有航天員的“基本功”;此外,年齡、身高、體重需符合飛船座艙設計參數,心理素質要具備極強的情緒穩定性與應急處置能力,科學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也需達到對應崗位要求,比如航天駕駛員要懂飛行操控,載荷專家需精通所屬科研領域。
“從早期追求‘全能型’航天員,到如今按任務類型細分‘專業化’人才,選拔標準的演變,體現了中國航天從‘突破技術’向‘應用探索’的轉型。”龐之浩表示,張洪章的出征,不僅印證了我國航天員選拔體系的科學性與靈活性,也預示著未來將有更多不同領域的科研“大拿”帶著專業任務走進空間站。
無論是否佩戴眼鏡,“安全第一、能力至上”始終是航天員選拔的核心邏輯——這既是對航天任務負責,也是對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保障,更是中國航天穩步邁向深空的重要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