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對于中美來說,此次會談可謂是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中國獲得了關稅減免和延期以及暫停制裁等,而美國獲得了稀土放松管制,可以說,這基本上是中美兩國都能接受的情況。
但是對于中美兩國達成共識來說有些國家就不見得好受了。日韓可是剛給美國上繳了保護費的,而另外一邊,德國總理更是直接站出來表示,決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歐盟終于開始清醒了嗎?
中美握手談妥雙贏,日韓歐盟的“保護費”白交了?
先把中美這波共識的底說透,其實就是一場精準的“利益交換”。對咱們中國來說,之前美國架在脖子上的關稅大棒終于松了,不光現有稅率減免,還爭取到了延期,那些針對高科技企業的制裁也暫時停了,等于給外貿和產業發展松了綁。
![]()
而美國那邊更剛需,稀土這東西是高科技和軍工的“命脈”,美國自己儲量不夠,常年依賴進口,咱們一放松管制,它的產業鏈才算穩了半條命。這種互相給臺階的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是兩邊都想從對抗里抽出身,先把自家日子過好。
可中美過得舒坦了,之前一門心思抱美國大腿的國家就尷尬了。首當其沖的是日韓,這倆國家前段時間剛給美國交了巨額“保護費”。日本掏了5500億美元不說,還承諾大批量買美國的農產品和天然氣,等于把自家市場大門敞開給美國。
韓國更狠,直接砸了3500億美元投資美國,就為了換個好臉色。歐盟也沒閑著,一邊跟著美國對中國搞技術限制,一邊不停加大對美投資,生怕被大哥甩在身后。
他們圖啥?說白了就是想讓美國把針對他們的關稅降一降。結果呢?忙活半天,關稅也就從25%降到15%,連一半都沒砍到。可轉頭一看,中美談完,中國壓根沒被加征新關稅,等于咱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直接多了10%的性價比優勢。
![]()
這就意味著,日韓歐盟花大價錢買的“優惠”,還不如中國不費吹灰之力拿到的待遇,之前他們盼著中國產業鏈外遷,現在關稅差距一出來,不僅外遷沒戲,反而可能吸引更多企業往中國湊。這筆賬算下來,日韓歐盟簡直是當了冤大頭,交了錢還沒占到便宜。
德國急踩剎車喊競爭,早干嘛去了?
在所有“冤大頭”里,德國的反應最激烈。德國總理直接站出來喊話,說“絕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還呼吁歐盟趕緊團結起來搞創新,一副要跟中美掰手腕的架勢。
![]()
可這話聽著熱血,細想全是漏洞——早兩年中國主動找歐盟簽投資協議的時候,德國帶頭卡脖子,說要跟美國“保持共同價值觀”;后來中國提議聯合搞綠色科技和人工智能,歐盟又以“安全”為由拒之門外,一門心思跟著美國搞小圈子。現在中美一達成共識,它倒急了,這反應是不是太晚了點?
德國的慌不是沒原因的,它比誰都清楚中美共識背后的信號——中美一旦從對抗轉向有限合作,美國騰出手來肯定要好好“薅盟友羊毛”。之前美國光顧著跟中國博弈,對盟友還算是“手下留情”,現在后顧之憂少了,歐盟這塊肥肉自然逃不掉。
![]()
就說俄烏沖突還沒結束,特朗普早就放話要歐盟多掏軍費、多買美國武器,甚至暗示要歐盟補貼美國的能源成本。德國作為歐盟經濟的“發動機”,到時候肯定是被薅得最狠的那個。
更讓德國焦慮的是自家的競爭力下滑。去年歐盟就出了個《提升歐洲競爭力》報告,也就是所謂的“德拉吉報告”,說要每年投8000億歐元搞人工智能、綠色科技這些關鍵領域,還特意提到要“務實對華合作”,因為中國是歐盟實現氣候目標“成本最低的路徑”。
可一年過去了,這份報告成了紙上談兵,383項建議只落實了11.2%,能源和數字化改革全停在了半路上。德拉吉自己都警告,再這么拖下去,歐盟要成全球經濟的“邊緣角色”。現在中美在稀土、新能源這些領域達成合作,德國才猛然發現,自己之前放著好好的合作機會不用,非要跟美國綁在一起,如今想追已經跟不上了。
說句實在話,德國這波180度轉彎,根本不是什么“清醒”,就是慌了神的應激反應。之前把“價值觀”當擋箭牌,本質上是想兩頭討好,既靠美國的安全保護,又不想得罪中國這個大市場。可中美一握手,它的如意算盤碎了,才急著喊“競爭”,可手里連像樣的籌碼都沒有。
想跟中美掰手腕?歐盟的底氣還差得遠
德國喊出“不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可歐盟真有這個實力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先不說別的,單是內部團結這關就過不了。歐盟27個國家,利益五花八門,西班牙、匈牙利這些國家早就看穿了,兩年內三次訪華,就是想跟中國搞好合作,撈點實際好處。
可德國、法國這些大國還在抱著“對抗思維”不放,一邊想跟中國做買賣,一邊又搞所謂的“關鍵原材料自主計劃”,限制中資投資,這種矛盾的政策,怎么可能搞出競爭力?
再看硬實力,歐盟現在是“舊的沒守住,新的沒起來”。傳統制造業是德國的強項,可現在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很多工廠都遷到了中國和東南亞;新興產業里,人工智能不如美國,新能源不如中國,就拿電動汽車來說,中國的規模效應和技術積累擺在那,歐盟連模仿都跟不上。
最關鍵的是歐盟還沒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安全上靠北約,能源上雖然擺脫了俄羅斯,但又轉頭買美國的高價天然氣,經濟上更是被美國的關稅和投資政策牽著鼻子走。之前為了討好美國,甘愿放棄和中國的合作機會,現在想獨立自主搞競爭,美國第一個不答應。
![]()
特朗普早就放話,要是歐盟敢跟中國搞“特殊合作”,就重新加征關稅。一邊是虎視眈眈的美國,一邊是已經領先的中美,歐盟夾在中間,連呼吸都得看別人臉色,談何“決定技術未來”?
其實歐盟不是沒機會,德拉吉報告里也說了,對華合作和提升自身競爭力并不沖突,甚至能借助中國的市場和技術加快轉型。可歐盟偏偏要走“對抗”的彎路,把內部的問題歸咎于外部競爭。
現在中美給它上了一課: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誰能靠站隊過日子,只有務實合作才能發展。德國現在急著轉彎,要是還抱著“零和思維”,不真心跟中國合作,最后只會越追越遠。
![]()
國際社會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靠討好和站隊換不來尊重,靠喊口號也搞不出競爭力。德國要是真不想被中美甩在身后,與其喊著“競爭”,不如先放下偏見,好好想想怎么把之前錯過的合作機會補回來。畢竟,在這個時代,合作才是最好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歐洲太焦慮,德國總理默茨:決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
![]()
默茨呼吁德國“技術自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