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在ST工程公司巴諾伊造船廠舉行了本國史上最大戰艦“勝利號”的下水儀式。這艘外形酷似科幻電影《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星際戰艦的巨艦,不僅是新加坡海軍的全新里程碑,更標志著全球海軍裝備正式邁入“AI+三棲無人機協同”的新時代。
新加坡國防部長陳振聲親自出席儀式,將這艘戰艦定義為“擁有進化型‘大腦’的智能作戰平臺”。
“勝利號”是新加坡“多任務作戰艦”項目的首艦,整個項目計劃建造6艘同型艦,核心定位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水面、空中、水下三棲無人機的一體化控制。
從數據來看,這艘戰艦全長150米,滿載排水量達8000噸,遠超新加坡海軍此前裝備的任何一艘水面作戰艦艇,直接刷新了“新加坡最大戰艦”的紀錄——此前這一紀錄由1990年代服役的“勝利級”導彈護衛艦保持,而后者的排水量僅為595噸,不足“勝利號”的十分之一。
在陳振聲看來,“勝利號”的意義遠不止“體型更大”。他在下水儀式上強調:“這不是一艘普通的戰艦,而是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大腦’能持續進化的智能平臺。”
這種“進化能力”體現在戰艦的核心設計理念中:將傳統護衛艦的作戰功能,與“迷你母艦”的無人機搭載能力相結合,使得單艘戰艦就能完成原本需要多艘有人艦艇協同才能實現的任務。比如在反潛作戰中,“勝利號”可同時釋放水下無人機探測潛艇、空中無人機偵察警戒、水面無人機巡邏攔截,所有數據通過AI系統實時整合分析,大幅提升任務效率。
![]()
這種超前的作戰概念,讓陳振聲忍不住將其與科幻電影對比:“它的運作模式像極了科幻片里的場景——不是固定配備多少無人機,而是隨著任務類型的變化,武器系統和作戰能力也能同步進化。”
為了實現這種“靈活性”,“勝利號”采用了模塊化設計:艦上預留了8個2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任務空間,可根據需求快速換裝武器模塊、無人機補給模塊或人道主義救援設備。這意味著它既能在戰時執行防空、反艦、反潛等高強度作戰任務,也能在災后迅速切換為“救援模式”,搭載醫療設備、物資運輸單元,為受災地區提供支援。
此外,戰艦的細節設計也圍繞“無人機協同”展開:艦尾配備了專門的無人機收放系統,可快速調度水面或水下無人機;艦體側面的起重機則能靈活搬運模塊化設備,無需依賴港口設施即可完成補給或裝備更換。
這種設計讓“勝利號”的續航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最大航程可達7000海里,足以支撐其在東南亞乃至更廣海域執行長期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