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1910年出版的美國文學期刊,你會驚愕地發現一則駭人聽聞的“未來圖景”:一架飛機飛越中國上空,播撒致命病菌,引發席卷全國的瘟疫,億萬中國人在痛苦中倒下,最終西方列強瓜分這片破碎的土地。
這并非出自某位精神失常者的囈語,而是由一位在美國備受尊敬的作家所構想。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美國人,究竟是如何形成這樣一種冷酷而扭曲的想象?
美國排斥華工
這一切的根源,深植于19世紀中期美國社會對中國勞工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1860年代,美國內戰剛剛結束,國家全力推進橫貫大陸的太平洋鐵路建設。西段工程穿越險峻山脈,勞動力嚴重短缺。與此同時,中國南方因戰亂與貧困,大量來自廣東、福建的民眾踏上遠洋輪船,在顛簸中橫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謀生。
![]()
這些華人勞工每日凌晨即起,揮動鐵鎬開山鑿石,手臂腫脹酸痛仍不停歇;中午僅以干硬面包果腹,連一口熱湯都成奢望。他們的薪資不足白人工人的半數,棲身于漏雨透風的木屋之中,卻以極高的效率完成艱巨任務。雇主因此更傾向雇傭華人,這一現實激起了白人工人群體的強烈怨恨,認為華人搶奪了本屬于他們的飯碗。每逢經濟蕭條,排華情緒便如野火般蔓延。
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處鐵路工地,白人曾將華人的工具盡數拋入深谷,撕毀他們遮風擋雨的帆布帳篷;地方報紙大肆渲染華人居住環境“骯臟不堪”,稱其為“異教徒族群”;街頭常見白人朝華人吐口水,孩童則投擲石塊取樂。
![]()
1871年,洛杉磯爆發一場血腥屠殺。起因僅為一名華人商人與白人店主的小摩擦,當晚一群暴徒闖入唐人街,縱火搶劫,槍殺砍傷十九名無辜華人,幸存者被迫藏身下水道才得以逃生。
1885年,在懷俄明州巖泉鎮,數百名武裝白人突襲華人礦工營地,造成二十八人慘死,其余華人被驅逐出境,流落荒野,靠采摘野果勉強維生。
![]()
1882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排華法案》,明令禁止中國勞工入境,在美華人不得歸化為公民,購置房產亦需白人作保。該法案多次延期,持續壓制華人近六十年,直至1943年才被廢止。
對華人的敵意早已超越政策限制和暴力沖突,演變為系統性的種族污名化。這種偏見迅速與歐洲興起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交融,催生出影響深遠的“黃禍論”意識形態。
![]()
黃禍論興起
“黃禍論”最早于1890年代在歐洲廣泛傳播。西方主流觀念認為,隨著東亞人口增長與國力上升,黃種人終將威脅白人主導的世界秩序。
1895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命人繪制《歐洲諸民族,保衛你們的圣物!》——畫中歐洲武士立于高山之巔,劍指東方涌來的黃色陰影。他將此畫寄送各國君主,宣稱亞洲力量正在“入侵”文明世界。
![]()
此舉背后是甲午戰爭(1894–1895)的結果:日本擊敗清朝,令威廉二世震驚于黃種國家竟能戰勝傳統強國。
俄國學者雅克?諾維科夫于1897年撰文警告,遠東勢力擴張將危及歐洲安全。諷刺的是,當時正是歐洲列強在全球瘋狂掠奪殖民地,卻反過來恐懼被殖民者的反撲。
![]()
當“黃禍論”傳入美國后,立即與本土強烈的排華情緒合流。白人聲稱華人數量龐大,遲早會“淹沒”西方文化;教科書將華人描繪成瞇眼、穿長袍的落后形象;教師灌輸學生“華人低等”的觀念;媒體渲染華人洗衣店污染水源、飲食不潔;教會牧師甚至宣稱華人靈魂危險,必須警惕其“道德侵蝕”。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戰勝俄國的消息震動西方世界。許多歐美人難以接受黃種國家擊敗白人強國的事實,“黃禍論”的敘事由此升級——從擔憂移民問題,轉向國家安全層面的集體恐慌。
![]()
政客們在公開演講中反復強調:“我們必須防范中國與日本的聯合擴張”,聲稱他們會奪取美國的土地與資源。這類言論煽動了大眾恐懼,進一步加深了對華人群體的敵視。
此時,著名作家杰克?倫敦正迎合著這股社會浪潮。1904年,他作為戰地記者前往滿洲采訪日俄戰爭,親眼目睹華人勞工協助運輸軍火,也見到無數平民因戰火流離失所,蜷縮路邊露宿街頭。
![]()
回國后,他撰寫短文《黃禍》,發表于舊金山報刊。文中描述華人聚居區房屋低矮破敗,居民沉默寡言、衣衫襤褸,并斷言華人人口過多,必將導致白人文明的衰落。
文章一經刊出,引起廣泛共鳴,多家報社爭相轉載,發行量屢創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倫敦刻意區分中國人與日本人,稱前者為“黃禍”,后者為“棕禍”,雖認為日本略顯“開化”,但仍將其視為潛在威脅。
![]()
這篇短文使杰克?倫敦在排華氛圍濃厚的美國聲名鵲起。六年后,他將此類思想擴展為一部完整小說——《空前絕后的入侵》,并在《麥考利雜志》連載發布。
從文學想象到現實暴行
小說設定在1971年,虛構中國因人口過剩開始對外擴張,先征服日本,繼而進軍歐洲。西方各國陷入恐慌,美國科學家提出極端對策:研制致命病毒,用飛機大規模空投至中國境內。
小說描繪病毒擴散后的情景:城市街頭尸橫遍野,家庭整戶滅絕無人收殮,社會徹底崩潰。最終中國人口銳減九成,西方列強趁機出兵,像當年瓜分非洲一樣分割中國領土,攫取礦產、農田與森林資源。
![]()
盡管情節荒誕,但在當時卻被許多美國人視為“合理設想”,甚至帶來心理滿足感。后來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在其著作中提及類似“清除劣等種族”的理念,顯示出此類極端思想的跨國傳播與共振。
更令人唏噓的是,小說中設想的細菌戰竟在現實中上演。二戰期間,日本731部隊在中國東北建立秘密基地,專門研發生物武器。他們將中國人、朝鮮人及蘇聯俘虜關入密閉房間,注射鼠疫、炭疽等病菌,記錄發病過程直至死亡;還向人體潑灑腐蝕性化學物質,觀察皮膚潰爛情況。
![]()
從1936年至1945年,731部隊在部分村莊投放攜帶鼠疫桿菌的跳蚤,引發大規模疫情。有人清晨尚能勞作,中午即高燒咯血,尸體必須焚燒以防擴散。
不僅如此,杰克?倫敦當年宣揚的“黃禍”觀點,也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加以利用。他們在發動侵華戰爭時,打著“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宣稱要團結亞洲民族對抗西方壓迫。然而所謂“共榮”,實則是借“黃禍論”的邏輯反轉,為其侵略行徑披上“解放者”的外衣。
![]()
杰克?倫敦此后未再涉足中國題材創作,年僅40歲便去世,或許至死未曾反思自己文字中的偏執與毒害。如今回看《空前絕后的入侵》,世人普遍視其為種族主義的典型文本,主流出版社極少再版,偶有提及也僅作為歷史警示案例。
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案,正式就《排華法案》道歉,承認這是“美國歷史上違背自由平等原則的重大錯誤”。但遲來的道歉無法復活那些逝去的生命,也無法彌補百年前無數家庭破碎的創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