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2025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話青少年活動在香港太空館舉辦。2025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徐星、周忠和,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戴希、丁洪出席活動,以科學Talk Show的形式分別向約300名青少年科普他們的獲獎科學成果,并與青少年分享自己成長、求學、科研的故事。跳水奧運冠軍高敏女士作為特邀嘉賓亮相活動,與科學家和青少年展開對話與交流。
![]()
現場座無虛席,來自香港津貼中學議會、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政府中學校長協會的代表,以及來自香港十多所中學的同學們青春洋溢,熱情高漲。活動同步線上直播,讓更多青少年朋友與科學愛好者共同感受科學的魅力。
現場,科學家與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對話,不僅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同時啟發他們的科學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勇于探索未知。希望通過科學家與青少年面對面交流的形式,點燃青少年無限的創造潛能與科學想象力,為他們未來的科學之路播下希望的種子。
![]()
徐星:揭秘恐龍飛向藍天
![]()
2025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徐星在《揭秘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講中,介紹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科學研究歷程及關鍵證據他指出,鳥類與中生代恐龍屬于同一分支,這一假說最初由赫胥黎于1868年提出,基于恐龍與鳥類間存在的許多特殊相似特征。
他指出,通過在戈壁、荒漠等惡劣環境中的長期探索,科學家們發現了五彩冠龍、難逃泥潭龍等關鍵化石,尤其是1996年中國遼寧西部首次發現的保存羽毛的恐龍化石——原始中華鳥龍,為鳥類恐龍起源假說提供了直接證據。此外,生物力學分析顯示小盜龍等四翼恐龍具備滑翔能力,進一步支持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假說。
周忠和:從博物學到演化生物學——三位科學家的故事
![]()
2025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周忠和在《從博物學到演化生物學——三位科學家的故事》的演講中,介紹了介紹了博物學向演化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及三位杰出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恩斯特·邁爾和愛德華·威爾遜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他詳細闡述了博物學的定義,即對自然進行記述和系統解釋的科學,并列舉了亞里士多德、洪堡等著名博物學家為自然科學奠定基礎的事跡。
同時,他深入介紹了達爾文作為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的雙重身份及其代表作品,邁爾提出的“生物學物種”概念及作為“現代綜合進化學派”奠基人的地位,以及威爾遜以《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引發爭議并獲得多項科學榮譽的成就。
最后,他總結了三位科學家的共同點,強調他們對演化生物學發展的引導作用及揭示物種形成演化機制的重要意義。
戴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無耗散電運輸
![]()
2025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戴希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無耗散電運輸現象》演講中,介紹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中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原理、發現過程及其在無耗散電輸運中的革命性應用。他詳細闡述了固體中電子態的多樣性(如金屬、超導體、拓撲絕緣體等),指出傳統電子輸運因碰撞發熱導致的能量損耗問題,并強調量子霍爾效應體系通過邊緣態實現無耗散傳輸的獨特性。
他進一步介紹了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如何突破量子霍爾效應對外磁場的依賴,最終通過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低能耗電子器件開辟了新路徑。
丁洪:固體宇宙中的新奇準粒子
![]()
2025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丁洪在《固體宇宙中的新奇準粒子》演講中表示,宇宙由玻色子和費米子構成,而固體材料中的電子與晶格相互作用可形成類似基本粒子的“準粒子”,這些準粒子可能遵循與基本粒子相同的物理方程。
他重點介紹了固體中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的實驗發現,特別是2015年在固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外爾費米子,以及馬約拉納費米子作為“天使粒子”在拓撲量子計算中的潛在應用。
此外,他還探討了通過拓撲超導異質結、鐵基超導體等途徑尋找馬約拉納任意子的進展,并指出這類準粒子可能為未來量子計算技術帶來突破性發展。
獲獎者對話青少年:讓科學相伴少年成長
![]()
現場,同學們圍繞“古生物學如何影響未來”“古生物學與AI的結合”等話題與徐星、周忠和教授展開對話。
徐星教授表示,科學是面向未來的學科,當下很多技術方法及獲獎成果對現代文明有貢獻且助力走向未來。古生物學看似“無用”,但科學發展常從無用走向有用。研究古生物學等對人類起源、演化的研究,可通過生物多樣性演化規律預測未來環境變化對生態的影響并提早預防。
![]()
他談到,當前一種普遍認知是應至少將AI當作基本工具去了解和學習,在此基礎上,AI涉及各個學科,年輕人在嘗試將其應用于學科研究,如在恐龍化石研究中探索AI能否加速數據采集進程、幫助更快對復雜化石進行分類。AI技術未來必將在各學科包括古生物學中更廣泛使用,但其進展速度以及對生命演化認知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
周忠和教授引用威爾遜三大哲學問題(我們是誰、從哪來、向哪去),關鍵在于了解過去,進而探討向哪里去,這體現了古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威爾遜還強調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融合,指出古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整合對理解自然和人文知識融合意義重大,雖其夢想未實現,但仍有啟發,古生物學等小學科在知識整合中有獨特作用。
在AI與古生物學結合的話題中,周忠和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學科的應用存在差異,某些領域已有令人興奮的成果,在古生物學中大家也在嘗試,但目前還未看到特別顯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待任何方法都要熱情擁抱但不過分依賴,畢竟古生物學研究體系和方法多樣。關于古生物學,建議有機會多去逛逛博物館或著名化石產地,親身感受那些歷經歲月沉淀的化石魅力,直觀了解古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這能極大地拓寬對古生物學的認知視野。
![]()
圍繞青少年提出的“AI發展對物質科學學習的幫助”“科學研究的選擇”的問題,丁洪教授表示,自己中學就熱愛計算機與工程。2016年阿爾法狗戰勝人類頂尖棋手,讓他看到AI巨大潛力。人類大腦進化能量消耗大、壽命有限,AI卻進步快、能源問題小,他認為未來AI智慧將遠超進化緩慢的人類。
![]()
他指出,科學推動技術發展,一些看似無用的數學理論很快在密碼學等領域應用;同時,現代科學依賴技術進步,技術進步讓我們能開展諸多科學測量。所以,不必刻意區分做科學還是技術,二者本為一體。
![]()
戴希教授表示,AI已經成為他探討物理問題的重要伙伴,AI給出的看法和推理像博士生一樣出色,原本幾天才能完成的指導反饋,現在縮短到幾分鐘,AI還會持續思考、推導公式。他檢查AI的推導結果,指出問題后,AI幾分鐘就能改進,這樣的互動每天都在發生。但他也覺得有些“可怕”,因為人有研究的目的性,而AI缺乏目的性,要是AI有了目的性且人類不理解,就可能有失控風險。
他指出,科學與技術如今相互促進、界限漸趨模糊,科學促進技術發展,技術為科學發現提供助力。但人與人在興趣上存在顯著差異,有人專注于發現,對發現的應用了解不多,這種興趣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大家從自身獨特興趣出發,以不同視角和方式看待世界,才能讓世界充滿多樣性和可能性。
![]()
跳水奧運冠軍高敏女士在現場與科學家和青少年展開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交流。她表示,運動員和科學家存在諸多共通之處。其一,二者都需耐得住寂寞,成功絕非偶然,就像她從小在跳水運動上有很大天賦,也需要刻苦的訓練以并反復研究全世界頂尖運動員的跳水技術。其二,都要有一顆勇敢的心,敢于創新、敢于突破常規去思考,才能讓人保持領先優勢。其三,具備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至關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