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5年“陽明杯·北極熊”中日韓圍棋精英邀請賽正式開賽。這一天,也是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的誕辰。
500多年前,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出“心即理”這一核心哲學理論,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所形成的“陽明心學”不僅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大高峰,也對日本、韓國等國家產生深遠影響。
![]()
500多年后,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的職業圍棋精英在貴州相聚,以“陽明文化”為底色,用圍棋這一同樣起源于中國,傳播至日本、韓國的古老智慧博弈運動,演繹“知行合一”的新故事。
黑白方寸之間,心學與圍棋相遇,將在為期4天的賽事活動中產生穿越500年的哲學共振。
兩條相似的傳播軌跡
“欲懷劉項當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500多年前,王陽明在九華山寫下《題四老圍棋圖》,以“棋道”寓“政道”,顯露其“心外無理”的價值取向,也反映出他對圍棋的喜愛。這首詩也像一個隱喻,展現了心學與圍棋的關聯。
從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來看,二者從歷史起源到向外傳播的路徑十分相似。
圍棋起源于中國,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相關記載,后經各種途徑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并向世界各地傳播開去。作為中華民族發明的迄今最古老的智力博弈活動之一,圍棋是“琴棋書畫”四大文化之一,不僅在古代被視為個人的文化修養,更反映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
而王陽明自“龍場悟道”開創“心學”后,這一思想也逐漸傳播至同樣處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韓國。據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榮譽院長張新民介紹,在日本明治維新的社會激烈變革中,陽明學逐漸擴大并真正構成日本社會思潮的高峰期。在韓國的發展,則因強調“實心”“實行”的重要性,而表現出不少“心學”與“理學”交織互融后的實學特征。
同樣起源于中國,同樣傳播至日本、韓國并在當地產生在地化發展,從而兩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心學”與圍棋則作為兩大中國傳統文化瑰寶,走出了相似的對外傳播軌跡。
“王學圣地”的文化交融
在貴州,陽明文化與圍棋文化的交融并非偶然。
《傳習錄》中,王陽明與弟子陸澄和陳九川的對話中,都提到“人須在事上磨”;《王陽明全集·與楊仕德薛尚謙書》則記載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著名論斷。而在圍棋的對弈中,高手之間不僅是方寸棋盤上的廝殺,亦是心理上的攻防,強調“心悟”的圍棋或與“心學”中“事上磨”“破心中賊”的說法有所呼應。
作為“心學”開端之地,貴州被譽為“王學圣地”,數十年來,一直作為研究陽明文化的主要場域,匯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不斷推動對陽明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在2016年于修文縣舉辦的第5屆國際陽明文化節系列活動中,圍棋也成為此次文化活動中的主角之一。
文化節期間,2016-2017城市圍棋聯賽常規賽D組7輪貴陽修文賽會同步舉行,王汝南、常昊、何云波等專家學者還出席了陽明文化與圍棋論壇,暢談圍棋與陽明文化之關聯。
常昊在發言中提到,自己曾在世界大賽決賽中未拿到冠軍,內心備受煎熬,破除心魔后才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應氏杯重奪獎杯”。活動現場,更有專家點明了“心學”與圍棋的內在關聯:“王陽明研究人心,發揚了心學,而圍棋手也必須要具備修煉心的境界,首先立志,‘內圣外王’,方能脫穎而出。”
在貴州,“心學”與圍棋的發展也是雙線并行。陽明文化發展方面,貴陽孔學堂、修文陽明文化園等均長期開展各類學術論壇、峰會和陽明文化交流活動,海內外“心學”專家在貴陽論道,對這一傳統哲學思想進行新時代的詮釋。而圍棋發展方面,氛圍也相當濃厚,據了解,早在1930年秋,貴陽就有了第一個圍棋組織——“弈樓”,1939年,就舉辦了貴州省第一屆弈棋比賽。此后,在茶館、公園,圍棋逐漸融入市民的生活方式,如今,南明河畔貴陽棋院的落子聲,又碰撞出青少年圍棋群體的新氣象。
傳統與當代碰撞新火花
4場對弈,5項子活動。為期4天的2025“陽明杯·北極熊”中日韓圍棋精英邀請賽,跨越三國、匯聚了中日韓16名頂尖職業棋手,將對“心學”與圍棋的交融進行新的詮釋。
在賽前發布的宣傳片《擺兩手》中,來自貴陽的圍棋世界冠軍唐韋星與由貴州京劇院院長馮冠博飾演的王陽明在陽明祠中相遇,二者以一場棋局展開穿越500年的心靈對話,厚積薄發,以棋問道,向圍棋世界發出盛情邀請。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中國圍棋協會主席常昊、中國圍棋協會名譽主席王汝南、日本棋院圍棋文化交流大使孔令文、韓國圍棋代表團團長金成萬等嘉賓,將在高校和小學,以及甲秀樓、陽明祠、修文陽明文化園等景點,與學生、市民展開圍棋文化交流活動,從不同層面加大貴陽圍棋推廣力度。而16名職業棋手則將展開4場精彩對弈,掀起圍棋世界的巔峰之戰。
本次賽事活動的最后一天,賽事組委會專門設計了“知行之旅”文化體驗線路,邀請參賽者從棋局的“事上磨煉”,移步到思想的“源頭活水”。屆時,棋手們將在王陽明于500年前悟道的“玩易窩”感悟圣人之道,在陽明文化園追溯王陽明生平,在穿越500年的對話中,完成一次心學洗禮。
![]()
來源 |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編輯 | 趙子滟
統籌 | 吳亞鵬
編審 | 趙禾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