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畫榆林
10月30日,貝森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布了中美馬來西亞談判以及雙方高層在韓國會晤的更多細節以及后續安排。
中美在韓國會晤,等于確認了不久前雙方談判代表在馬來西亞的磋商成果。但目前沒有聯合聲明或者公報等雙方一致確認的細化內容。
對此貝森特稱,實際上在中美在韓國會晤前一天,雙方協議已經敲定了。換句話說中美新一輪貿易協議的內容已經完成確認。他認為最快在下周雙方就可能交換簽署。
這意味著全球屆時都能看到中美各自承諾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細化成果。
![]()
前言
2025 年 10 月 26 日下午,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中美經貿磋商現場傳出關鍵消息。經過兩天共計 7 小時的密集對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會后記者會上公開表示,雙方已搭建起 “非常成功的框架”,為后續簽署正式經貿協議奠定基礎,這一表態直接回應了此前市場對中美貿易關系的擔憂。
此次磋商由中方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共同牽頭,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等核心成員全程參與,議題覆蓋出口管制、關稅、農產品貿易等多個長期爭議領域。
![]()
貝森特在接受 NBC 采訪時進一步披露,框架協議的核心在于雙向關切的平衡處理:美方已明確擱置 11 月 1 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征 100% 關稅的計劃,中方則同意將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延遲一年執行。
這一安排化解了此前最尖銳的貿易摩擦風險 ——10 月 10 日特朗普曾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加征關稅,以反制中方 10 月 9 日出臺的稀土管控新規,而稀土作為美國軍工與 AI 產業的關鍵原料,其供應穩定性直接影響相關產業運轉。
![]()
中方談判代表李成鋼則補充說明,雙方就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調整美方 301 條款下船舶收費措施等問題形成初步共識,下一步將各自履行內部報批程序,協議最終文本有望提交兩國領導人審議。
磋商過程中,雙方的博弈與妥協清晰可見。首日會談聚焦出口管制議題時,美方保持強硬立場,中方則堅定維護自身利益邊界;進入大豆貿易與稀土管制等實質議題后,務實協商成為主流。
![]()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見證了部分關鍵環節,會后稱贊此次對話 “為區域貿易穩定注入信心”。
特朗普在東盟峰會期間也對媒體表示,有信心與中方達成 “非常全面的協議”,側面印證了框架協議的重要性。
18 萬噸訂單重啟市場流動
美國財長提及的 “擴大農產品貿易” 很快有了具體落地。10 月 29 日,美國農業部(USDA)出口檢驗數據顯示,中國已完成新銷售年度首批美國大豆采購,三船訂單總量達 18 萬噸,貨物預定于 2025 年 12 月至 2026 年 1 月從墨西哥灣沿岸的新奧爾良港、休斯頓港裝船,最終運往山東、遼寧等地的大型榨油廠。
![]()
這一訂單打破了自 9 月 1 日銷售年度開啟以來近兩個月的 “零采購” 僵局,迅速引發全球農產品市場關注。
訂單細節透露出雙方的務實考量。此次采購的大豆以蛋白含量 35% 以上的高蛋白品種為主,正是中國養殖業急需的飼料原料,采購方涵蓋美國嘉吉、ADM 等國際糧商及愛荷華州、伊利諾伊州的本土農場合作社,價格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貨價格貼水 5 美分 / 蒲式耳,處于近半年中等區間,兼顧了中方企業成本與美方農戶利潤。
![]()
對美國農業而言,這一訂單的象征意義遠超實際規模 —— 美國大豆協會數據顯示,2025 年大豆產量預計達 1.23 億噸,截至 10 月底庫存已達 1800 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 35%,部分農場主面臨倉儲不足壓力,愛荷華州大豆協會會長約翰?海耶斯坦言 “中國的采購讓農場主看到了市場希望”。
中國市場的需求支撐同樣關鍵。作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中國 2024 年進口量達 9800 萬噸,此前因貿易摩擦,美國大豆占比僅 12%,過度依賴南美市場。
![]()
2025 年南美遭遇干旱導致巴西產量預計減少 5%,阿根廷關稅政策存疑,美國大豆的補充采購成為優化進口結構的必然選擇。
山東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采購負責人表示,18 萬噸大豆加工后可產出 14.4 萬噸豆粕,能緩解當前 3800 元 / 噸高位下的飼料原料緊張局面,相關運輸、裝卸環節還將產生約 800 萬元物流收入。
![]()
新能源與傳統領域雙向發力
在貝森特提及的能源合作領域,中美已呈現多維度推進態勢。10 月 30 日釜山元首會晤中,雙方重申支持 G20 “到 203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 的目標,為新能源合作劃定方向。
這一共識與產業互補性高度契合:中國 2024 年光伏組件全球市場份額超 80%,動力電池產能占比達 60%,美國則計劃 2025 年新增可再生能源投資超 500 億美元,且光儲產業供給缺口達 30%,短期內難以擺脫進口依賴。
![]()
企業層面的合作已率先突破。協合新能源近期宣布投資 1.14 億美元在美國建設 147 兆瓦太陽能電站及配套儲能系統,預計 2027 年投產。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已實現對北美市場的穩定供應。即便面臨關稅壁壘,2024 年中美新能源產品貿易額仍達 320 億美元,光伏逆變器、電動車零部件等逆勢增長 12%,美國商務部對東南亞光伏反傾銷稅率的設定,反而凸顯了中國產品的供應鏈韌性。
![]()
傳統能源領域的互動同樣值得關注。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其液化天然氣(LNG)出口產能近年持續擴張,正尋求亞洲市場增量,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對多元化能源供應有長期需求。
雙方在 2009 年《可再生能源伙伴關系備忘錄》框架下曾成功開展青海太陽能熱發電項目,這種 “政府引導、企業主導” 的模式被業內視為可復制范本。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此前強調,“美方應采取實際行動創造合作條件”,暗示技術轉讓、市場準入等問題仍是待解挑戰,但貝森特在磋商后表態中已將能源合作列為 “協議簽署后的重點推進領域”。
經濟需求與政治考量交織
此次中美合作動向的背后,是雙方經濟基本面的現實需求。美國方面,2025 年以來對華關稅已累計升至 125%,但彭博社數據顯示,美國每天仍有約 10 億美元中國商品進口,9 月進口量較 8 月小幅上升,顯示 “脫鉤” 難度。
![]()
中西部農業州的選票壓力更為直接,2026 年中期選舉臨近,大豆主產區愛荷華、伊利諾伊等搖擺州的農場主支持率對共和黨至關重要,18 萬噸訂單帶來的 2000 個短期就業崗位及 2.16 億美元 GDP 增量,成為緩解政治壓力的及時雨。
對中國而言,協議框架的達成有助于穩定外貿預期。商務部數據顯示,稀土出口管制延遲一年可避免相關產業鏈遭遇美方反制,而大豆進口多元化能降低南美供應波動風險。
![]()
新能源合作的推進則與 “雙碳” 目標形成呼應,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披露,當前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已達 60%,全社會每 3 度電就有 1 度是綠電,與美國的技術合作將加速能源轉型進程。
全球層面,中美經貿關系的緩和釋放出積極信號。英國廣播公司指出,中美貿易戰若持續升級,將對全球經濟造成 “毀滅性后果”,兩國股指已多次因關系緊張出現波動。
![]()
聯合國氣候變化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認為,中美在 COP28 前的新能源合作表態,“為全球氣候談判注入關鍵動力”,畢竟兩國作為最大碳排放國,合計貢獻了全球超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
從框架到落地的關鍵步驟
目前中美雙方的核心任務是推動框架協議轉化為具體文本。貝森特透露,關稅暫停期延長、船舶收費調整等細節已進入條文擬定階段,預計 11 月中旬完成初稿。
![]()
大豆貿易的后續采購規模成為觀察窗口,美國農業部部長湯姆?維爾薩克表示,期待中方擴大采購,而中方企業已開始調研美國中西部產區的大豆品質與物流成本,不排除追加訂單的可能。
能源合作的深化則需突破政策與技術瓶頸。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本土化要求與中國 “雙碳” 政策的銜接、碳捕集(CCUS)等前沿領域的標準對接,均需專門工作組協商。
![]()
中國國家能源局與美國能源部已計劃重啟雙邊對話機制,首批議題包括綠氫貿易標準、智能電網技術交流等。
結語
市場對協議簽署抱有樂觀預期。路透社調查顯示,多數分析師認為正式協議有望在 APEC 峰會期間落地,這將帶動中美農產品、能源、新能源等領域的貿易增長。
![]()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指出,此次磋商成果來之不易,雙方需通過持續對話維護合作氛圍,而從框架到落地的每一步,都將影響全球經貿格局的走向。
參考信源
![]()
![]()
《中美經貿磋商達框架性協議》·人民網·2025年10月27日
《美財長貝森特稱中國延緩稀土管控一年》·環球網·2025年10月26日
《專家解讀中美貿易談判成果:中國穩中求進掌控主動》·新華網·2025年10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