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鐵西區的李子
一
網友最近發現了時尚在經濟周期中的規律:在經濟上行期,潮流趨向突出身材曲線,推崇性感熱情;反之,潮流則趨向擴型,突出一個松弛。
二
最近,保時捷官宣邁克爾·萊特斯博士(Dr. Michael Leiters)將接替奧博穆(Dr. Oliver Blume)出任公司CEO,后者卸任后仍繼續擔任大眾集團CEO。任命將于2026年1月1日生效。
保時捷這次高層調整,可以與之前大眾集團CEO迪斯的出局連起來看。
迪斯在任內推動了大眾品牌與集團激進的轉型,屬于左派。
奧博穆在保時捷CEO任內推出了Taycan(參數丨圖片),接任大眾CEO之后放緩了集團轉型的步伐,同樣支持改革、但不那么激進,屬于左傾。
至于保時捷新任CEO萊特斯……
![]()
邁克爾·萊特斯博士(Dr. Michael Leiters)
三
保時捷與大眾的人事任命總帶著濃濃的宮斗色彩。
3年前的夏天,迪斯前幾個小時還在社交媒體上鼓勵員工并視察美國工廠,幾個小時后就被監事會解除任命。這種狀況顯然說明迪斯在大眾監事會中、至少某個派別里是得到了支持承諾的,只是后者迫于業績與反對派的壓力不得不妥協,這才導致了迪斯那么富有戲劇性的出局。
這種不同勢力之間的角力在保時捷CEO換人中得到了延續。
奧博穆及其支持者推出的繼任人選,是領導開發了Taycan的斯特凡·韋克巴赫(Stefan Weckbach),同時也是奧博穆的親信。后者如果順利上任,奧博穆任職保時捷CEO期間的決策遺產將最大程度得到保留,保時捷的整體戰略方向也將毫無疑問得到延續。
保時捷監事會否決了奧博穆的美夢。就像我們看到的,它們選擇了萊特斯,他曾在保時捷就職超過13年,之后擔任法拉利CTO超過8年,上一份工作是邁凱倫CEO,2022年7月至2025年4月。
媒體介紹萊特斯的時候,往往對其法拉利與邁凱倫的職業經歷一筆帶過,只有說到其保時捷生涯會多說一句「主導/負責了Cayenne與Macan的開發」。通過這些介紹,我們能對萊特斯的領導風格有個大體的判斷。
擔任法拉利CTO與邁凱倫CEO的時候,萊特斯并沒有留下很耀眼的成績——這并不能說是失敗——他也不需要留下很耀眼的成績,對于法拉利和邁凱倫這種食物鏈頂端的超跑品牌,維持現狀就是成功。
在保時捷的職業生涯是萊特斯的高光,他為Cayenne和Macan這兩款SUV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兩款車型對于保時捷來說,利潤意義遠遠大于技術意義與產品意義。
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八九不離十的大體判斷:
法拉利與邁凱倫的職業生涯說明,萊特斯善于讓身處食物鏈上層的汽車公司維持生態位的優勢;
負責了Cayenne與Macan項目說明,萊特斯有能力讓一家汽車公司利用自身的生態位優勢收割利益。
萊特斯是右邊的,他是保守派。
四
迪斯下臺的主因有兩個。其一是激進改革的失敗,集整個集團之力推出的ID系列市場回饋不及預期;其二是轉型不暢導致集團收益下滑,不得不大幅裁員。原因一導致了原因二,屬于連鎖反應。
保時捷不久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公司三季度虧損近10億歐元,前三季度銷售利潤4000萬歐元,同比下降99%。受業績所累,保時捷公布了「今年內2000個臨時崗位、2029年前1900人」的裁員計劃。
今天的保時捷、3年前的大眾……
還記得《讓子彈飛》的經典臺詞吧,「彼時彼刻」、「此時此刻」、「如此相像」……
大眾集團3年前用不那么激進的改革派奧博穆換掉激進改革派迪斯,今天保時捷用保守派的萊特斯換掉不那么激進的改革派奧博穆。
循序漸進,逐步轉向,符合慣性規律。
![]()
奧博穆(Dr. Oliver Blume)
五
如果僅僅是業績下滑,保時捷不至于如此焦慮。
美國市場受阻是因為關稅。高層政治博弈,企業再大影響力也注定有限,更何況對面還是特朗普,除非白送他點股份,否則保時捷在美國市場一時半會得不到什么保證。
至于中國市場,情況就更復雜了。開篇我們提到過時尚在經濟周期中的規律,經濟上行期服飾偏緊身、性感,反之服飾偏擴型、松弛。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看看這幾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趨勢之一是「理想化」和智能電車,三排座SUV和MPV一款接一款,智能硬件化的新能源車型占領市場;趨勢之二是大量超跑和豪華品牌收縮,如保時捷、瑪莎拉蒂、法拉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BBA份額被快速吞噬。
闊腿褲取代緊身牛仔褲;三排座大車取代超跑。合理。(或許有人要說SU7 Ultra,這畢竟是大現象中的小案例,就好比滿大街闊腿褲的今天,緊貼身體的壓縮褲同樣是時尚單品,一樣的道理)
保時捷這類超跑的定位是有錢人(尤其是二代)的大玩具,當年有錢人私募一年的收益就夠不止一輛,給孩子買個車灑灑水,這兩年資產升值不那么容易了,私募又成群結隊爆雷,自然要收著點。至于另一個主力消費人群,大中產,情況還不只是資產升值放緩那么簡單,財富收縮都有可能,于是消費轉向保守、回歸家庭。
以上是市場外因素,好比雨雪大風,個體左右不了,心態放寬的話躺平都行。壞就壞在市場內部的巨變。面對智能電車,BBA瞬間崩盤。BBA是保時捷們的護城河,就好像大眾、豐田是BBA的護城河一樣。大眾和豐田作為BBA的護城河,沒守住,BBA自己很快也崩了。
大眾和豐田的上面是BBA,BBA的上面就是保時捷了,現實或許比想象中來得兇險。
六
看起來,保時捷的問題似乎是這樣的:
如果判斷當下的困境僅僅是市場外部因素導致,收縮經營熬過去是最佳選擇;
如果判斷市場內部巨變會像從大眾、豐田傳導到BBA那樣,迅速傳導到自己,那就要轉型。
實際上,保時捷真正的問題是:
即便判斷市場內部巨變會傳導到自己,它又能怎么轉型?
![]()
如果是保守轉型,保時捷已經試過了。Taycan是純電車,保時捷用這款產品宣告,即便純電,保時捷仍然是保時捷。
如果是激進轉型,大眾試過了。ID系列不只是純電車,而且更智能,大眾嘗試用這個系列宣告,大眾將成為智能電車品牌。
結局你我都已看到,不論是保時捷的保守轉型,還是大眾的激進轉型,兩者都難言成功。前者是因為市場不認可,后者更無解,是因為自身能力、基因與愿景完全不匹配。
還有一種轉型方式是尋求外力協助。大眾搞不定,便求助中方合資伙伴,利用奧迪推出新能源品牌探探路。日系搞不定,也求助中方合資伙伴,利用自主合資探探路。
保守轉型銷量不佳;激進轉型行不通;尋求外力協助,還沒有那個必要,市場內部巨變畢竟還沒傳導到自己,更何況集團里就有奧迪正在摸索,可以先觀望一陣。
因此,保時捷當下首先要面對的,是市場外部因素導致的業績下滑。
那么,先收縮經營熬過去。在官宣CEO換人消息之前,保時捷在過去兩個月已經先后宣布自主生產電池計劃終止、數款純電車型上市推遲、全新純電平臺研發無限期延后、延長多款燃油及混動車型的生命周期。
萊特斯向右,選擇萊特斯,是因為保時捷向右。
文章所有圖片均來自保時捷官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