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這片廣闊海域又一次成為全球軍事關注的焦點,美軍尼米茲號航母短短三十分鐘內連續損失兩架艦載機——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和一架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墜機地點通過美軍P-8A反潛機的長時間盤旋飛行軌跡被大致鎖定。
兩起事故間隔極短,機組人員雖全部獲救,但戰機殘骸沉入海底,瞬間點燃了一場圍繞打撈權的地下競賽。
![]()
美軍初步調查將矛頭指向艦載機燃油污染問題。特朗普公開表態稱“并非惡意行為”,強調燃料可能存在問題,美國海軍隨后證實,兩架墜毀機型均使用JP-5航空燃油,污染或是事故主因。
但這解釋引發連環疑問:若燃油真有問題,為何同一航母上其他艦載機安然無恙?是否與美軍為縮減成本采購非常規渠道燃料有關? 盡管官方強調調查需數月甚至數年,但外界普遍認為,連續墜機暴露了美軍后勤維護的深層漏洞。
殘骸打撈才是真正的博弈核心,美軍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已對相關海域實施封鎖,嚴防中國漁民或打撈力量靠近。
但美軍現場缺乏專業打撈設備,必須從外部調派或雇傭第三方打撈船。這些船只趕到南海至少需半個月,而期間海流涌動、臺風頻發,殘骸位置可能已大幅偏移,打撈難度成倍增加。
![]()
相比之下,中國在南海的打撈能力占據明顯優勢,中國打撈船不僅設備齊全、經驗豐富,而且熟悉南海海況與海底地形,加之近岸調度靈活,5至7天即可完成打撈作業,有分析甚至指出,美軍船只抵達的半個月里,中國足夠完成十次以上打撈。
不過中方態度克制,公開聲明僅表示“愿從人道主義角度提供必要協助”,并未顯露搶撈意圖。
軍事愛好者們熱議的不僅是打撈速度,還有殘骸的技術價值。MH-60R直升機和F/A-18E/F艦載機雖非美軍最新裝備,但其雷達系統、任務數據等部件仍具研究意義。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隨著中國殲-15T、殲-35等電磁彈射型艦載機的成熟,這些老舊型號的參考價值已大幅降低。
更深層看,這場事故折射出美軍戰略疲憊。“尼米茲”號作為核動力航母的開創者,本次任務可能是其退役前最后一次部署,卻以尷尬事故收場。
![]()
與此同時,中國8萬噸級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正加速服役進程。兩相對比,南海的力量天平正在悄然傾斜。
打撈行動尚未開始,海上對峙的暗涌早已波動。殘骸最終落入誰手,將不僅取決于技術能力,更是一場戰略意志與區域掌控力的無聲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