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一則噩耗刷屏網(wǎng)絡(luò)。
76歲的許紹雄因癌癥致器官衰竭安詳離世。
央視新聞第一時間發(fā)布的悼念文案,更是讓公眾開始重新審視這位“香港影壇無冕綠葉”的一生。
![]()
76歲的許紹雄,那個我們無比熟悉的“金牌配角”,因病離世了。
整個演藝圈都在悼念他,佘詩曼、林峯等好友曾在他病危時趕赴醫(yī)院,TVB也發(fā)布了官方訃聞。
可就在一片惋惜聲中,央視網(wǎng)的一個舉動,卻顯得格外特別,甚至有些出人意料。
![]()
他們沒有長篇大論地回顧許紹雄超過半個世紀的演藝生涯,沒有盤點他那上百部作品里的經(jīng)典形象,而是只轉(zhuǎn)發(fā)了一段他生前朗誦“僑批”的舊視頻。
配的文案是:“跟隨許紹雄的講述,感受僑批里的家國情懷”。
為什么是“僑批”?一個大眾印象里的“TVB熟臉綠葉”,為何會獲得國家級媒體如此精準而深刻的文化定位?
![]()
一個配角的“身后殊榮”
許紹雄是誰?你可能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但你絕對認得他的臉。
他是1983版《射雕英雄傳》里那個有點滑頭的“妙手書生”朱聰,是電影《暗戰(zhàn)》里咋咋呼呼卻總在關(guān)鍵時刻掉鏈子的黃啟發(fā)警官,也是《無間道》里那個沉穩(wěn)的上司。
從業(yè)五十余年,他演了上百部戲,幾乎全是配角。
他自己也坦然接受,甚至曾自嘲因為長相“少年老成”,天生就不是主角的料。
他還開玩笑說:“要價低,所以很多人找”。
![]()
就是這樣一個從不爭番位、不搶風(fēng)頭的“綠葉”,兢兢業(yè)業(yè)地在鏡頭前站了一輩子。
可央視的悼念,卻完全跳脫出了他“演員”的身份。
沒有提《射雕》,也沒提金像獎提名,單單拎出了“僑批”這個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文化符號。
這等于是在他身后,蓋上了一個分量極重的“文化印章”,將他從一個敬業(yè)的職業(yè)演員,直接提升到了“家國情懷傳遞者”的高度。
![]()
這種巨大的反差,立刻引發(fā)了公眾的好奇。
一個香港演員,和沉淀著百年華人遷徙史的僑批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深層聯(lián)系,能讓央媒在他離世后,給予如此獨特的“身后殊榮”?
![]()
聲音背后的百年家史
答案,就藏在那段視頻里,藏在他朗誦的聲音里。
視頻里,許紹雄的聲音透著一種沉穩(wěn)與質(zhì)樸,沒有半點刻意的修飾,也沒有那些舞臺上常見的華麗朗誦技巧。
他說話的方式,更像是家族里年長的長輩,在昏黃的燈光下,靜靜講述著被時間掩埋的往事。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帶著天然的重量與溫度。
![]()
當他念出“巧兒吾妻,見字如面”時,那種發(fā)自肺腑的牽掛與溫情,仿佛跨越了歲月與空間的阻隔,直擊人心,讓人幾乎忘記自己是在看一段表演。
這種讓人心生共鳴的真誠,并非源自演員的技巧,而是來自于一種天然的“共情”。
他不是在演戲,而是在把自己融入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悲歡離合。
而這種共情的根,恰恰深深扎在他顯赫得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家世之中。
許紹雄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演員,他的一生承載著濃厚的歷史印記,是名門之后,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
他的太公是晚清一品大員、慈禧太后的干兒子許應(yīng)骙,這樣的身份意味著從小生長在權(quán)勢與禮儀交織的環(huán)境里。
叔公中,一位是參與創(chuàng)立黃埔軍校的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另一位曾任廣州教育局長的許崇清,都是近代史上極具分量的人物。
而他的姑婆更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許廣平,與魯迅的親緣關(guān)系更是將家族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緊密聯(lián)系。
換句話說,他的姑爺爺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匠魯迅。
![]()
這樣的家族背景,讓許紹雄的生命中,從小便充滿了歷史的厚度。
他的成長,不僅是在演藝圈摸爬滾打,更是在一脈家族記憶和中國百年風(fēng)云的交織中汲取力量。
盡管他從未拿這些顯赫的關(guān)系去炫耀或鋪路,但血脈里的歷史沉淀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讓他在面對角色、講述故事時,自帶一種穿越歷史與現(xiàn)實的重量感。
無怪乎,他的每一次朗讀、每一句敘述,都能讓觀眾感受到那份無法復(fù)制的真誠與深情。
![]()
再加上他本人的經(jīng)歷,祖籍廣東,出生于香港,童年又在廣州生活過。
這種個人軌跡中的“離散”與“回歸”,讓他對僑批里那種“三江出海,一紙歸鄉(xiāng)”的漂泊感與思鄉(xiāng)情,有著與生俱來的理解。
他讀的不是信,而是自己血脈里流淌的歷史回響。
![]()
成龍當年沒說錯的話
央視選擇用“僑批”來定義許紹雄,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褒獎,更像是在借他向當下這個略顯浮躁的時代,傳遞一種清晰的價值觀。
它讓我們想起了多年前,成龍說過的一句話。
當時成龍說,“愛國情懷刻在中國人骨子里,明星名人應(yīng)做好表率,這是義不容辭的責(zé)任。”
這番話在當時曾引起不小的爭議,一些人認為這是“道德綁架”,是“高談闊論”。
而許紹雄的一生,卻為這句話提供了一個最樸素、也最堅實的例證。
![]()
他出身名門,卻選擇靠自己打拼。他入行五十年,卻對獎項淡然處之,認為“沒有也不遺憾”。
他默默參演了大量內(nèi)地與香港的合拍劇,用自己的方式促進兩地觀眾的了解與溝通。
他從不高談闊論,只是低調(diào)地、務(wù)實地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
他用行動印證了,真正的“表率”,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
被時代稀釋的“表率”價值
這種精神,在老一輩藝人中并非孤例。
它同樣存在于演了一輩子小人物,臨終前微博上只留下“我是中國人”五個字的吳孟達身上。
也存在于為了促進兩岸溝通、拍出《八千里路云和月》而奔走的凌峰身上,那位老先生如今已80歲高齡,仍在舞臺上高唱《吾愛吾國》。
他們身上,有一種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認同和責(zé)任擔(dān)當。
![]()
反觀當下,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總收入預(yù)計高達800億,年輕人成為消費主力,市場空前繁榮。
但繁榮的背后,也催生了為求名利、為博流量而不擇手段的種種亂象。
在這樣喧囂浮躁的對比下,許紹雄這樣甘當綠葉、堅守本分、心懷家國的“清流”,其價值就顯得愈發(fā)珍貴和稀缺。
央視的悼念,正是對這種價值的肯定與呼喚。
![]()
筆者認為
10月21日,許紹雄還曾與記者通過電話,沒人想到他的健康狀況會在短短六天內(nèi)急轉(zhuǎn)直下。
他走得如此突然,卻用長達半個世紀的“綠葉”生涯,安靜地詮釋了演員的價值,遠不止于聚光燈下的主角光環(huán)。
央視那段“讀信”視頻,是一份精準的致敬,更是對一種被時代洪流沖淡的“表率”精神的重申。
![]()
他安靜地離去,卻為這個喧囂的娛樂圈,留下了一個深沉的答案:一個公眾人物所能達到的真正高度,不在于他擁有多少流量和名氣,而在于他能為這個社會承擔(dān)多少責(zé)任,傳遞多少正向的價值。
這,或許才是成龍口中那句“義不容辭”,真正的重量。
![]()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封面新聞|“歡喜哥”許紹雄離世,半個月前還在為新劇宣傳
紅星新聞|76歲許紹雄去世,歐陽震華、林保怡、惠英紅等好友發(fā)文悼念
海報新聞|演員許紹雄去世,家族背景顯赫,魯迅是其姑爺爺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