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你是否留意過這樣一種耐人尋味的社會現象?隔壁家的年輕人動用父母畢生積蓄支付首付款,社交平臺上立刻涌現大量“有追求”“成功扎根城市”的贊美之聲。
而同一社區里另一位青年,因備戰考試暫居家中,每月接受父母幾千元生活補貼,卻常遭鄰里私下非議,被貼上“沒出息”“靠父母養活”的標簽。
![]()
同樣是獲得家庭經濟扶持,為何社會輿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更值得深思的是,統計表明當前97%的年輕購房者需依賴父母資金支持,可“啃老”這一貶義詞似乎專為資源匱乏的普通人所保留。
富家子弟繼承多套房產被稱為“家族延續”,普通人家子女與父母同住卻被視為“賴著不走”。這種鮮明對比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社會邏輯?
事實上,“啃老”這個詞自誕生起就帶有對底層群體的歧視色彩,更像是針對普通家庭設計的一道道德枷鎖。
![]()
日常生活中,工薪階層的孩子回家吃飯,親戚們便聚在一起議論:“這么大年紀還不獨立,就知道吃家里”;而那些出身優渥的年輕人,在二十多歲接手千萬資產、掌管企業時,網絡評論卻滿是“少年英才”“繼承家業”的欽佩之語。
同樣是依托家庭背景發展,一邊遭受“無能”指責,另一邊收獲“杰出”贊譽,這種赤裸的雙重標準早已將所謂“啃老”的道德外衣徹底撕破。
![]()
深入觀察便可發現,“啃老”并非普適的倫理評判,而是一種專門用來貶低普通家庭互助行為,同時美化富裕階層資源代際轉移的話語工具。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是否構成“啃老”,根本不取決于實際行為,只取決于錢包厚度。
![]()
例如,富人子女創業,父母直接注資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公眾普遍評價為“支持孩子事業”“眼光長遠”;
而普通人剛畢業,希望專心準備公務員或研究生考試,父母每月資助數千元維持基本開銷,就會被冠以“寄生在家”“毫無志氣”的名號。
同樣是父母對子女的成長扶持,僅因家庭財富差異,便遭遇天壤之別的輿論待遇。這顯然不是道德判斷,而是根深蒂固的貧富偏見。
![]()
居住狀態的評判更是如此:富家孩子住在自家豪宅中,即便長期未就業,也會被形容為“陪伴雙親”“孝順體貼”;
而普通青年住在城區老舊住宅里,哪怕每日奔波求職,仍會被說成“不愿獨立”“能力不足”。
就連購房這件事也充滿矛盾:當一個年輕人依靠父母拿出養老儲蓄甚至舉債湊齊首付時,人們稱贊他“積極進取”“懂得奮斗”;
![]()
但如果他選擇暫緩買房、留在家中節省開支逐步積累,則立刻被批評為“沒本事”“只會啃老”。
反觀一些富裕家庭的后代,直接繼承父母名下的多套房產和商鋪,公眾反應卻是“運氣好”“人生贏家”,從無人提及“啃老”二字。
可見,“啃老”的帽子從來只戴在沒有背景、缺乏資本的普通人頭上。總有人拿“西方孩子十八歲就得自立”來批判國內現狀,仿佛接受家庭援助就是落后的表現,但現實遠非如此簡單。
![]()
研究數據顯示,近半數美國父母會持續向成年子女提供經濟幫助,平均每月資助金額高達1474美元,足以覆蓋多數年輕人的房租或日常消費。
像洛克菲勒家族這樣的豪門,財富已傳承六代,家族成員從小便持有企業股份;沃爾瑪創始人的后人成年后即擁有巨額股權資產。
這些本質上同樣是依賴家庭資源,卻被包裝為“家族治理”“財富傳承”,從未被視為“啃老”。
![]()
更令人唏噓的是部分中國家長的心態:生育時未曾征詢孩子意愿,將其帶到這個世界后,卻在子女成年后反復計算投入成本——“我為你花了多少錢”“供你讀書費了多少心血”。
一旦子女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如未進入高薪行業、未能迅速置業,便會遭到責罵:“白養了”“沒出息,還在啃老”。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現實:在房價飛漲、生活壓力劇增的今天,許多年輕人并非不愿獨立,而是單憑工資收入,即使節衣縮食十幾年,也無法負擔一線城市的房屋首付。
![]()
那句“父母靠不住,一切靠自己”,表面上倡導自立,實則只是針對普通人的道德規訓。沒有人會對一位剛繼承億萬資產的富二代說出這句話。
事實上,代際之間的相互扶持本就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形態,也是親情聯結的重要體現。在中國,60%至70%的嬰幼兒由祖輩協助照看,才使得年輕父母能夠安心投入職場。
超過六成的年輕人在購置首套房時,需要父母提供資金援助,形式包括協助支付首付或分擔月供。
![]()
這些行為本質上是在彌補公共服務的缺失——托育體系不健全、房價嚴重脫離居民收入水平。然而,這些正當的家庭協作卻被“啃老”的污名所掩蓋,仿佛普通家庭的溫情互助成了見不得人的羞恥之事。
進一步思考,這種雙重標準的根源,在于我們無形中接受了由優勢階層主導的話語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富人利用家族資源鋪路被稱為“善于資源整合”“具備戰略思維”,而普通人接受兩千塊生活費備考卻被定義為“缺乏斗志”“依附他人”。
![]()
富家子女出國留學由父母全額出資,被稱為“長遠投資”;普通家庭父母幫忙繳納學費卻被說成“拖累全家”。真正的成熟,并非拒絕一切外援,而是能洞察這種話語操控的虛偽性,擺脫精神束縛。
對于大多數普通青年而言,完全不必因“啃老”一詞而自我懷疑。暫居家中省下房租,是為了更快積累創業本金;接受父母資助備考,是為了爭取更好的職業起點。
只要不是消極逃避、坐享其成,借助家庭力量就無可指摘,反而是一種理性規劃,是在為未來積蓄動能。
![]()
畢竟,真正的獨立不在于表面的“萬事不求人”,而在于清楚自己的方向:該拼搏時全力以赴,該接受支持時坦然接納,待羽翼豐滿后再回饋家人、反哺社會。這才是代際互助應有的意義。
歸根結底,跨代支持是人類文明延續的基礎。從幼年養育到老年贍養,再到親屬間的彼此扶持,正是這種循環賦予社會更多溫情與韌性。
如今,這項本應溫暖人心的傳統卻被階層分化扭曲為攻擊普通人的武器,成為壓制年輕人選擇自由的道德刑具。我們必須正視并打破這種偏見,認識到接受家庭幫助≠“啃老”,拒絕盲目攀比,掙脫情緒勒索,才能活得更加清醒與從容。
當社會逐漸停止用雙重尺度衡量家庭支持,當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代際幫扶的合理性,普通年輕人才能真正卸下心理重負,擁有自主決定生活方式的權利。這,或許正是探討這一議題最深層的價值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