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盛頓發布的消息彭博經濟研究最新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員國達成的全新貿易協議,或呈現“美得更多、東盟獲益更少”的失衡格局。
妮可?戈頓-卡拉泰利與塔瑪拉?馬斯特?亨德森在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前所有協議里,僅柬埔寨的協議內容足夠詳盡、可供深入審視,而這份協議“或為其他希望通過談判實質性削減互惠關稅的東盟國家,埋下不祥伏筆”。兩位經濟學家發出警示,倘若后續談判方依舊僅圍繞華盛頓所提豁免清單展開,“此類協議難以對東盟輸美產品關稅實現實質性削減”。
即便美國對清單上所有潛在豁免產品全額取消互惠關稅,彭博經濟研究測算后發現,其覆蓋范圍仍顯微薄:柬埔寨進口額的占比不足1%,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所占比例分別僅達3%、3.5%、2.7%,在提振與東盟整體貿易方面,其作用著實有限,難以對貿易態勢形成強有力的推動。
回溯周日,特朗普正式宣布與柬埔寨、馬來西亞敲定貿易協定,并與泰國、越南啟動框架性協議。這些合作框架承諾為美國商品打開東盟廣闊市場,覆蓋美國農業、能源、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同時確保美國獲取東盟的關鍵礦產資源。作為交換,美國僅對部分東盟產品免征互惠關稅,且多數豁免產品的具體清單尚未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四項協議均援引了美國9月公布的同一份潛在關稅豁免清單。戈頓-卡拉泰利與亨德森據此判斷,美國后續的任何讓步“大概率仍將從這份清單中選取,柬埔寨協議已印證這一模式”,并直言“對東盟而言,這絕非積極信號”。
經濟學家進一步分析,這份豁免清單本身存在諸多局限:其一,不少產品本就已處于關稅豁免范圍,或受附加條件限制(例如僅適用于民用飛機零部件),實際受益范圍被大幅壓縮;其二,清單涵蓋的產品,并非東盟各國的核心出口領域,難以真正拉動東盟對美貿易增長。
不過報告也指出,美國對關鍵礦產的迫切需求,或為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爭取到一定議價空間,這或許是東盟在失衡協議中,為數不多能撬動談判的突破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