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當東盟與新西蘭在慶祝建交半個世紀的重要節點上頻頻傳遞深化協作的積極信號,當新西蘭總理盧克森攜帶著區域氣候基金、青年科研支持計劃以及擴大教育合作等一攬子方案抵達吉隆坡,許多聚焦亞太經濟格局演變的人不禁發問:這段跨越五十年的外交關系,為何在此刻顯著提速其合作進程?
而在新西蘭加大對東盟投入的背后,一個更值得深思的事實逐漸浮現——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體量早已遙遙領先于新西蘭,且雙方的合作不僅覆蓋范圍更廣,聯動機制也更為緊密和系統化。
今天,我們就深入剖析東盟這一“亞太合作樞紐”所吸引的新西蘭與中國兩種不同但互補的合作路徑,并從中解讀區域發展正在形成的全新趨勢。
![]()
近期,東盟與新西蘭之間的互動頻繁出現在國際經貿新聞中。在紀念雙方建交50周年的高級別峰會上,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公開表達了對新馬伙伴關系的高度評價,稱新西蘭是東盟“可靠而真誠的戰略伙伴”。
他還特別提到,兩國正加快推進《馬來西亞—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MNZFTA)的審查工作,目標是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面升級,以適應當下不斷演進的全球經濟環境。
在第47屆東盟峰會及相關系列會議期間,安瓦爾與新西蘭總理盧克森舉行雙邊會談,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合作的重點方向和發展藍圖。
![]()
在吉隆坡舉辦的工作午宴上,安瓦爾發表講話,為這份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注入了更多人文溫度。
他表示,東盟與新西蘭已“并肩走過五十載”,“我們視你們為值得信賴的朋友與合作伙伴,相信其他東盟國家領導人也有同樣的感受。”
這并非簡單的外交禮節性表達。事實上,新西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是東盟最早的對話伙伴之一,在區域安全架構與多邊經濟治理中始終扮演著建設性角色。
![]()
多年來,從參與構建區域供應鏈規則,到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進程,新西蘭的存在一直體現著務實、穩健與長期主義的合作風格。
此次峰會期間,雙方討論議題已超越傳統商品貿易范疇。安瓦爾明確指出,新西蘭在可持續農業、清潔能源開發及職業技能培訓等領域積累的經驗,恰好契合東盟當前推進綠色轉型的實際需求。
近年來,東盟各國紛紛設定碳中和時間表:印尼正在打造零碳新首都努山塔拉,越南加速布局海上風電項目,泰國則大力發展生物燃料產業,這些都亟需外部技術支持與專業經驗輸入。
![]()
而新西蘭在生態農業管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運營等方面的成熟實踐,正好能與東盟形成有效對接與優勢互補。
與此同時,盧克森也提出了多項具體舉措:設立區域性氣候行動基金,用于支持低碳技術試點項目;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聯合研發;擴大面向東盟學生的獎學金名額,鼓勵更多青年赴新西蘭高校學習先進科技與治理經驗。
這種“頂層設計引導+民間資源協同”的合作模式,既能緩解東盟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瓶頸和技術短板,又能通過人才培育機制筑牢長遠合作根基。可以說,新西蘭此次的戰略布局,精準回應了東盟發展的核心關切。
![]()
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馬來西亞—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的升級談判。
回顧該協定發展歷程,自2009年簽署以來,馬新之間的經貿往來持續深化:馬來西亞的棕櫚油、橡膠制品得以更順暢進入大洋洲市場,而新西蘭優質乳品、牛羊肉等農產品也成為馬來西亞消費者餐桌上的常見選擇。
然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經濟崛起,原有協議中的部分內容已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
本輪審查聚焦三大關鍵領域:更新關稅減讓清單、拓展服務貿易開放范圍、強化數字貿易規則。
舉例而言,原協定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進口稅率安排仍停留在傳統燃油車時代,無法匹配東盟國家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新戰略。
同時,電子商務條款仍局限于基礎貨物交易層面,缺乏對數據跨境流動、數字身份認證、在線支付結算等新興議題的制度設計。
![]()
雙方力爭在年內完成審議程序,正是希望通過制度創新為雙邊乃至整個區域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一份更具前瞻性與包容性的自貿安排,將為企業提供更加清晰穩定的政策預期。
從更大的區域合作圖景來看,新西蘭對東盟的重視還與其深度參與RCEP密切相關。
2020年11月15日,新西蘭作為五個非東盟成員國之一,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為該機制的關鍵參與者。
![]()
RCEP的生效實施,使新西蘭與東盟的合作被納入一個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的區域一體化框架之中。
根據東盟秘書處發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東盟與新西蘭雙邊貿易總額達到126.6億美元(約合531億令吉),東盟已成為新西蘭第三大貿易伙伴,占其2023年對外貿易總量的十分之一。
這一數字背后,反映出雙方在農產品交換、制造業配套、專業技術服務等多個維度的深度融合。
![]()
在峰會期間,盧克森還與東盟各成員國代表舉行閉門磋商,重點探討制定新的區域航空運輸合作協議。
他在發言中強調:“面對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分化,新西蘭致力于與東盟保持緊密聯系,并通過制度化渠道鞏固合作成果。”
“我們的伙伴關系不僅促進共同繁榮,也增強了彼此的安全韌性。我們始終堅持和平共處、相互尊重與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協作。”
![]()
這番表態揭示出新西蘭的深層戰略意圖:在全球秩序重構的大背景下,依托東盟這一“區域穩定錨”,維護自身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與地緣安全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合作具有持久性和連續性,新西蘭與東盟已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機制,規定每兩年舉行一次領導人級別會晤,統籌協調政治互信、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交流三大支柱領域的合作進展。
盧克森曾表示,東盟所展現的“聚合能力”使其能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凝聚共識,而這種定期高層對話機制,正是防止合作碎片化、保障長期穩定推進的關鍵所在。
![]()
不過,當我們把視野從新西蘭擴展至整個東盟對外合作版圖時,便會發現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互動無論在投資規模、項目深度還是覆蓋廣度上,均展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中國連續多年穩居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3年雙邊貿易額突破6.5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3000億美元,廣泛分布于基礎設施、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現代農業等多個關鍵領域。
相較之下,新西蘭的合作側重于綠色技術創新與人力資源開發,而中國則更注重全產業鏈整合與重大民生工程落地。
![]()
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的合作已實現質的飛躍,從早期的單一項目建設邁向區域互聯互通網絡的整體構建。
中老鐵路全線通車后,不僅幫助老撾實現由“陸鎖國”向“陸聯國”的歷史性轉變,更打通了中國西南地區通往中南半島的高效物流通道。
泰國的中泰鐵路、印尼的雅萬高鐵等標志性項目也在穩步推進,極大提升了區域內人員往來與貨物流通效率。
![]()
這些交通動脈帶來的不僅是出行便利,更催生了沿線產業園區的興起與發展。例如,依托中老鐵路建設的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目前已吸引數十家中國企業入駐,涵蓋電子組裝、食品加工、新材料生產等行業,累計創造就業崗位逾五千個。
在制造業領域,中國與東盟的產業鏈協作呈現出高度融合特征。
隨著中國本土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升級,部分勞動密集型環節有序轉移至東盟國家,逐步形成“中國研發設計+東盟生產制造+全球市場銷售”的新型分工體系。
![]()
以越南為例,當地多個電子產業園內,企業普遍采用從中國進口核心元器件、在當地完成裝配后再出口至歐美市場的運作模式。
這種跨國協作既降低了企業的綜合成本,又帶動了本地技術工人培養和產業升級進程。
在數字經濟賽道,中國科技企業與東盟的合作同樣亮點紛呈:TikTok在東南亞建立本地運營團隊,推動內容生態本土化;阿里巴巴旗下Lazada平臺助力數萬家東盟中小企業實現跨境出海;華為則與多國合作部署5G通信基礎設施,顯著提升區域數字連接能力。
![]()
這些合作不僅改變了東盟民眾的消費習慣與生活方式,也為當地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
農業領域的合作也不再局限于初級產品買賣。
中國企業已在東盟多國投資建設熱帶水果種植園、糧食深加工基地,并引入節水灌溉、智能溫室等先進技術,協助當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
在菲律賓,中國農業專家指導農戶改良水稻栽培方法,使單位面積產量提升超過兩成。
在馬來西亞,中馬共建的棕櫚油精煉產業園采用了中國的環保提純工藝,不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還大幅減少了廢水排放與碳足跡。
這種集“資本投入+技術輸出+市場對接”于一體的綜合合作模式,真正實現了雙方利益共享與可持續發展。
![]()
對比新西蘭與中國各自對東盟的合作路徑,可以觀察到兩種截然不同卻又相輔相成的策略取向。
新西蘭憑借其在生態農業、清潔能源、職業教育等方面的專業優勢,與東盟形成“精準匹配、點狀突破”的合作格局。
而中國則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豐富的海外工程經驗,構建起“全域覆蓋、深度嵌入”的全方位合作關系。
![]()
盡管路徑各異,但兩者的核心邏輯一致:圍繞東盟國家自身的發展訴求展開協作,助力其實現經濟增長、結構優化與民生改善。
無論是新西蘭提供的綠色解決方案,還是中國輸出的基建能力和產業鏈資源,本質上都是對東盟發展潛力的認可與響應。
從宏觀視角看,東盟之所以成為全球各大經濟體爭相合作的焦點,根本在于其獨特的地理區位與巨大的成長空間。
![]()
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沖,東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節點。區域內人口總數超6億,年輕群體占比高,勞動力充沛,消費潛力巨大。
近年來,東盟整體經濟增速維持在5%左右,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成為拉動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此背景下,新西蘭加快自貿協定升級步伐,中國持續擴大投資布局,實則是順應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歷史潮流,作出的理性戰略選擇。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這些國際合作的影響觸手可及:可能是超市貨架上價格親民的新西蘭奶粉,可能是社交媒體上朋友乘坐雅萬高鐵旅行的照片,也可能是清晨水果攤上新鮮送達的泰國榴蓮。
而對于企業而言,東盟意味著廣闊的增量市場與全新的發展機遇——無論是中國企業赴東盟設廠布局供應鏈,還是新西蘭企業參與當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都能在合作中挖掘新增長曲線。
最后回到最初的問題:新西蘭與中國在面向東盟的合作中是否存在競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當今高度互聯的世界里,國際合作早已告別“你贏我輸”的舊思維,走向“共生共榮”的新范式。
新西蘭在低碳農業、環境教育等領域的實踐經驗,可為中國—東盟綠色合作提供有益參考;而中國在大型基建、數字平臺建設方面的成功案例,也能為新西蘭企業進入東盟市場創造更有利的基礎條件。
未來,隨著東盟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以及RCEP等區域協定的深入落實,新西蘭、中國與東盟三方的合作將迎來更加豐富多元的可能性。
這種多層次、立體化的協作網絡,終將推動整個亞太地區邁向更均衡、更包容、更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
當我們看到東盟城市中,由中國承建的高速列車穿行而過,新西蘭農業專家在田間教授節水種植技術,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在同一校園交流思想,或許就能真正領悟“伙伴關系”的深層含義——它不只是短期的利益交換,更是長期的信任積累與共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