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風是時光的信使,攜著兩千年的烽煙與雁鳴,掠過陰山山脈的西端。我懷著對漢代邊塞的執念、對昭君故事的悵惘,奔赴巴彥淖爾這片蒼茫大地,只為赴一場與雞鹿塞的千年之約。當那座灰褐色的石城遺址在戈壁盡頭浮現,像一頭靜臥的巨獸,我的腳步頓住,淚水已在眼眶中打轉 —— 這不是普通的廢墟,是貫通陰山南北的軍事咽喉,是承載家國大義與兒女情長的歷史坐標,是刻在戈壁上的無聲史詩。
![]()
雞鹿塞,這座始建于漢武帝時期的石城,藏在烏拉特后旗的荒漠深處。它沒有長城的蜿蜒壯闊,沒有古城的繁華遺跡,卻以純石壘砌的堅韌,守著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也守著一段關于忠誠、犧牲與柔情的傳奇。我踏著碎石,一步步走向它,指尖劃過冰冷的石墻,仿佛觸到了歷史的脈搏,聽到了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正順著風的軌跡,向我娓娓道來。
戈壁中的石城風骨
車出巴彥淖爾市區,一路向西,城市的喧囂漸漸被戈壁的寂靜取代。公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芨芨草在風中搖曳,偶爾有幾只飛鳥掠過天際,留下孤寂的剪影。遠處的陰山山脈青灰如黛,連綿起伏,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守護著這片土地。導游說,雞鹿塞就藏在陰山的一個山口處,是當年漢軍扼守陰山、抵御匈奴的重要要塞。
行至戈壁深處,路面變得崎嶇不平,車輪碾過碎石,發出 “咯吱” 的聲響,仿佛在叩問大地的記憶。就在我以為前路無盡時,前方的地平線處,忽然出現了一片灰褐色的輪廓。那輪廓越來越清晰,是一座方形的石城,靜靜地矗立在山口之間,與周圍的戈壁、山脈融為一體,卻又格外醒目。
“那就是雞鹿塞了。” 導游的聲音帶著幾分敬畏。我推開車門,一股凜冽的風撲面而來,夾雜著沙礫與泥土的氣息。這風,仿佛從漢代吹來,帶著邊塞的苦寒與蒼涼。我站在原地,仰望這座石城,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震撼。
![]()
雞鹿塞的形制并不復雜,是一座方形的堡壘,周長約 200 米,城墻高約 7 米,全部由當地出產的青灰色巖石壘砌而成。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合劑,卻咬合得嚴絲合縫,歷經兩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雖然已經殘破,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巍峨。城門開在南側,門道狹窄,僅容一人一馬通過,門上的石臼、門軸痕跡清晰可見,仿佛還能看到當年士兵開關城門的身影。
我沿著城墻緩步前行,腳下的碎石硌著鞋底,那是兩千年歲月的沉淀。城墻的表面凹凸不平,布滿了風雨侵蝕的痕跡,有的石塊已經剝落,露出里面的巖層;有的地方則被歲月打磨得光滑,仿佛是時光的手掌輕輕撫摸過。我伸出手,撫摸著冰冷的石墻,指尖傳來粗糙而堅實的觸感。那觸感中,似乎還殘留著當年將士們的體溫,殘留著烽煙與戰火的余溫。
考古資料記載,雞鹿塞始建于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是漢代 “外城” 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北接匈奴腹地,南連河套平原,是貫通陰山南北的咽喉要道。當年,漢軍在這里屯兵駐守,一旦匈奴騎兵入侵,士兵們便會迅速關閉城門,憑借堅固的石城抵御敵軍;同時,烽火臺上會燃起狼煙,將警報傳遞給沿線的要塞與城池,形成一道嚴密的軍事防線。
![]()
站在城門處,我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兩千多年前,這里旌旗獵獵,鼓聲震天。身著鎧甲的將士們手持戈矛,在城墻上巡邏,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視著北方的草原。城門處,士兵們嚴格盤查著往來的行人與商旅,防止奸細混入。遠處的陰山山脈連綿起伏,成為天然的屏障;近處的戈壁灘上,偶爾有商旅的駝隊經過,鈴鐺聲清脆悅耳,與城墻上的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鮮活的邊塞圖景。
風從山口吹過,發出嗚咽般的聲響,仿佛是歷史的嘆息。我睜開眼,望著這座孤獨而堅韌的石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當年的金戈鐵馬、鼓角爭鳴,都已化作過眼云煙;當年的將士們,早已化作一抔黃土,埋在了這片他們守護的土地上。唯有這座石城,依然堅守在這里,向世人訴說著漢代邊塞的風云歲月,讓我為那些無名將士的忠誠與犧牲而感動,為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而落淚。
石墻上的家國魂
雞鹿塞的每一塊石頭,都鐫刻著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這座矗立在戈壁中的石城,不僅是軍事要塞,更是將士們的家,是他們守護家國的精神寄托。
沿著城墻向內走去,城內的遺跡早已湮沒在黃土與碎石之下,只剩下一片空曠的場地。但從殘存的夯土臺基來看,當年城內曾建有營房、糧倉、軍械庫等建筑。我想象著當年的景象:營房內,將士們整齊地排列著床鋪,床上鋪著粗糙的被褥;糧倉里,堆滿了從內地運來的糧草,散發著谷物的清香;軍械庫中,戈矛、弓箭、盾牌等兵器整齊擺放,閃著冰冷的寒光。
![]()
在城內的西北角,我看到了一處疑似水井的遺址。井口早已被碎石填滿,但依然能看出圓形的輪廓。導游說,這口水井是當年將士們的生命之源。在干旱的戈壁中,水是最珍貴的資源。將士們靠著這口水井,汲取著生命的甘泉,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著邊疆。想象著當年,將士們頂著烈日,從井中打水,解渴、做飯、洗衣,那一口井水,不僅滋潤了他們的喉嚨,更堅定了他們守護家國的信念。
最讓我動容的是城墻內側的一些刻痕。這些刻痕深淺不一,有的是簡單的符號,有的是模糊的文字,還有的是粗糙的人像。考古學家說,這些刻痕是當年戍邊將士留下的,是他們在艱苦的戍邊歲月中,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我仔細辨認著那些刻痕,其中一處刻著 “思鄉” 二字,雖然字跡模糊,卻透著無盡的思念。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輕的將士,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來到城墻邊,用手中的兵器在石墻上刻下這兩個字,思念著遠方的父母、妻子與孩子。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漢代的樂府詩,道盡了戍邊將士的辛酸。雞鹿塞的將士們,大多是從內地征召而來,他們遠離故鄉,告別親人,來到這苦寒的邊塞,一守就是數年,甚至數十年。他們沒有怨言,沒有退縮,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守護著大漢王朝的邊疆。
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期,匈奴經常南下侵擾,邊疆百姓深受其害。為了抵御匈奴,漢武帝派遣大軍北擊匈奴,同時在陰山山脈沿線修建了大量的要塞與長城。雞鹿塞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承擔著抵御匈奴、保衛邊疆的重要使命。將士們在這里枕戈待旦,隨時準備迎接戰斗。每當匈奴騎兵入侵,他們便會奮勇殺敵,用鮮血與生命捍衛城池。
我站在城墻上,望著北方的草原,仿佛看到了當年匈奴騎兵呼嘯而來的身影,也看到了漢軍將士奮勇抵抗的場景。刀光劍影中,將士們揮舞著戈矛,與匈奴騎兵展開殊死搏斗。有的將士身負重傷,依然堅持戰斗;有的將士為了掩護同伴,毅然沖向敵軍;有的將士則永遠倒在了戰場上,再也沒有站起來。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戈壁的黃沙,也染紅了這座石城的墻壁。
在城內的一處夯土臺基上,我撿到了一塊殘破的陶片。陶片上有簡單的紋飾,是漢代常見的繩紋。想象著當年,一位將士用這個陶罐喝水、吃飯,或許在戰斗間隙,他會對著陶罐思念故鄉,回憶童年的往事。他可能會想起母親做的飯菜,想起妻子縫制的衣物,想起孩子稚嫩的笑臉。這些思念,成為了他在艱苦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
![]()
風從戈壁吹來,帶著刺骨的寒意。我裹緊了衣衫,心中卻涌起一股暖流。這些戍邊將士,他們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也有七情六欲。但為了家國安寧,他們放下了個人的情感,選擇了堅守與犧牲。他們的家國情懷,就像這座石城一樣,堅不可摧;他們的精神,就像戈壁中的胡楊,頑強不屈。這些石墻上的刻痕,這些殘破的陶片,都是他們家國魂的見證,讓我為那份深沉的家國情懷而感動,為那些將士的犧牲而落淚。
昭君雁鳴中的柔情骨
雞鹿塞的歷史,因王昭君的傳說而多了一抹柔情。這座冰冷的石城,因為這位絕代佳人的匆匆一瞥,便有了溫暖的底色,有了跨越千年的悵惘與感動。
導游說,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 33 年),王昭君自愿請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她從長安出發,經河套平原,穿越陰山山脈,前往匈奴王庭。雞鹿塞作為貫通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是昭君出塞的必經之地。傳說中,昭君曾在雞鹿塞停留休整,登上石城,眺望遠方的故鄉,留下了不舍的淚水。
站在雞鹿塞的城墻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位身著華服的女子,在侍從的簇擁下,緩緩走上城墻。她的容顏傾城,眉宇間卻帶著淡淡的憂愁。她望著南方,那是故鄉長安的方向。長安的繁華熱鬧、宮墻的紅墻綠瓦、親人的歡聲笑語,都在她的腦海中浮現。而眼前,是蒼茫的戈壁、連綿的陰山,是未知的遠方、陌生的族群。那一刻,她的心中該是何等的不舍與惆悵。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杜甫的詩句,道盡了昭君的命運。這位美麗的女子,以一己之力,換來了漢匈兩族數十年的和平。她不僅帶去了中原的絲綢、茶葉、糧食種子,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文化,促進了漢匈兩族的交流與融合。她的大義之舉,被后人永遠銘記。
我想象著昭君在雞鹿塞停留的日子。清晨,她迎著戈壁的朝陽,在城墻上漫步,看著將士們操練、勞作;傍晚,她伴著落日的余暉,坐在石墻邊,聽著風的呼嘯、雁的悲鳴。她或許會想起宮中的歲月,那些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與眼前的邊塞風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或許會為將士們的忠誠與犧牲而感動,為邊疆百姓的苦難而落淚。
在雞鹿塞的城門內側,有一塊平整的石板,上面刻著一朵模糊的蓮花。導游說,這朵蓮花是后人為了紀念昭君而刻的。蓮花象征著純潔與美好,就像昭君的品格一樣。我撫摸著那塊石板,想象著昭君當年或許也曾站在這里,撫摸著冰冷的石壁,心中思念著故鄉。她的淚水,或許曾滴落在這塊石板上,滋養出這朵象征和平與美好的蓮花。
![]()
傳說中,昭君在雞鹿塞停留期間,曾為戍邊將士們彈奏琵琶。那琵琶聲婉轉悠揚,帶著濃濃的思鄉之情,也帶著對和平的期盼。將士們聽著琵琶聲,想起了遠方的親人,想起了家鄉的美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匈奴的使者聽著琵琶聲,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昭君的誠意。那琵琶聲,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成為了漢匈兩族和平的序曲。
我站在城墻上,仿佛聽到了那穿越千年的琵琶聲。那聲音,時而低沉憂傷,訴說著昭君的思鄉之苦;時而高亢激昂,表達著她的家國大義;時而溫柔婉轉,傳遞著對和平的期盼。那聲音,與風的呼嘯、雁的鳴唱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首動人的邊塞樂章。
風從陰山吹來,帶著雁鳴的聲音。我望著遠方的天空,仿佛看到了一群大雁正排成 “人” 字形,向南方飛去。它們或許是昭君當年目送的那群大雁,帶著她的思念,飛向故鄉長安。而昭君,卻永遠留在了北方的草原,用自己的一生,守護著漢匈兩族的和平。
這位絕代佳人,用她的柔情與大義,為雞鹿塞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故事,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漢匈兩族交流的道路;她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后人的心靈。雞鹿塞因為她的傳說,不再只是一座冰冷的軍事要塞,而是成為了承載著柔情與大義的歷史豐碑,讓我為昭君的犧牲與奉獻而感動,為那段跨越千年的和平傳奇而落淚。
石塞中的文明痕
兩千年的歲月流轉,雞鹿塞在風雨中堅守,見證了朝代的更迭、文明的興衰。這座石城,就像一位沉默的歷史見證者,用它的每一塊石頭,記錄著文明的痕跡。
我沿著城墻仔細觀察,發現石墻上有許多不同時期的刻痕與遺跡。有的是漢代將士留下的軍事符號,有的是后世商旅途經時留下的題記,還有的是游牧民族刻畫的動物紋飾。這些不同時期的痕跡,疊加在石墻上,形成了一部跨越千年的 “石書”,記錄著雞鹿塞的歷史變遷。
![]()
在城墻的西側,我看到了一處唐代的題記。題記的字跡已經模糊,但依然能辨認出 “貞元年間” 的字樣。考古學家說,唐代時,雞鹿塞依然是貫通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商旅往來頻繁。這些題記,是當年商旅們途經此地時留下的,記錄著他們的行程與心情。想象著當年,一支支駝隊從這里經過,商人們帶著中原的絲綢、茶葉,前往西域換取皮毛、玉石。他們在雞鹿塞休整,品嘗著粗糲的食物,喝著井水,然后繼續踏上漫長的旅途。這些題記,是他們艱辛旅程的見證,也是唐代商業繁榮的縮影。
在城內的東南角,我發現了一些游牧民族的文物殘片。有帶有動物紋飾的銅飾,有打磨光滑的石箭頭,還有殘破的毛織衣物。這些文物,見證了游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歷史上,雞鹿塞不僅是軍事要塞、商旅通道,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場所。漢族的農耕技術、紡織技術在這里傳播,游牧民族的騎射技術、畜牧技術也在這里交流。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里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共同創造了燦爛的邊塞文明。
我撿起一塊帶有鹿紋的銅飾殘片,上面的紋飾栩栩如生。想象著當年,一位游牧民族的工匠,用精湛的技藝打造出這件銅飾,或許是一件飾品,或許是一件工具。他與漢族的商旅、將士們在這里相遇,分享著彼此的文化與技藝。這種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讓雞鹿塞的歷史更加豐富多彩,也讓中華文明更加博大精深。
歲月無情,雞鹿塞在風雨侵蝕、戰火洗禮中漸漸殘破。但它依然堅守著,用殘存的身軀,向世人展示著文明的力量。在城墻的一處缺口,我看到了一棵頑強生長的沙棘樹。沙棘樹是戈壁中的耐旱植物,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扎根在石墻的縫隙中,枝干扭曲,卻依然枝繁葉茂,結出了鮮紅的果實。這棵沙棘樹,就像雞鹿塞的象征,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守著,綻放著生命的光彩。
我坐在沙棘樹下,望著這座殘破卻堅韌的石城,心中感慨萬千。兩千年的歲月,足以讓滄海變成桑田,讓繁華變成廢墟。但雞鹿塞所承載的歷史與文明,卻永遠不會消失。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戈壁之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那些刻在石墻上的痕跡,那些出土的文物殘片,都是文明的見證,是歷史的遺產。它們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看到了民族交融的歷史進程,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風從戈壁吹來,卷起地上的沙礫,打在石墻上,發出 “沙沙” 的聲響。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回響,聽到了漢代將士的吶喊、昭君的琵琶聲、唐代商旅的駝鈴聲。這些聲音,穿越千年時光,依然在雞鹿塞的山谷中回蕩。它們是文明的脈動,是歷史的記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雞鹿塞的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都蘊含著一種精神。它們讓我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而感動,為歷史的滄桑變遷而落淚。
故塞中的新希望
如今的雞鹿塞,早已不再是軍事要塞、商旅通道,卻成為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考古工作者、歷史愛好者、攝影發燒友…… 他們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對文明的熱愛,來到這片戈壁,探尋雞鹿塞的千年秘密。
![]()
在雞鹿塞的遺址旁,我遇到了一位正在進行考古調查的專家。他告訴我,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們對雞鹿塞進行了多次發掘與保護,清理出了大量的文物遺跡,為研究漢代邊塞歷史、民族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雞鹿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它,讓它的歷史與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專家的話語堅定而有力,讓我看到了雞鹿塞的希望。
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雞鹿塞的保護與開發。他們修建了通往雞鹿塞的公路,設置了保護圍欄,安排了專人巡邏,防止遺址遭到破壞。同時,他們還積極挖掘雞鹿塞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其與昭君文化、邊塞文化相結合,打造特色旅游線路,讓更多的人了解雞鹿塞、走進雞鹿塞。
在雞鹿塞的山腳下,我遇到了一位放牧的老人。老人告訴我,他是當地的牧民,從小就在這片戈壁上長大。“我爺爺的爺爺就說,這座石城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是守護我們的神山。” 老人指著雞鹿塞,眼中充滿了敬畏。他說,每當放牧經過這里,他都會停下來,繞著石城走一圈,祈求平安。如今,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參觀,老人感到十分欣慰。“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這座石城,知道我們這里的歷史。”
我還遇到了一群前來研學的學生。他們穿著統一的服裝,背著書包,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地聽著導游的講解。他們手中拿著筆記本,不時記錄著什么,偶爾會提出一些稚嫩卻深刻的問題。“昭君真的在這里停留過嗎?”“漢代的將士們真的很勇敢嗎?” 看著這些年輕的面孔,我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我知道,雞鹿塞的歷史與文化,將會在他們這一代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
夕陽西下,余暉將雞鹿塞的石墻染成了一片金紅。我站在城墻上,俯瞰著這片蒼茫的戈壁,心中充滿了感慨。雞鹿塞,這座跨越千年的石城,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歲月的侵蝕,依然屹立不倒。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明的傳承者。它承載著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承載著王昭君的柔情大義,承載著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離開雞鹿塞的那天,天很藍,云很白,戈壁的風依然凜冽。我坐在車上,回頭望去,雞鹿塞的身影漸漸遠去,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這次雞鹿塞之行,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是一次與文明的相擁。我不僅看到了石城的壯美與滄桑,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與文化自信。
汽車緩緩駛離戈壁,我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那些石墻、刻痕、文物,那些將士、昭君、牧民,那些故事、情感、精神,都將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它們會時刻提醒我,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它們會時刻激勵我,要傳承先輩們的家國情懷,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淚水再次滑落,這一次,是感動,是不舍,是期盼。感動于先輩們的忠誠與犧牲,不舍于雞鹿塞的壯美與滄桑,期盼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延續。雞鹿塞,戈壁中的石城史詩,雁鳴中的和平傳奇,它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砥礪前行,續寫中華民族的新篇章。
雁歸故塞,情系千年
回到城市的喧囂中,我常常會想起雞鹿塞的戈壁、石城與雁鳴。那座矗立在陰山山口的石城,就像一顆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每當夜深人靜,我仿佛還能聽到風穿過石城的嗚咽,聽到昭君的琵琶聲在山谷中回蕩,聽到戍邊將士的吶喊聲在歷史的長河中回響。
雞鹿塞的歷史,是一部悲壯的戍邊史,是一部動人的和平史,是一部燦爛的文明史。它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勇敢,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柔情與大義,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包容與融合。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的遺產,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如今,雞鹿塞已經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保護。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千年石城將會以更加嶄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與價值。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更應該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讓雞鹿塞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讓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發揚光大。
![]()
雁歸故塞,情系千年。雞鹿塞,這座跨越兩千年的石城,將會永遠屹立在陰山之畔,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它將像一座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將像一面旗幟,引領我們傳承文明、守護家國。而我,也將會把這次雞鹿塞之行的感動與感悟,珍藏在心底,化作前行的動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拼搏,砥礪前行。
#打卡金秋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