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人做事,從來都是一手大棒一手糖果。這回在亞洲轉了一圈,日本、韓國都給了他面子,送了厚禮,許了承諾。日本承諾了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韓國也承諾了3500億美元。可他心里清楚,真正的大戲還在后頭——怎么跟中國打交道。
就在10月30日,中國商務部正式公布了中美兩國在吉隆坡經貿磋商達成的聯合安排。中美雙方各退了一步。美國暫停了那個針對中國企業的“50%穿透規則”,中國也決定把10月9日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規推遲一年執行。表面看是各讓一步,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場博弈里,誰手里的牌更硬。
![]()
稀土這張牌,為什么這么重要?
先說個事實:現在全球超過80%的稀土加工都在中國。什么是稀土?這東西是電動車、衛星系統、精密制造和芯片設備等高端產業離不開的戰略資源。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把大部分冶煉能力都轉移到了中國。
現在稀土成了寶貝。從電動車、手機到戰斗機、激光制導武器,都離不開它。復旦大學教授沈逸指出,中方選擇稀土等對方最為依賴、最易被擾動的環節實施反制,體現了“蛇打七寸”的威懾邏輯。所以當中國10月9日宣布要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時,美國那邊是真急了。
這次談判前,特朗普政府一度放話,可能對中國商品加征100%的關稅。聽起來嚇人,但美國企業先受不了了。之前的關稅戰已經讓他們損失了2200多億美元,再加碼,自己先得崩。
所以你看,談判桌上,美方最終承諾“不再考慮對華加征100%關稅”。作為交換,中方同意把稀土新規推遲一年。這不是誰服了軟,而是兩邊都算明白了賬——真把貿易通道徹底堵死,對誰都沒好處。
![]()
談判不只在稀土和關稅上打轉。美國中西部多州依賴大豆出口維持農場收益,這些地區的選民直接影響美國聯邦政治格局。這些州的選票,對特朗普很重要。
還有芬太尼問題。根據30日達成的協議,美方將取消針對中國商品加征的10%所謂“芬太尼關稅”,雙方也就芬太尼禁毒合作達成共識。這些東西看似不直接相關,其實都是談判的籌碼:你給我一點,我也還你一點。
最值得琢磨的是中方的表述。中國商務部說,暫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并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這句話留了很大的余地。沈逸教授解讀,這種精打細算的反制,既強化了威懾,也保留了談判余地。
美方那個“50%穿透規則”也是暫停一年。等于兩邊都把拳頭揚起來,但都沒砸下去。這種“暫停”給了雙方緩沖期,也保留了隨時出拳的權利。
特朗普總吹噓他的“交易藝術”,喜歡極限施壓。但這次在稀土問題上,他沒能壓出個所以然。原因很簡單,有些東西短期內找不到替代的。
而且,美國國內政治壓力也大。美國農民因中國買家轉向南美大豆而苦不堪言,部分轉種玉米的農民又因玉米價格暴跌面臨虧損。國會里吵成一片:農業州的議員想要大豆訂單,強硬派又不想在對華政策上松口。特朗普這個攤子,不好收拾。
別以為這次談成了點東西,中美就天下太平了。這次達成共識的措施,無論是關稅暫停還是穿透規則暫停,有效期都是一年。一年之后,如果談不攏,關稅大棒和稀土管制都可能重新擺上臺面。
更重要的是,科技領域的角力根本沒停。除了關稅和稀土,雙方還同意妥善解決TikTok相關問題。這些核心技術的博弈,比貿易戰更難解。
![]()
中美之間,以后可能很難再有那種“蜜月期”了。正如專家所言,中美貿易談判的核心是未來產業主導權的爭奪,大豆體現現實壓力,稀土體現戰略優勢。稀土之爭暫時緩和,但兩國在科技、地緣政治上的競爭,只會更激烈。
這次談判,中國展示了在關鍵資源上的掌控力,美國也保住了些顏面。但真正聰明的玩家,不會只看眼前這一步。中方在反制中保持了“可快速升級”的特征,如需還可從金融、技術等服務貿易維度采取更強力反制。
大國博弈,從來不是看誰嗓門大,而是看誰手里的牌更硬,誰的耐心更足。這盤棋,還在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