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年 9 月 28 日的北京菜市口,秋風(fēng)卷著塵土,混著圍觀人群的嘈雜聲,壓得人喘不過氣。
監(jiān)斬官一聲令下,“戊戌六君子” 的鮮血濺落在青石板上,其中譚嗣同在刀刃落下前,仰頭喊出那句震徹百年的絕唱:“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人群里有人竊竊私語,說這譚公子可不是普通百姓,他爹譚繼洵是正兒八經(jīng)的大官,是當(dāng)時的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擱現(xiàn)在就是手握一省軍政大權(quán)的封疆大吏。
這也讓人好奇,既然譚嗣同有這么硬的靠山,為啥父親會眼睜睜看著兒子身首異處,連尸體都不敢收。
一、
1894 年甲午海戰(zhàn)打輸后,清廷被小日本按在地上揍,割地又賠款,全國上下都慌了,再不變法,這國家怕是要沒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898 年,康有為、梁啟超帶著譚嗣同等人,推動光緒皇帝搞起了 “戊戌變法”。
他們想干的事兒很實在:開國會讓更多人幫著管國家,改科舉別再死磕八股文,辦工廠讓老百姓有活干、國家有錢賺。
權(quán)力要被分走,老規(guī)矩要被打破,要動大清幾百年的根基,這些想法戳中了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痛處,雙方的矛盾很快就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譚家父子兩人,恰好站在了這矛盾的兩端。
譚嗣同是典型的 “官二代”,出生就含著金湯匙,靠著父親的關(guān)系,隨便找個清閑官做,就能安穩(wěn)過一輩子。
可他偏不,看著國家衰敗,他到處奔走呼號,救亡圖存,因此深度參與到了戊戌變法中來。
![]()
譚繼洵是個地地道道的傳統(tǒng)官僚。從秀才一步步熬到封疆大吏,靠的就是 “謹(jǐn)慎” 二字。
他也知道國家有問題,但總說 “慢慢來,別折騰”,多次在書信里勸兒子 “少摻和變法的事”。
父子倆常為這事兒吵架,可吵歸吵,譚繼洵疼兒子是真的。
可各國變法改革,從來都是將一些人的蛋糕,分給其他人,維新派要動的不只是制度,更是慈禧太后和整個保守派的命根子。
尤其當(dāng)譚嗣同揣著密信夜訪袁世凱,秘密策劃“圍園劫后”——打算用武力軟禁慈禧,幫光緒把變法推下去,變法已經(jīng)從改革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斗爭。
玩政治,光緒等人怎是慈禧的對手,果然,在意識到自己不安全時,慈禧太后先下手了。
1898年9月21日,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將光緒帝軟禁在中南海瀛臺。
“捉拿亂黨”的懿旨一下,京城頓時血雨腥風(fēng)。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從開始到失敗,僅僅103天。
譚嗣同,因為參與了核心計劃,直接被定了 “謀反大罪”。
![]()
二、
變法失敗后,維新派眾人逃的逃,捉的捉。
譚嗣同不是沒機(jī)會逃,變法失敗后,有人連夜找譚嗣同,勸他趕緊逃,留得青山在,以后還能再做事。
當(dāng)時日本使館已經(jīng)主動提出要保護(hù)他,只要他點頭,當(dāng)晚就能登上前往日本的船。
可譚嗣同卻搖了搖頭,平靜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他覺得,中國的變法之所以總失敗,就是因為沒人敢為了理想流血,沒人敢用自己的命喚醒麻木的百姓。他要做這個 “第一個流血的人”。
被捕前,譚嗣同決意赴死,為了不牽連自己家族,他找出筆墨,模仿父親的筆跡,一筆一劃寫了好幾封 “斷絕父子關(guān)系” 的信。信里故意把自己罵得狗血淋頭,說自己 “不孝不義,違背父訓(xùn),與家中再無瓜葛”。
因為他知道,“謀反” 是滅門大罪,只要沾上一點,整個譚家都會被牽連。他這么做,就是想讓朝廷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和父親無關(guān),好保住家人的性命。
1898 年 9 月 24日,譚嗣同在住處被捕。不到四天,也就是28日,他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
三、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答那個問題了——不是譚繼洵不想救,而是根本救不了。
一則是譚嗣同抱有為變法而犧牲的心,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鐵了心要 “以死明志”,譚繼洵就算再有本事,任何營救都是徒勞。
其次,慈禧的態(tài)度太硬,誰碰誰死。
圍園劫后”在慈禧眼里,是抄家滅族的謀逆大罪。譚繼洵若敢營救,等于公開和慈禧叫板。
“謀反” 在古代是最大的罪,譚繼洵心里清楚,自己要是敢出頭救兒子,一定要有萬全之策,上下都要打點清楚,捋順關(guān)系,否則不僅救不了兒子,還會把整個譚家都搭進(jìn)去 —— 他不能拿全家?guī)资谌说男悦€。
可慈禧根本就不給他這么多時間。
從9月21日政變,到24日譚嗣同被捕,再到28日問斬,滿打滿算7天。譚繼洵遠(yuǎn)在湖北,等消息傳到,再上下打點,根本來不及。
一般犯人從被捕到判刑,要經(jīng)過初審、復(fù)審、上報朝廷等好幾個環(huán)節(jié),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半年。
慈禧知道這些人背后的勢力,自己怕夜長夢多,怕維新派的殘余勢力反撲,特意打破了常規(guī)的司法程序,快刀斬亂麻,讓想營救的人都反應(yīng)不過來。
正是因為這幾個原因,才使得這個封疆大吏,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走向死亡。
![]()
“反賊”的尸首,誰都不敢碰。直到深夜,一個身影悄悄摸到刑場——那是譚家的老仆人。他冒著滿門抄斬的風(fēng)險,一塊一塊地收拾少爺?shù)倪z體,連夜運出京城。
而譚繼洵得知兒子死訊后,寫下這樣一副挽聯(lián):
“謠風(fēng)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這是一個父親最深的無奈和期許:全天下都在罵他兒子“亂臣賊子,或許千百年后,有人會懂他的選擇。
如今再回頭看這樁往事,我們終于明白:譚繼洵不是不救兒子,而是救不了。
一邊是慈禧的鐵腕和 “謀反” 的重罪,一邊是兒子 “以血醒民” 的決絕,還有那轉(zhuǎn)瞬即逝的時間,這些因素纏在一起,注定了這是一個無法挽回的結(jié)局。
譚嗣同的選擇,也確實喚醒了更多中國人。后來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