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荷蘭政府一紙禁令掀起的“搶芯”風波,曾讓不少人以為能借此拿捏中國芯片產業鏈。
![]()
可短短一個月過去,劇情徹底反轉:荷蘭的多次警告成了“耳旁風”,安世中國不僅穩穩掌控產能,還帶著新規矩恢復供貨,歐洲車企更是撇下荷蘭總部,扎堆飛往中國簽字求情。
這場博弈,從頭到尾都是荷蘭自導自演的鬧劇,最終也只能落得自作自受的下場!
荷蘭急功近利
荷蘭政府對安世半導體的“下手”,從一開始就透著倉促與霸道。
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突然援引《物資供應法》,以“防范知識產權轉移”為由,凍結了安世全球30個主體的資產,總價值高達147億元。
更離譜的是,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就匆匆裁決。
暫停中方委派的CEO張學政職務,指派外籍人士擔任有決定性投票權的獨立董事,只給中資股東留下1股象征性股權。
要知道,歐洲同類案件的平均審理周期得三個月,可荷蘭從行政凍結到完成管理權更替,只用了7天,這樣“火箭速度”的司法程序,連外界都忍不住質疑其公正性。
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一開始還滿不在乎,覺得能把安世當籌碼向中國施壓,10月12日發聲明稱此舉是為“保障歐洲芯片供應安全”,卻絕口不提背后美國要求更換中方管理層的背景。
![]()
顯然,荷蘭是想跟著美國站隊,順便搶下這塊“肥肉”。
可荷蘭壓根沒算明白賬,聞泰科技2019年花380億元收購安世后,不僅每年給荷蘭繳1.3億歐元所得稅,還在德國漢堡投2億美元建廠解決1200人就業。
荷蘭媒體之前編造“中國要挪用技術、裁40%歐洲員工”的謠言,最后拿不出證據只能悄悄刪帖。
更關鍵的是,安世72%的封裝測試產能在東莞和上海臨港,全球80%的成品供應靠中國區,荷蘭搶到手的“總部”,不過是個沒實權的空架子。
中方12小時破局
荷蘭總部剛接管,就想切斷中國工廠的數據接口搞技術封鎖,可他們沒想到,安世中國的工程師12小時就破解了限制。
東莞工廠的貼片機沒停過,上海臨港的產線還多開了3條夜班線,負責維護的德國工程師都感慨:“這里自主運營能力比總部還強,關鍵參數全存在本地服務器,根本鎖不住。”
這底氣不是憑空來的。早在2023年,安世中國就搭了備用系統,從封裝材料到測試設備,90%能靠國內供應商搞定,原材料庫存夠撐3個月滿負荷生產。
![]()
面對荷蘭的單方面干預,中方更是打出精準的“組合拳”。
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直接發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國向境外出口成品元器件,東莞工廠隨即停止對外發貨,全球供應鏈瞬間繃緊。
10月9日,稀土新規落地,含0.1%中國成分的境外產品出口需審批;要知道,芯片制造必需的高純度稀土,全球70%產量來自中國,這一下直接卡了荷蘭ASML的脖子。
其EUV光刻機因缺稀土拋光粉,產能爬坡放緩30%,德國西門子、巴斯夫也因原材料缺口,被迫把訂單轉移到中國。
荷蘭總部還想通過切斷系統權限、停發薪酬施壓,可安世中國直接啟動獨立運營,自己保障員工福利。
10月23日更是通過官方渠道發聲明,援引《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否定總部免去全球銷售市場部副總裁張秋明職務的決定,明確“張秋明簽署的合同均代表公司正式行為”。
這一番操作下來,荷蘭總部徹底成了“局外人”,連歐洲車企都懶得跟他們溝通。
荷蘭總部被徹底無視
安世生產的二極管、MOSFET芯片,在汽車晶體管市場占近40%份額,一輛傳統汽車要用500顆,新能源車更是要1000顆,沒了它,車企生產線只能停擺。
![]()
出口禁令生效后,歐洲車企最先扛不住:大眾德國沃爾夫斯堡工廠的芯片庫存只夠撐三周,10月15日就停了高爾夫、途觀的生產線,每天虧4000萬歐元。
寶馬單月損失達10億歐元,新能源車型交付周期從3個月拉長到6個月;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警告,再斷供下去,行業年損失會超200億歐元。
更讓人意外的是,日本本田也被波及,其墨西哥工廠因缺安世芯片宣布停產,成了首個受影響的非歐洲主流車企,供應鏈風險直接從歐洲蔓延到美洲。
10月19日,安世中國宣布恢復供貨,但附加了三條硬規矩:僅限中國境內市場、只收人民幣、優先滿足國內訂單。
消息一出,歐洲車企立馬行動起來。
大眾中國區總裁帶著團隊飛抵東莞,僅用3小時就簽完協議,還承諾把中國區采購量提升30%。
寶馬更干脆,主動提出把亞太區采購總部遷到東莞,就為了縮短供貨周期;奔馳派亞太區總裁飛上海,主動提“預付30%定金”求優先拿貨。
一周內,12家歐洲車企完成簽約,包括奧迪、雷諾,沒有一家事先征詢荷蘭總部意見。
![]()
不少車企還專門在中國銀行開了人民幣賬戶,安世中國的人民幣結算訂單占比直接達到100%;這哪里是“求情”,分明是用實際行動認可了中國的規則。
反觀荷蘭總部,托管團隊多次聯系安世中國協調產能被拒,發郵件給客戶澄清“管理權歸屬”。
結果多數企業直接拉黑了他們的郵箱,曾經的“全球管理中心”,如今連物業費都快交不起了。
荷蘭政府還想挽回,經濟大臣卡雷曼斯10月21日主動給中國商務部打電話,卻只得到“先糾正錯誤做法”的回應。
荷蘭外交官提議“用知識產權獨立托管換出口禁令解除”,也沒得到答復;歐盟介入也沒用,執行副主席謝夫喬維奇通話時回避荷蘭干預的合法性。
德法還公開不滿,德國批評荷蘭“破壞歐盟統一市場”,法國威脅啟動反脅迫工具法案調查。
市場數據更刺眼:安世荷蘭總部10月營收同比降89%,員工流失率達23%,徹底成了空殼。
![]()
結語
這場“搶芯”鬧劇,荷蘭從頭到尾都在誤判:誤判了中國的產能實力,誤判了產業鏈的綁定深度,誤判了自己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
最終,荷蘭警告無用,歐洲車企用實際行動站隊中國規則,中國則用“核心技術+完整產業鏈”證明了誰才掌握真正的話語權。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聞泰科技:荷蘭想讓本國企業接手,但沒用,客戶不會追隨》2025-10-28
![]()
觀察者網:《荷蘭“強搶”中資企業導致芯片斷供,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廠停產》2025-10-29
![]()
新浪財經:《荷蘭這回要成最大背鍋俠!擔不起芯片斷供責任!甩鍋給公司領導人》2025-10-30
![]()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