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煩請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既能方便您參與討論與分享,又能讓您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感謝您的支持!
周公之所以被萬世敬仰,正因他手握至高權(quán)柄,卻始終謹守臣道,寧愿做周成王的庇護者、大周江山的擎天之柱,也絕不逾越本分一步!
可你是否知曉,在周公之后,也曾有人試圖效仿其行,卻最終身死名裂,血染史冊,其結(jié)局被一筆筆刻入《春秋》,成為禮崩樂壞時代的悲鳴!
![]()
一、周公輔政
有必要先澄清一個普遍誤解:孔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政治開創(chuàng)者。他并未提出獨創(chuàng)的政治綱領(lǐng),而是畢生致力于恢復周代禮制。
說得更清楚些,孔子心中理想的政治藍圖,正是由周公親手構(gòu)建的禮樂秩序,而非他自己所設(shè)計的新體系。
實際上,在儒家思想的傳承譜系中,孔子更多扮演的是承前啟后的角色,而真正的精神源頭,乃是周公——這位被后人尊為“元圣”的先賢!
![]()
而周公之所以能贏得孔子如此崇高的敬意,絕非空有名聲,而是憑借實實在在的功業(yè)與德行。
論功績,
他自始至終追隨周武王,親身參與討伐商紂的決定性戰(zhàn)役。
據(jù)史料記載,當紂王于鹿臺自焚、商朝覆滅之際,周公手持大鉞,召公執(zhí)小鉞,左右護衛(wèi)武王,位列權(quán)力核心,地位舉足輕重。
而后,周武王早逝,殷商遺民聯(lián)合管叔、蔡叔發(fā)動三監(jiān)之亂,天下動蕩。
![]()
危難之際,周公挺身而出,親率大軍東征,歷時三年,征戰(zhàn)至海濱,一舉剿滅五十多個叛亂方國!
以雷霆之勢再度統(tǒng)一四方,重建王朝權(quán)威!
戰(zhàn)后,他又主持制定禮樂制度,營建東都洛邑,強化中央對諸侯的控制,奠定西周數(shù)百年的統(tǒng)治根基!
其功勛之盛,實難言表!
![]()
論品德,周公身為武王同母胞弟,本就身份尊貴。武王臨終時,因太子年幼,曾有意傳位于他,卻被周公堅決辭讓。
此后,即便他在平定天下后攝政稱王,掌握生殺予奪之權(quán),依然恪守臣節(jié),未曾取而代之。
![]()
如此文治武功兼?zhèn)洹⒅邑憻o私的偉人,難怪孔子在禮樂衰微之時,每每感嘆“吾從周”;也難怪歷代帝王皆渴望身邊能有一位如周公般的輔弼之臣。
可惜的是,縱使有人愿做周公,時代卻已不再有成王。
春秋之際,仍有志士欲效先賢之道,
可惜,主上不賢,人心不古,終究只能落得個悲劇收場。
![]()
二、春秋開篇第一君
所謂“春秋”,源于古代諸侯國的重大事務(wù)——外交盟會、軍事征伐、祭祀典禮等,多集中于春、秋兩季舉行,故以此命名史書。
而《春秋》記載的第一位君主,便是魯隱公,一位命運凄涼、令人扼腕的國君。
說來令人感慨,魯國本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地,乃周公嫡脈所在,理應(yīng)最能承襲周公遺風。
![]()
而魯隱公本人,確實在品行上頗具先祖之風,胸懷寬廣,心存社稷。
然而,時局變遷,人心澆薄,其所托付之人并非明主,最終導致這位一心效法祖先的賢者,竟落得橫死宮外的下場!
隱公的一生,堪稱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他的父親是魯國第十三任君主魯惠公。
起初,由于惠公無嫡子,作為庶長子的隱公自然被視為合法繼承人。
![]()
可令人憤慨的是,為了與宋國結(jié)盟,魯惠公原計劃讓隱公迎娶宋國公主為妻。
誰知公主抵達魯國后,這位身為父親的國君竟公然強占兒媳,做出悖逆人倫之事!
![]()
若九泉之下的周公得知子孫竟墮落到如此地步,恐怕會怒不可遏,恨不得將其投入鼎鑊烹煮以正家法!
但這還只是開端。
強占兒媳之后,魯惠公與宋女誕下公子允,即后來的魯桓公。
為博美人歡心,惠公不僅將這名外來女子立為正室夫人,更萌生廢長立幼之念,意圖改立公子允為儲君。
![]()
好一個荒唐至極!搶了兒子的妻子還不夠,竟還想奪走兒子的君位,真可謂毫無廉恥可言!
這正是春秋亂世的真實寫照——禮制崩塌,道德淪喪。
無奈的是,當時魯惠公年事已高,而公子允尚在襁褓之中,毫無執(zhí)政能力。
放眼整個魯國,唯有隱公具備擔當大任的資歷與威望。
![]()
于是,魯惠公再次展現(xiàn)其不顧顏面的作風。
臨終前,他做出一項極為奇特的安排:
由隱公暫代國政,待公子允成年后,再將政權(quán)交還。
說實話,換作常人,面對如此荒謬的托付,誰能心平氣和接受?
![]()
若是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倒也不足為奇。
可你猜結(jié)果如何?
魯隱公非但沒有反抗,反而真心實意地接受了這一安排,并切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
三、周公再世,但沒有成王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駕崩,隱公正式攝政。
盡管此前他的處境顯得頗為屈辱,但歷史證明,他是一位極具責任感的領(lǐng)導者。
彼時,周王室已東遷洛陽,天子權(quán)威日漸式微,列國紛爭不斷,禮崩樂壞的時代全面開啟。
![]()
那么,誰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諸侯呢?
答案無疑是“春秋小霸”鄭莊公!
偏偏魯國與鄭國之間曾有過摩擦,甚至隱公本人還一度淪為鄭國俘虜。
![]()
但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隱公并未因私人恩怨影響國家利益。
相反,他清醒認識到兩國實力懸殊,主動向鄭莊公示好,通過土地互換的方式,增強魯國的戰(zhàn)略縱深與防御能力。
或許有人疑惑:鄭國在今河南鄭州一帶,魯國則位于山東曲阜,兩地并不接壤,如何進行土地交換?
![]()
原來,西周初年實行分封制時,周王室有意將貴族封地分散布局,避免形成連片強權(quán),從而削弱地方割據(jù)風險。
這種“犬牙交錯”的封地模式,從戰(zhàn)國時期韓、魏兩國領(lǐng)土相互嵌套的局面中可見一斑。
![]()
對外,隱公一面與西方的鄭國修好,一面維持與東方齊國的良好關(guān)系,借助兩大強國的支持,使魯國躋身春秋初期三大強國之列。
這為魯國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發(fā)展空間。
![]()
對內(nèi),隱公勵精圖治,體恤百姓,杜絕勞役濫用,虛心聽取諫言,推動國家穩(wěn)步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
然而,在這片繁榮景象背后,潛藏著一個致命危機——公子允的存在。
雖然公子允年紀尚輕,聲望不足,
但他有兩個無法忽視的優(yōu)勢:
其一,他是魯惠公親自冊立的嫡子,在宗法制度森嚴的春秋時代,這一身份具有天然的合法性;
![]()
其二,他背后有宋國作為外援,外部勢力的支持使其具備爭奪君位的實際資本。
因此,不少大臣認為,公子允遲早是隱患,必須盡早鏟除。
![]()
于是,公元前712年冬,權(quán)臣公子揮秘密覲見隱公,進言道:“公子允羽翼漸豐,不可久留,不如早日除之,以免后患。”
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請纓,愿親手執(zhí)行刺殺任務(wù)。
為表誠意,他甚至索要“太宰”之職,作為完成此事的酬勞。
![]()
按常理推演,此時隱公只需默許,不久便會傳出公子允暴斃的消息,一切悄然落幕。
然而,隱公的回答出乎所有人預料:
“先君遺命不可違背,
我已在菟裘之地修建居所,只待公子允成年,便歸政于他,退居林下,安度余生。”
![]()
公子揮碰壁而歸,轉(zhuǎn)頭便投向公子允陣營,謊稱隱公密謀加害于他。
相較于那位近乎圣賢的兄長,公子允的反應(yīng)則現(xiàn)實得多。
他果斷出手,趁隱公外出祭神之際,派遣刺客將其殺害。
事后,隱公僅被草草埋葬,連墓地位置都未載入史冊,一代賢君竟落得如此凄涼結(jié)局!
![]()
隨后,公子允登基為君,是為魯桓公。此人日后因妻子文姜與齊襄公私通,憤怒質(zhì)問,反遭殺害,終嘗惡果,也算是因果循環(huán),報應(yīng)不爽。
![]()
結(jié)語:
為何必須懲治邪惡,才能弘揚正義?
因為倘若善良之人得不到善終,而奸佞之徒卻享盡榮華富貴,那誰還愿意堅守道義?
我們常說,自春秋以來,國人的政治倫理逐漸滑坡,根源正在于此。
一位周公,曾為千秋萬代樹立忠臣典范;
可一位隱公的慘死,卻讓君臣之間的信任徹底瓦解,兄弟之情蕩然無存。
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之過?
![]()
文章信息來源:
知網(wǎng)百科:從《左傳》中探究魯隱公人物形象
![]()
學習強國:周公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